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哺乳動物眾多種類中為數不多的雜食性動物,我們既會選擇植物作為食物,也會選擇動物作為食物。但如果對動物食物進行深入研究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人類似乎只吃植食性動物,而不吃肉食性動物,例如豬、牛、羊等等。除了人類之外,自然界中大多數肉食性動物也存在這種情況,它們往往會對植食性動物下手,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這個問題,一開始存在著這樣一種說法。自然界中的肉食性動物通常都有自己一套捕捉獵物的方法,而且比較兇猛,例如獅子、老虎、獵豹等等,因此如果一種肉食性動物以另外一種肉食性動物為食的話,就必然要經歷一番生死決鬥之後才能得逞,這樣對兩種肉食性動物來說代價太大了,搞不好會喪命。對於人類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能夠在原始的森林中生存下來,就是明白很多兇猛的肉食性動物不可觸碰,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性命危險。
這種說法聽起來挺有道理的,但後來有生物學家提出了食物鏈和營養級之後,肉食性動物不吃肉食性動物這種現象似乎得到了更加科學的解釋。眾所周知,食物鏈最低端是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上面開始延伸出不同級別的消費者。而生產者最初獲得的能量是從太陽光那裡獲取的,它們通過光合作用來合成營養物質,供植食性動物食用,而植食性動物又供肉食性動物食用,這樣看來植物最初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似乎能夠隨著食物鏈不斷地傳遞下去,但傳遞效率並非百分之一百。
在生物學家發現營養級的過程中,它們發現每一級消費者獲得的能量僅僅只有上一級消費者總能量的10%左右,因為上一級消費者在其他方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例如排便、新陳代謝等等。也就是說,植物作為第一營養級能夠儘可能地從太陽光那裡獲得能量來生長,但是它們並沒有慷慨到把所有的能量都傳給了第二營養級,也就是植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生長、開花、傳粉、落葉等等都需要消耗能量。
而作為第二營養級的植食性動物在維持生命正常進行的過程中也會因為排洩、受傷等方式消耗體內的能量,因此它們傳給第三營養級的能量也僅僅佔到了自身總能量的10%左右。如果每一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都按照10%來計算的話,那麼食物鏈越長,最終的消費者獲得的能量就越少。再者,肉食性動物通常都處於自己所在食物鏈的頂端,如果它們還鋌而走險對對方下手的話,最後可能是兩敗俱傷,也有可能是一方獲勝。
獲勝的那一方顯然也沒有佔太多的優勢,因為它能夠從對手身上獲得的能量還遠沒有從植食性動物身上獲得的多。由此看來,肉食性動物不吃肉食性動物還是有原因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