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還會讓多少它離開我們?

2021-01-16 中國氣象報

你認識它嗎?

它是珊瑚裸尾鼠,生活在位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的託雷斯海峽的島嶼上。

不過,我們再也見不到它了。

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正式將珊瑚裸尾鼠確定為滅絕物種。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和澳大利亞政府的研究者們認為,導致珊瑚裸尾鼠滅絕的根本原因是——由人類參與的氣候變化。

它是全球第一個因人類引起氣候變暖而絕種的哺乳類動物,但並不是因人類活動唯一滅絕的動物。

看這些可愛的身影,他們已經從我們身邊永遠消失了。

夏威夷蜜旋木雀

滅絕時間:2003年

滅絕原因:棲息地減少,並伴隨食物缺少

渡渡鳥

滅絕時間:1681年

滅絕原因:人類的大規模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西非黑犀牛

滅絕時間:2006年。

滅絕原因:偷獵者為獲得西非黑犀牛頭上的尖角大量獵殺它們。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維持地球環境的重要資源,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減緩因人類活動導致的生物滅絕,勢在必行。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

自2000年起,每年的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氣候變化受到極強關注度的今天,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也與氣候貼近了關係。

「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健康」

今年的主題強調糧食、營養和健康對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生態系統的依賴關係,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存和福祉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同時也為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恢復生態系統、清潔水源和緩解貧困等在內的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貢獻。

這讓人意識到

我們的身邊不止動物在離去,植物也在消失。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曾於2016年發布了一份《全球植物現狀評估報告》,報告由80多名科學家歷時一年完成,被認為是首份全球性的植物現狀評估報告。報告對地球生物多樣性、植物面臨的全球威脅以及現有政策效果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對全球植物數據作了進一步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 全球21%的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風險。

● 全世界的植被可大致分為14個生物群落,其中,13個生物群落過去20年的土地覆蓋變化在10%以上,10個生物群落2000-2013年的植被生產力呈下降趨勢。

日月潭羊耳蒜

目前已超過70年未有後續發現紀錄,可能已經完全絕滅。

獨葉草

距今已有6700萬年的生存史,只有適宜的環境才能使它們存活,被稱為優異生態環境的「天然指示器」。如今已是瀕臨滅絕的植物之一。

鄂西商陸

2018年新確認的物種,但目前發現數量少於50株,是極度瀕危的一種植物,甚至已接近滅絕。

也許多年以後,我們只能看到冰冷的標本,

無法再聽見風拂枝葉的聲響。

隨意列舉幾種動植物的滅絕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棲息地破壞、食物短缺、人為獵捕、濫砍濫伐、病菌傳播等都是原因。

從珊瑚裸尾鼠起,氣候變化也成了一大重要原因。

我們能發現:

● 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他們的「旅行計劃,英國蝴蝶春天出現的時 間較20年前提前了6天;冬眠的動物因氣溫上升提前結束「冬眠」。

● 隨著氣溫上升,帶菌者的繁殖速度和數量增長、寄生蟲的生長速度都在加快。

這些變化都將影響生物鏈的穩定。

曾經有學者悲觀地估計

當地球平均溫度升高6℃時

地球上將有90%以上的物種消失

這種猜想或許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是相互影響、互相牽制的。

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必須要做些什麼!

抵制動物皮毛、牙齒製品,擴大森林、溼地、湖區面積……

除了這些,在氣候變化這一新威脅面前,我們應該樹立綠色低碳的消費觀,實踐低碳生活方式。

如使用節能低碳產品,反對過度包裝;選擇「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裡以內步行,3公裡以內騎自行車,5公裡左右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

從身邊小事做起。

為了可愛的動植物,為了美麗的地球

相關焦點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變暖 首先,我們今天享受的氣候是正常的,然而地球的氣候總是在變化太陽的能量輸出不是恆定的,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會影響我們的氣候。 2、地球軌道的變化 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是一個橢圓不是圓,但橢圓會改變形狀。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 當今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變暖、更頻繁嚴重的乾旱、野火、疾病的爆發,樹木遭到破壞,世界各地的森林也在發生變化。 氣候變化加速了樹木的死亡,阻礙了樹木的生長。 使世界各地的森林越來越年輕,這種趨勢有可能隨著氣候變暖而持續下去。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除了受到食物因素的威脅外,氣候變化還給斑姬鶲帶來了競爭壓力。相比之下,處於同一繁殖地的大山雀沒有受到多少影響,它們是當地的留鳥,產卵日期比斑姬鶲早兩周。這樣一來,面對大山雀,斑姬鶲就更沒有競爭優勢了。不過,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高處不勝寒」的局面正逐漸演變為「高處不勝暖」。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幅度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改變。南美洲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後引發北美的龍捲風。在生態系統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氣候快速變化不僅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還會改變高寒生態系統中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節動態。
  • 對氣候變化之問的別致回答——《地球氣候演化小史》讀後感
    ,全景式地展現了氣候變化作為一個跨學科的議題是多麼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與思考。作為山東人,我從本書中很開心得知由於氣候變暖將導致我大山東的茶葉種植面積增加,品質提高,這對家鄉而言當時是好消息。然而與此同時,很遺憾得知地處熱帶的傳統產茶區,例如印度的阿薩姆邦則會因氣候變暖而導致茶葉產量質量雙降。氣候變化還會導致對人身體健康有益的棕櫚油、紅酒等等美味佳餚的產量和質量。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氣候變化及其背後的利益博弈
    主要研究領域為第四紀地質學、古環境學、古全球變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被國際SCI收錄的論文引用達800餘次。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獲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優秀科學家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氣候變暖號稱是全球當今的第一問題,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可能超乎了大家的想像。
  • 氣候變化重塑世界
    比如說這張照片,2015年全世界150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齊聚到一起開會,討論的唯一主題就是關於氣候變化。大家可能會問,氣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讓這麼多的領導人全部來做同樣一件事情,它對於我們究竟有多重要?
  • 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健康有何影響?
    在此之前,大多數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都將關注點放在昆蟲傳播的疾病、心臟和呼吸道疾病、以及炎熱對身體的直接影響上。但我們知道,因受傷而死的人數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因此,氣候變化也可能對這種規律有所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政府在1980至2017年間收集的天氣數據與因傷而死的人數數據(不包括阿拉斯加與夏威夷)。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因為這種變暖並不是說一天比一天高,實際它是除了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外,還有氣候自然的波動。這種變化與人類活動是沒有關係的,有沒有人類它都會這麼波動。所以說這是趨勢性的概念。我們經常叫全球變暖,這是全球的平均值。
  • 最新研究:氣候變化導致海豚患上皮膚病
    最近,來自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研究表明,沿海海豚種群的一種皮膚病很可能和氣候變化有關。其病狀為皮膚潰瘍,通常伴有真菌或海藻的繼發感染和變色等。受各種因素影響,淡水皮膚病的致死率不定,但極端降水量和惡劣天氣的頻率在未來還會提升,棲息地環境還會經歷更劇烈的變化。儘管海豚群落會有意避開鹽度過低的區域,如2017年哈維颱風所觀測到的海豚離開加爾維斯頓海灣,且皮膚病嚴重程度在鹽度回升後逐步減輕,但皮膚病變的患病率直到颱風後四個月才有所下降。此次研究將淡水皮膚病定義為由突然下降的鹽度致使長期接觸低鹽度環境,從而發展出的皮膚病變。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其中氣體對於陽光能量的吸收比較強,它們不光自己吸收太陽直射的能量,還會吸收來自巖石和水體反射到空中的陽光能量,在吸收完這些能量之後,這些氣體會把這些能量再次釋放到地表,讓地表增溫。我們把這種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溫室氣體。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環保知識]何謂氣候變化?
    何謂氣候變化?人們普遍認識到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正在增加。過去200年裡,二氧化碳增長了30%,主要來自於礦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例如汽車、工業和發電)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如森林的砍伐)。如果當前的趨勢保持下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21世紀將增加一倍,此後還會繼續增加。
  • 溫室氣體變濃人類之過 氣候真的是在變化嗎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氣候變化:2050情景」的可持續能源記者論壇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張稱意博士從溫室氣體(GHG)、溫度、降水格局以及生態系統受到的影響等方面,向我們展示了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CO2變濃,人類之過張稱意說,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和總量都在上升。在南極,由於溫度低,降雪不能融化。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近些年來,基於這一問題已經萌生了一項名為「氣候歸因科學」的研究,它主要調查了極端天氣事件產生的影響,從而確定有多少與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以及有多少屬於自然變化(無論是氣候模式,例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南方濤動、海表溫度、入射太陽輻射的變化,還是其他一些可能的因素)。
  • 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也難免讓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  但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也能幫助應對氣候變化,少開一次車、少吃一點肉,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做出一點貢獻。減少交通領域的排放,能有力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當然,車輛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能說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就讓車輛都不上街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儘量少開私家車,選擇乘坐公共運輸,一輛裝載幾十個人的公共汽車,排放量顯然會低於幾十輛小轎車。同時,多坐公交少開車還有助緩解道路擁堵問題。
  • 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副董事長:全球變暖的企業責任
    那麼在接下來的嘉賓演講環節中,我們非常有幸地請到了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副董事長詹姆斯·卡梅倫先生。詹姆斯·卡梅倫先生是氣候變化資本集團的副董事長,他曾經制訂了聯合國氣侯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協定書的小島嶼國家聯盟條約,同時他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會員。
  • 宇宙「暗黑」法則——氣候變化是人類必經的磨難?
    弗蘭克認為氣候變化的到來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應該是一個意外,它是一個文明陶醉於自身成功的必然結果。  「這是一個巨大的宇宙,我不知道一個文明會持續多久,」弗蘭克說。「我們只是其中的一支文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某些文明會因為氣候變暖而毀掉自己。地球歷史上氣候的變化很多次,生命形態也因此會發生深刻的變化。而我們現在是正在發生變化的生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