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它嗎?
它是珊瑚裸尾鼠,生活在位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的託雷斯海峽的島嶼上。
不過,我們再也見不到它了。
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正式將珊瑚裸尾鼠確定為滅絕物種。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和澳大利亞政府的研究者們認為,導致珊瑚裸尾鼠滅絕的根本原因是——由人類參與的氣候變化。
它是全球第一個因人類引起氣候變暖而絕種的哺乳類動物,但並不是因人類活動唯一滅絕的動物。
看這些可愛的身影,他們已經從我們身邊永遠消失了。
夏威夷蜜旋木雀
滅絕時間:2003年
滅絕原因:棲息地減少,並伴隨食物缺少
渡渡鳥
滅絕時間:1681年
滅絕原因:人類的大規模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西非黑犀牛
滅絕時間:2006年。
滅絕原因:偷獵者為獲得西非黑犀牛頭上的尖角大量獵殺它們。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維持地球環境的重要資源,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減緩因人類活動導致的生物滅絕,勢在必行。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
自2000年起,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氣候變化受到極強關注度的今天,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也與氣候貼近了關係。
「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
今年的主題強調糧食、營養和健康對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生態系統的依賴關係,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存和福祉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同時也為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恢復生態系統、清潔水源和緩解貧困等在內的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貢獻。
這讓人意識到
我們的身邊不止動物在離去,植物也在消失。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曾於2016年發布了一份《全球植物現狀評估報告》,報告由80多名科學家歷時一年完成,被認為是首份全球性的植物現狀評估報告。報告對地球生物多樣性、植物面臨的全球威脅以及現有政策效果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對全球植物數據作了進一步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 全球21%的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風險。
● 全世界的植被可大致分為14個生物群落,其中,13個生物群落過去20年的土地覆蓋變化在10%以上,10個生物群落2000-2013年的植被生產力呈下降趨勢。
日月潭羊耳蒜
目前已超過70年未有後續發現紀錄,可能已經完全絕滅。
獨葉草
距今已有6700萬年的生存史,只有適宜的環境才能使它們存活,被稱為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如今已是瀕臨滅絕的植物之一。
鄂西商陸
2018年新確認的物種,但目前發現數量少於50株,是極度瀕危的一種植物,甚至已接近滅絕。
也許多年以後,我們只能看到冰冷的標本,
無法再聽見風拂枝葉的聲響。
隨意列舉幾種動植物的滅絕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棲息地破壞、食物短缺、人為獵捕、濫砍濫伐、病菌傳播等都是原因。
從珊瑚裸尾鼠起,氣候變化也成了一大重要原因。
我們能發現:
● 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他們的「旅行計劃,英國蝴蝶春天出現的時 間較20年前提前了6天;冬眠的動物因氣溫上升提前結束「冬眠」。
● 隨著氣溫上升,帶菌者的繁殖速度和數量增長、寄生蟲的生長速度都在加快。
這些變化都將影響生物鏈的穩定。
曾經有學者悲觀地估計
當地球平均溫度升高6℃時
地球上將有90%以上的物種消失
這種猜想或許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是相互影響、互相牽制的。
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必須要做些什麼!
抵制動物皮毛、牙齒製品,擴大森林、溼地、湖區面積……
除了這些,在氣候變化這一新威脅面前,我們應該樹立綠色低碳的消費觀,實踐低碳生活方式。
如使用節能低碳產品,反對過度包裝;選擇「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裡以內步行,3公裡以內騎自行車,5公裡左右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
從身邊小事做起。
為了可愛的動植物,為了美麗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