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找到含有新限制酶的微生物

2021-01-10 搜狐網

  新華網莫斯科9月13日電(記者魏忠傑)俄羅斯研究人員最近在貝加爾湖中發現了一些微生物突變種,其體內含有以前未發現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能夠將進入微生物體內的外來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切割」開,從而殺死病毒。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簡稱限制酶,最初於20世紀70年代在細菌中被發現。當外源DNA侵入細菌後,各種限制酶能各自識別外源雙鏈DNA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將其水解並切割成片段,從而限制了外源DNA在細菌細胞內的表達。正是由於限制酶具有切割DNA的特性,專家在基因工程中利用他們充當切割DNA的「手術刀」。但是由於每種限制酶只能切開DNA鏈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因此目前已知的1500多種限制酶仍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基因工程的需要,因而科學家不斷尋找新的限制酶。

  據俄最新一期《科學信息》雜誌報導,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研究人員從貝加爾湖不同地點採集了大量湖水和湖底沉積物樣本,並從中分離出650株細菌。利用這些細菌進行的電泳實驗發現,部分細菌含有的限制酶能夠將某些病毒的DNA鏈分開,而這些病毒DNA鏈上被分開的核苷酸序列卻是目前已知限制酶所不能分開的。俄專家由此判斷,他們找到的細菌含有一種新的限制酶。

  含有新限制酶的細菌是從安加拉河注入貝加爾湖的河口處的水中和湖底沉積物中取得的。同種細菌在貝加爾湖其他水域也存在,但卻不含新限制酶。俄專家認為,安加拉河流經俄城市伊爾庫茨克和貝加爾斯克,城市汙水等攜帶的病毒可能會被河水帶到貝加爾湖,使得河口處的細菌發生突變,體內產生了新限制酶。這種限制酶提高了細菌自身的免疫力,能更有效地將侵入細菌的病毒DNA水解並切成片斷,使病毒喪失增殖能力,從而將其殺死。

  俄專家認為,他們新發現的限制酶可以用於設計人工DNA,推動基因工程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焦點

  • 蛀木水蝨體內含有可分解木頭酶
    而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蛀木水蝨其實也有一定益處,它體內含有的一種特殊的酶有助於將木頭分解為生物能源。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報告說,與白蟻等其他以木材為食的動物不同,蛀木水蝨體內並沒有幫助消化木質的微生物,因此它完全靠自己將木質纖維素分解為糖分。
  • 微生物BOD傳感器
    說明水中有機物由於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進行氧化分解,使之無機化或氣體化時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總數量。一般來說微生物BOD傳感器具有較強的使用壽命,但其保養也是十分的重要。正常情況下,微生物傳感器應貯存於無營養物、40攝氏度的磷酸緩衝液中,以保持固定化微生物的活性無明顯變化。是生物傳感器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不損壞微生物機能的情況下,可將微生物固定在載體上製作出微生物傳感器。
  • Science:科學家找到微生物生產塑料等化工產品的新方法
    但是,他們還需要一種不同類型的分析生物技術,來在該途徑和酶之間建立關鍵的聯繫。於是,Tabita 找到了領導著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生物質譜小組的 Bob Hettich,他們分別在低硫產生乙烯和高硫不產生乙烯的兩種不同條件下,對這些光合細菌中存在的蛋白質組進行了比較分析。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核酮糖-1,5-二磷酸梭化/加氧酶,簡稱RubisCO酶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
  • ...開創性地開發出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方法---基於PfAgo的人工限制酶
    限制酶是基因組研究的一種重要的工具:通過在特定的位點切割DNA,它們產生切口,供外來DNA插入,從而實現基因編輯的目的。這個過程不僅是通過自然發生的限制酶實現的,而且其他的AREs近幾年來日益吸引人們的關注。用於「剪切-粘貼」基因編輯的細菌免疫系統CRISPR-Cas9和修飾的限制酶TALEN是這類技術的兩個流行的例子。
  • 科學家準確找到產生體臭臭味分子的特定酶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類身上產生體臭的微生物的科學家們已經準確地找到了產生臭味分子的酶。所謂的 "BO酶 "會產生我們檢測到的臭味體味分子。這項工作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這並不是研究人員第一次涉足BO相關的研究。來自約克大學的團隊此前確定了負責產生人體大部分氣味的微生物種類。現在,他們又進一步確定了產生臭味分子的特定酶。
  • 科學家準確找到產生體臭臭味分子的特定酶
    據外媒BGR報導, 研究人類身上產生體臭的微生物的科學家們已經準確地找到了產生臭味分子的酶。所謂的 "BO酶 "會產生我們檢測到的臭味體味分子。 這項工作成果發表在 《科學報告》 上。這並不是研究人員第一次涉足BO相關的研究。來自約克大學的團隊此前確定了負責產生人體大部分氣味的微生物種類。
  • 日科學家發現高效分解油脂的新微生物
    日本北海道大學副教授奧山英志和三昴公司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油脂分解菌,其分解活性比已知的微生物高數十倍。    據三昴公司發表的資料說,這種微生物是已知的假單胞菌的新種,研究發現,僅在培養基裡添加生菜油,這種新細菌就能向體外分泌能分解油脂的脂肪酶。油脂是由甘油結合三個脂肪酸構成的。
  • Nature綜述:微生物構成的氮循環網絡
    而這些基質的可利用性是依賴於不同的氮轉化反應,這些氮轉化反應是由具有多種多樣新陳代謝功能的微生物構成的複雜網絡而實現的。本綜述在目前獲得的新研究和新發現的背景下,對當前由微生物參與的氮轉化過程進行描述,包括這些微生物構成的氮轉化反應,參與氮轉化的微生物以及它們的生理和環境功能,也對那些並未發現但可能會發生的反應進行了描述。
  • 在純化質粒DNA的過程中,有些成分阻礙限制酶的功能
    由具有5'→3'外切酶活性的熱穩定DNA聚合酶(如Taq)催化的DNA合成可引起探針的水解以及雷射照射後螢光強度增加。目前已經有商業化試劑盒利用TaqMan Universal PCR Master Mix完成5'核酸酶檢測,這類試劑盒中含有預稀釋的系列濃度的DNA參照品。在質粒DNA的製備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在隨後的限制性酶切分析中會更加明顯。
  • 遺傳工程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通過重組DNA技術構建的具有特定功能(如:降解農藥)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即遺傳工程微生物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
  • 研究發現蚊子體內含有可抵抗瘧疾的微生物
    Researchers: Micro-organism Protects Mosquitoes from Malaria研究發現蚊子體內含有可抵抗瘧疾的微生物來自英國和肯亞的科學家可能找到了控制瘧疾的方法,並或將消滅這個全球最危險的疾病之一。
  • 《自然》:限制攝入絲氨酸抗腫瘤的機制找到了
    本周《自然》雜誌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1],詳細闡述了限制絲氨酸的抗腫瘤機制。原來在絲氨酸缺乏的條件下,原本正常的鞘脂生物合成途徑會轉而生產有毒性的脫氧鞘脂,從而毒殺癌細胞。通過限制荷瘤小鼠飲食中的相關胺基酸或用藥理學手段抑制相關的酶,能夠延緩腫瘤的生長。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菌和酶製劑對白羽肉雞生長性能、腸道健康及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
    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同時帶來細菌耐藥性增加等負面效應,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限制抗生素的使用[1-2]。在禽類生長中,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提高禽類生長性能並保護腸道健康從而抑制腹瀉等疾病發生[3]。因此,如何選擇和應用具有以上功能的抗生素的替代品成為肉禽養殖業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丁酸鈉具有提高肉雞生長性能和促進腸道健康的作用。
  • 染整用酶製劑的研究與開發現狀
    ,並介紹了通過基因工程和DNA編碼技術生產新的第三代酶製劑的情況。從原理上分析了酶在染整中的新應用領域,如酶洗滌、酶的還原染料隱色體氧化、漆酶的棉漂白和新果膠裂解酶的棉煮練與漂白。關鍵詞:酶製劑;漆酶;果膠裂解酶;煮練;漂白;染色目前,印染助劑的研究發展方向是無毒性、低成本、高效、節能節水、易生化處理、縮短印染加工時間以及提高染色牢度。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聞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計算技術,構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實現了自然界未曾發現的催化反應;並在世界上首次通過完全的計算指導,獲得了工業級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人工智慧驅動生物製造在工業化應用層面的率先突破。
  • 何冰芳——南京工業大學——應用微生物/分子生物學/酶工程
    出生年月: 1962-11 所在院校: 南京工業大學       所在院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應用微生物
  • 分子生物學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精)
    21 世紀是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生命科學的時代,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尤其是生物化學、免疫學、生物儀器及計算機理論與技術的進步,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遺傳學、法醫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 新的診斷技術和方法不斷湧現並被廣泛應用於微生物檢測,為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基因的多樣性、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
  • 港大教授介紹新發現:含金屬鉍藥物或可有效治療新冠病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香港大學表示,港大化學和微生物學者研究團隊發現一種臨床常用的含有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具備潛力作為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藥物。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該藥物的研究者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孫紅哲教授,請他介紹該藥物如何針對新冠病毒感染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