李小文逍遙和俠氣的鮮明個性,極度簡單的生活方式,以及出世與超脫,無論真實抑或傳說,都顯得與院士——這個制度意義上的角色,充滿著張力;但如此卻使他回歸了院士應有的學者本色,造就這個時代的傳奇。
院士的角色
幾乎所有我採訪的人,都有些猶豫、最終卻不約而同地告訴我:「李老師不是一個特別擅長處理複雜關係的人。」這並不是一個太意外的答案。一個極富個性、特立獨行又熱愛自由的人,怎麼會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如魚得水呢?
李小文指導的一位北師大博士告訴我:「可能是因為李老師長期在國外,受到美國的薰陶要多一些。他經常說『有教無類』,無論做哪一方面、什麼研究,他都給你支持,都讓你去做。遙感是一個交叉學科,都來自不同學科背景。他指導學生,從來不會因為,我的這些項目是做這些事情的,你們就要做這方面的事情,一二三四去做。他從來不給學生限制。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去找他討論,他覺得不錯,都會鼓勵你繼續做下去,而且會給你一些實質性的指導和支持。」「他的領導風格可能比較偏向於民主多一些,集中少一些,大家商量著來做。不像有一些地方,可能領導認為自己的思路正確,就會要求大家去做,去分割做一二三四方面的事情。」這種寬鬆的治理方式,作為一名學者,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但作為一位院士,也許任何一位局外人都並不真正完全知道他的處境。好幾位對李老師熟悉的學者都這樣告訴我:「他管理方面的能力,可能比學術方面要弱一些。他是個學者型的科學家。你讓他去做行政機構的管理,可能是有些超乎他的能力範圍,更並非他心之嚮往。」
李小文指導的99級博士肖青現在是中科院遙感所的研究員。李小文主持的「973」、「863」等工程的不同項目,肖青一步步跟著做過來,成長為課題負責人,然後開始管理一些項目。他告訴我,李小文基本採取的是宏觀管理的領導模式。「我們做遙感實驗,一些太細的東西他不會去管。有些時候宏觀上,他會把握,他一直強調,做實驗要心中先有模型,對整個宏觀的科學體系有個初步的概念,成果會更好一些。我們在1999年去禹城做實驗(那時李小文還不是院士),李老師就在那兒親自測量一些東西。我們做『973』實驗的時候,在黑河流域,對整個的實驗設計、實驗規劃他都是全面了解並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每個時期他感興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他在有些領域會開拓一下,然後有些人能頂上來,他就是宏觀指導了,不再親力親為。對一些新興的領域,他也比較敏感,去年的土壤重金屬汙染調查,他非常關心,關係到國計民生,科研也會有做相關的東西。」但只要涉及教學與學術,李小文都是學者本色,親歷親為。「很多細的方面他還是親力親為的。我自己遇到問題就去先生家,我們都很熟悉他們家。一般是先通過郵件,有一個大概了解,然後到那之後能繼續聊,怎麼解決。包括後面一些李老師指導的博士生、研究生,李老師都非常喜歡和他們探討問題,有時候具體問題學生拿不準,我直接讓學生找李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工作他都親自進行。」肖青說。
2004年,宮鵬從美國回到中科院遙感所。「當時小文是所長,我是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我們共事6年,其中4年他是我的直接領導。」宮鵬說,「他當時已經是院士了。但我作為他的多年朋友和合作夥伴,沒有看出外面有多少改變。當一個遙感所所長就不是簡單的事,他是有自信去駕馭複雜的局面的。他基本上採取了放手的領導方式,『無為而治』,對大家的學術追求不加限制,儘量鼓勵支持,不與同行爭搶項目。他有時還是很有點江湖氣的:誰誰誰,你負責做這一塊,誰誰誰那一塊;這個事你可以指揮誰誰,辦公室主任可以調動,或者科技處長要聽你的。他能造出這麼一種文化來,讓遙感所有些人覺得自己還挺重要的,很有意思。我想,自己不承擔項目這一點,他可能受到他之前所長徐冠華的領導風格的影響。徐冠華老師到遙感所後就宣布:『我自己不承擔項目,不申請項目,幫所有的人申請項目。』項目都是別人的,所長並沒有承擔。」與他亦師亦友的艾倫·斯特拉勒在2005年之前,雖然很多次在美國和中國與李小文見面,「卻一直沒有聽到他談起過自己當選院士的事情,知道這件事都是很久以後了」。「我也從未覺得他與別的科學家有什麼不同,也從未覺得他有過什麼改變。」艾倫告訴我,「我知道中國的院士有任命與領導的成分。但我想,小文所扮演的領導角色,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性格和科學的理念,去影響遙感基礎科學的走向。」
李小文雖然不長於管理之道,但卻是一個非常智慧的人。正如肖青所說:「他有一種出世的精神。出世能看得更遠。」「小文和美國意義上的純粹院士其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宮鵬如此向我評價他,「他堅持生活要簡單,走到哪兒也不想穿西裝打領帶,走到哪兒都想穿拖鞋光腳丫子,他不願去弄那些形式。這是他堅持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如果執著於這個東西,那他在很多方面也會有執著。即使當了院士,去哪兒做項目委員會專家或組長,他想的都是那種簡單的生活方式。」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