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老師身上有俠氣,不拘小節、瀟灑隨性、喜歡喝酒。他從來不反對學生的意見,會用打賭的方式讓學生勇敢嘗試,他曾在博客裡提到「老師合格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
——人民網評
李小文何許人也?一個被譽為《天龍八部》中「掃地僧」的人物。他「外表不羈但是有著仙風道骨」,足以和魏晉時期陶淵明等名士相比,他就是被稱之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
一、骨子裡的瀟灑自在伴隨一生,但心中的赤子之心從未有過任何更改
1947年,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貢,他有著四川人與生俱來的堅韌,但他也有著大多四川人都未曾擁有的瀟灑自在。那種豁達和灑脫,深深紮根於他的內心深處,可謂是伴隨一生,從未更改。
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大學畢業的李小文,可謂是意氣風發,無時無刻不展現出他那與生俱來的瀟灑。在學術問題面前,他非常的嚴謹,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又總是以輕鬆快樂的方式進行學習。
隨後,李小文前往美國留學,當時的他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公費留學生。在美國留學的他,可謂是給其他留學生做出了好榜樣。在學習成績上,李小文是名列前茅的學校精英。在日常生活中,李小文又用自己的灑脫讓那些不可一世的美國學生見識到中國留學生的遊刃有餘。
可以說,李小文是留學生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他的生活方式,著實讓人投以無盡的羨慕之情。
李小文常說:考試成績夠用就行,甚至覺得多考了就虧了。正如我們上大學時經常說到的話:「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當時的李小文就是這樣的學習態度。
然而,李小文先生並沒有荒廢自己的學業,二十有著自己的原則與態度,從來不是為了應試而去學習的。他追求做事情要有效率,而不是單純的無用功,認為低效的重複沒有任何意義可言。所以在學業上邊,李小文一直都是隨心所欲,即便如此,李小文的成績仍是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那是1986年,也是李小文學成回國的那年,當時李小文回國以後,看到國內的所有景象後,李小文不由自主的說道:「如此公費留學,實在是浪費國家財產。」
通過李小文的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李小文內心中的愧疚和愛國之心。他不忍心花費祖國的錢財而去公費留學,他覺得自己浪費祖國的財產,內心之中感到深深的愧疚之情。
但是,與此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李小文內心深處對於國家的愛護,那種為國分憂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並且,李小文將自己的餘生毫無保留的奉獻給祖國。
二、成就頗豐,意義非凡
等到李小文回國以後,便專心研究遙感基礎工作,並且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國家科委的持續支持,並與中國以外的國家合作。
據2018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官網顯示,李小文正在主持進行的研究項目及研究計劃有:中國國家「九五」攀登預選項目 「地球表面能量交換的遙感定量研究」,中國國家863計劃項目 「機載多角度、多光譜成像系統」(1998~2000),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項目 「熱輻射方向性模型」(1998~2000),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用熱點衛星數據研究地表的熱點效(49971059)」(2000~2002),中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九七三)項目 「地球表面時空多變要素的定量遙感理論及應用」。
可以說,李小文在遙感研究工作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並且,他毫無保留的將自己這些成就用作於國家的發展之中。
據悉,李小文院士致力於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
隨後,李小文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973項目等重大遙感基礎研究項目,並於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毫不誇張的說,李小文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以及他所創建的遙感技術領先於世界各國,並且行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像李小文這樣以為優秀的院士,在日常生活中竟然不像普通學者那樣古板、固執,反而更像遊走在江湖中的「浪子」那樣的灑脫。
三、「二鍋頭」為伴,抒寫科研界神話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科研界的院士,李小文的生活並不是與書籍和數據為伴。幾乎每天,李小文都會與二鍋頭為伴,不僅如此,李小文每次喝酒,都會喝的似醉非醉,可以說,幾乎每次見到李小文,他都是一副即將醉倒的樣子。
但是嗜酒如命的李小文,從沒有真正意義上喝醉過,正如他自己所說:「喝酒本是人生中最為快樂的事情,如果喝酒變成一種生活的負擔,那麼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義?」
在李小文眼裡,喝酒已然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件大事,但是李小文從沒有因為喝酒而耽誤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科研還是教學,李小文從未出過差錯。
作為留學回來的海外博士,李小文卻自帶一種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氣質。他的一身裝扮,絕不像名滿天下的院士,卻如同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管是什麼場合,李小文總是一身布衣、布鞋。由於李小文標誌性的裝扮,學生和其他人都親切的稱他為「布鞋院士」。
對於李小文所展現出來的形象氣質,社會各界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即便如此,李小文仍表現出一種坦然的態度。就算面對別人的嘲諷和譏笑,李小文所展現出來的仍是一位優秀學者應該具備的「寬容」。
然而,在培養學生方面,李小文也有屬於自己的兩個理念: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對於任何一個學生,他都是無比的寬容,正確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快樂舒適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簡而言之,李小文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為給予了學生快樂。
可以說,在所有人的眼裡,李小文就像「另類」一樣存在。正如李小文的大學同學對於他的評價:雖然他是一位現代學者,但是他卻維護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本色、隨性。 他的科研成就如同《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而他的性格卻如同仗義灑脫的令狐衝。
結語:
其實,像李小文這樣的優秀學者,我們是很難碰到的。尤其是他性格上的「肆意妄為」和「任性灑脫」,估計再難找出第二個。與此同時,在李小文的事情上我們也很容易發現一個大道理。
在如今的學術界中,像李小文這樣的個性學者也並非個例存在。然而,我們並不缺少像李小文這樣的人,但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包容不同個性人才的制度環境。
儘管像李小文這樣的學者性格古怪,但是他的愛國情懷和科研成就卻又不亞於其他學者。
參考資料:《布鞋院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