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永久凍土的漸融,又有哪些致命威脅會「解凍」?
長期休眠的病毒重返人間;毀人面貌,奪人生命的天花捲土重來;歐洲出現登革熱或寨卡「季節」……以上存在於災難電影中的情節,或將因為全球變暖而成為殘酷的現實。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至今已造成76萬人喪生,人類不斷蠶食野生空間而帶來的惡果由此凸顯。
不過,人類不斷擴大的生態足跡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引發流行病:無論是攜帶瘧疾和登革熱的蚊子的分布範圍的擴大,還是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的史前病原體「解凍」,氣候變化也正在成為傳染病的驅動因素。
「在這個至暗時刻,我看到了人類可怕的未來。」瑞典于默奧大學臨床微生物學研究員Birgitta Evengard說,「人類最大的敵人是無知。」
永久凍土層,作為遍布俄羅斯、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氣候變化「定時炸彈」,其碳排放量目前已經是工業化開始以來的三倍。
聯合國氣候科學小組(IPCC)稱,即使人類成功地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到2100年,永久凍土區面積仍將減少四分之一。而在永凍層中埋藏的,還有一些威脅到人類生存的「休眠者」。
「微生物可以在凍土中存活很長時間。」阿拉斯加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Vladimir Romanovsky說,「隨著地面解凍,曾經凍結了數千年的土壤顆粒、有機物質和微生物會被水流帶到地表,進入環境當中。」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學名譽教授Jean-Michel Claverie說:「種子待在凍結的土壤凍中,什麼也不會發生。然而當土壤升溫,種子就能發芽了。病毒也是如此。」
Claverie的實驗室已經成功地復活了至少3萬年前的西伯利亞病毒。這些復活的病毒只攻擊阿米巴原蟲,但在數萬年前,肯定有其他病毒以食物鏈中更高等級的生物為目標。「尼安德特人、猛獁象、長毛犀牛都會生病、死亡。」 Claverie說。
潛伏在永凍土中的細菌和病毒的數量是無法計算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有多危險。在這一點上,科學家們並未取得一致意見。
Evengard說:「炭疽可以在永久凍土中潛伏數百年後再度復活。」2016年,一名西伯利亞兒童死於炭疽感染。然而早在75年前,這種疾病就已經在該地區消失了。一些科學家認為這起案件是由於一具埋了很長時間的動物屍體解凍所致,但一些專家反駁說,這具仍有問題的動物可能被埋在了淺土中,因此會周期性地解凍。
亞北極地區也可能存在其他病原體,比如在1917年和1918年導致數千萬人死亡的天花或流感毒株。但Romanovsky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總結道,它們「可能已經被滅活了」。
然而,Claverie表示,50年前被消滅的天花病毒可能會再次出現。他指出,18世紀和19世紀的天花患者「被埋在西伯利亞的墓地裡,在寒冷的環境下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不太可能發生的地方疫情中,有疫苗可用。他補充說,真正的危險存在於更深的地層中。在那裡,未知的病原體可能會因全球變暖而暴露出來,這些病原體已經有200萬年或更長的時間沒有見過陽光了。如果沒有可供這些微生物感染的宿主,就不會有問題,但是氣候變化間接地在這裡起了作用。
「隨著北極的工業開發,所有的危險因素都聚集在那裡——病原體和攜帶病原體的人。」Claverie說。
古老的細菌或病毒是否會復活仍是猜測,但氣候變化已經促進了瘧疾、登革熱和寨卡等疾病的傳播,而這些疾病每年都會導致約50萬人死亡。
Jeanne Fair說:「向北移動的蚊子現在能夠在一些溫帶地區過冬了。虎蚊(白紋伊蚊)原產於東南亞,攜帶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病原體,在本世紀頭十年到達了南歐,此後迅速向北移動,到達巴黎和其他地方。與此同時,另一種攜帶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也出現在歐洲。無論哪個物種是罪魁禍首,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在2010年至2019年間登記了40例登革熱本地傳播病例。
利物浦大學流行病學家Cyril Caminade強調,目前傳染性熱帶病的信號「在傳播媒介的擴大方面令人擔憂」。「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在品嘗氣候變化的開胃酒。」他補充道。
編譯:Max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climate-expose-epidemics.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