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流行病肆虐之間到底有何關聯

2020-08-18 科技工作者


隨著永久凍土的漸融,又有哪些致命威脅會「解凍」?

長期休眠的病毒重返人間;毀人面貌,奪人生命的天花捲土重來;歐洲出現登革熱或寨卡「季節」……以上存在於災難電影中的情節,或將因為全球變暖而成為殘酷的現實。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至今已造成76萬人喪生,人類不斷蠶食野生空間而帶來的惡果由此凸顯。

不過,人類不斷擴大的生態足跡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引發流行病:無論是攜帶瘧疾和登革熱的蚊子的分布範圍的擴大,還是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的史前病原體「解凍」,氣候變化也正在成為傳染病的驅動因素。

「在這個至暗時刻,我看到了人類可怕的未來。」瑞典于默奧大學臨床微生物學研究員Birgitta Evengard說,「人類最大的敵人是無知。」

永久凍土層,作為遍布俄羅斯、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氣候變化「定時炸彈」,其碳排放量目前已經是工業化開始以來的三倍。

聯合國氣候科學小組(IPCC)稱,即使人類成功地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到2100年,永久凍土區面積仍將減少四分之一。而在永凍層中埋藏的,還有一些威脅到人類生存的「休眠者」。

「微生物可以在凍土中存活很長時間。」阿拉斯加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Vladimir Romanovsky說,「隨著地面解凍,曾經凍結了數千年的土壤顆粒、有機物質和微生物會被水流帶到地表,進入環境當中。」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學名譽教授Jean-Michel Claverie說:「種子待在凍結的土壤凍中,什麼也不會發生。然而當土壤升溫,種子就能發芽了。病毒也是如此。」

Claverie的實驗室已經成功地復活了至少3萬年前的西伯利亞病毒。這些復活的病毒只攻擊阿米巴原蟲,但在數萬年前,肯定有其他病毒以食物鏈中更高等級的生物為目標。「尼安德特人、猛獁象、長毛犀牛都會生病、死亡。」 Claverie說。

潛伏在永凍土中的細菌和病毒的數量是無法計算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有多危險。在這一點上,科學家們並未取得一致意見。

Evengard說:「炭疽可以在永久凍土中潛伏數百年後再度復活。」2016年,一名西伯利亞兒童死於炭疽感染。然而早在75年前,這種疾病就已經在該地區消失了。一些科學家認為這起案件是由於一具埋了很長時間的動物屍體解凍所致,但一些專家反駁說,這具仍有問題的動物可能被埋在了淺土中,因此會周期性地解凍。

亞北極地區也可能存在其他病原體,比如在1917年和1918年導致數千萬人死亡的天花或流感毒株。但Romanovsky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總結道,它們「可能已經被滅活了」。

然而,Claverie表示,50年前被消滅的天花病毒可能會再次出現。他指出,18世紀和19世紀的天花患者「被埋在西伯利亞的墓地裡,在寒冷的環境下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不太可能發生的地方疫情中,有疫苗可用。他補充說,真正的危險存在於更深的地層中。在那裡,未知的病原體可能會因全球變暖而暴露出來,這些病原體已經有200萬年或更長的時間沒有見過陽光了。如果沒有可供這些微生物感染的宿主,就不會有問題,但是氣候變化間接地在這裡起了作用。

「隨著北極的工業開發,所有的危險因素都聚集在那裡——病原體和攜帶病原體的人。」Claverie說。

古老的細菌或病毒是否會復活仍是猜測,但氣候變化已經促進了瘧疾、登革熱和寨卡等疾病的傳播,而這些疾病每年都會導致約50萬人死亡。

Jeanne Fair說:「向北移動的蚊子現在能夠在一些溫帶地區過冬了。虎蚊(白紋伊蚊)原產於東南亞,攜帶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病原體,在本世紀頭十年到達了南歐,此後迅速向北移動,到達巴黎和其他地方。與此同時,另一種攜帶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也出現在歐洲。無論哪個物種是罪魁禍首,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在2010年至2019年間登記了40例登革熱本地傳播病例。

利物浦大學流行病學家Cyril Caminade強調,目前傳染性熱帶病的信號「在傳播媒介的擴大方面令人擔憂」。「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在品嘗氣候變化的開胃酒。」他補充道。

編譯:Max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climate-expose-epidemic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認為氣候變化將導致未來流行病肆虐
    《今日美國》報導,新冠病毒可能只是全球疫情的開始,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流行病肆虐這項研究由福奇博士和醫學史學家莫倫斯博士共同撰寫,描繪了一幅未來的景象,流行病肆虐。莫倫斯表示,目前看來,流行病有加速發展趨勢。他列舉了森林砍伐,擁擠的城市,以及生鮮市場等原因。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複雜的。
  • 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健康有何影響?
    在此之前,大多數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都將關注點放在昆蟲傳播的疾病、心臟和呼吸道疾病、以及炎熱對身體的直接影響上。但我們知道,因受傷而死的人數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因此,氣候變化也可能對這種規律有所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政府在1980至2017年間收集的天氣數據與因傷而死的人數數據(不包括阿拉斯加與夏威夷)。
  • 氣候變化與古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開始,羅馬人很幸運,可後來就不走運了  今天,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地球氣候,但坦白地說,氣候變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地球旋轉、傾斜及其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都能影響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分配」。而且,就連太陽本身的輻射量也總在變化。
  • 氣候變化導致加州山火肆虐?川普:我不認為科學知道答案
    連日來,美國西部多個州山火肆虐,根據加州政府公布的數據,截至當地時間14日,火災已造成24人死亡,4200多座建築被毀。美國總統川普於9月14日加州大火的匯報會議上否認了氣候變化對山火的影響,再次宣稱,山火是「森林管理」的問題。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2020年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
    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無論亞洲洪水、非洲蝗災,還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2020年在繼續肆虐,」基督教救濟會氣候政策項目主管凱特·克拉默說。
  • VOCs對氣候變化有何影響?
    夏季高溫天氣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臭氧問題而提到臭氧又不得不提與其有緊密關係的VOCs一方面,臭氧是一種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能引起氣候變暖。總體來說,VOCs排放的長期變化可以間接引起氣候變化。VOCs除了對氣候有影響,還能夠促進霾的形成。
  • 天花之後,又一種肆虐上千年的流行病要被人類系統性絕滅了!
    這種困擾人類長達幾千年的,讓人類成為唯一已知被感染動物的可怕寄生蟲流行病,在人類經過最近一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之後,終於迎來了最後勝利的曙光….麥地那龍線蟲病在人體內寄生的周期大概10-12個月...然而,當進入20世紀之後,長期忽視龍線蟲的醫學專家們突然發現,這種從古埃及就有記載的寄生蟲,已經發展成為肆虐非洲的可怕流行病,200多年前那會,有一億人以上生活在易感地區,而實際感染人數超過300
  • 氣候變化:人類碳排放量之間的差距!
    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內,有超過一半--52%的地球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口、大約6.3億人所造成的。在上述25年間內,全球碳排放量增加了60%,但是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碳增長量是全球最貧窮的另一半人口的三倍。
  • 氣候變化影響加重,2020年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氣象災害屢破紀錄「無論亞洲洪水、非洲蝗災,還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2020年在繼續肆虐,」基督教救濟會氣候政策項目主管凱特·克拉默說。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主要的全球環境變化類型包括平流層臭氧損耗、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流失、過度捕撈、元素循環的中斷如氮、硫、磷、淡水資源短缺、城市化和全球有機汙染物的降解。就人類健康而言,這意味著人類的健康正日益受到超出人類生活空間邊界的變化的影響,而且,對人類健康不利的、代與代之間影響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因此,到2050年,全球氣溫有可能升高3~6℃。在此期間,預計許多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將會發生變化。地球表面的三大生態系統——陸地、淡水、海洋,都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涉及基因、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等各個層面。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然而,這份由120名全世界一流的健康和氣候變化學者以及臨床醫生參與的新報告指出,如果我們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制定政策實現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以下——我們可以減緩這些問題,並且取得積極的健康和經濟效益。同時,導致氣候變化的誘因也會加劇人畜共患流行病的風險(傳染病從非人類動物跳到人類進而引起大流行病的風險),氣候行動還可以有效降低未來流行病爆發的風險。
  • 寒露時節的氣候變化有何特徵?寒露分為哪三候
    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溼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這時我國北方各地氣溫繼續下降。史書記載「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氣溫逐漸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2015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比較高的5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
  • 應對氣候變化,植樹造林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因此,減排仍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之事,不應過分誇大植樹造林在減緩氣候變化上的作用。最近,《科學》上一篇爭議極大的論文做了一項估算 [5] :如果把地球上可以種樹的地區都種上樹,大約有200 Pg碳可以存儲在森林裡面 (注1) ,大約佔人類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總排放量的⅓。如果真的如此,顯然植樹造林會是一個應對氣候變化強有力的武器。該項研究的作者聲稱「這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 對於下一次流行病爆發,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法
    我們目前的流行病可能起源於蝙蝠。其中一隻蝙蝠與人類有過密切接觸,或者感染了另一種動物,而這種動物又將疾病傳播給人類。但這並不是病原體第一次或最後一次從動物身上蔓延到人類身上。投資保護野生動物和規範野生動物貿易不僅能阻止病原體的傳播,而且比在流行病襲擊人類後處理它們要划算1000倍。
  • 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雖然這些熱浪、洪災、泥石流和冰川坍塌看上去都天各一方,遙遙相隔,但很多科學家都堅信,在今年這個多災多難的夏天,這些極端氣候現象之間並非毫不相干,也許一切都不是純屬巧合。  大氣環流異常是罪魁禍首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負責人阿斯拉爾(Ghassem Asrar)肯定地說,至少巴基斯坦大水和俄羅斯大火之間存在關聯。  阿斯拉爾援引世界氣象組織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說,這種關聯主要是全球大氣變率發生改變。
  • 「雙語彙」流行病與大流行病/Epidemic & Pandemic
    新冠肺炎是epidemic(流行病),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什麼樣的疾病才稱得上pandemic(大流行病)呢?在流行病學領域,區分疾病類型的標準包括prevalence(流行性)、incidence(發病率)以及the known or unknown disease pathways(已知或未知疾病傳播途徑)。
  • 法媒刊文: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流行病存在聯繫
    該文認為,這是一份珍貴的報告,顯示了新冠病毒疫情和生物多樣性危機之間的關聯。現將文章摘編如下:這份報告5月15日在生物多樣性研究基金會網站上公布,包含22份文件內容,分別回應了一些明確的問題,試圖解釋動物傳人疾病現象並為應對前者風險提出了建議。所有的文件內容都是以發表在國際期刊雜誌上的論文為基礎的,也展示了對一些問題科學上的共識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