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你怎麼看待文化宣傳這個問題?

2020-11-22 為你侃電影

這部電影在很早之前就上映了,但是小編一直並沒有去觀看,最近閒來無事,就找了這部電影來看看,看完之後,其實小編心裡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對於這種美國商業大片,我們可能不止會看到電影中的那些花裡胡哨的特技,其實這些電影主要還是在宣傳他們國家的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小編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給我感覺最深的,就是關於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宣揚,畢竟這次,影片請出的是這方面的老面孔——一直被拯救的馬特達蒙。幾年之前,同樣是由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幫助史匹柏第二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而我依然記得,當我第一次在豆瓣上看到這部電影時,下面的熱門短評第一條是:「戰爭電影No1,美利堅精神輸出大片。」就在這條短評下面,熱門短評第二條寫的是:「這要換我們這裡,就該拍成大兵拯救D國了。」

我不能確定網友們在寫短評的時候帶著的是怎樣的思想,但我們都能感覺得到,第二位仁兄,在字裡行間透露著對美國大片傳輸的價值觀的認可和嚮往。《拯救大兵瑞恩》傳遞的是什麼樣的一種價值觀呢?顯然是對生命與自由的追崇。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定都能感受的到,用八條命換一條命,用八個母親的兒子換一個母親的兒子,即便這八個人為了救那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隨時有可能會犧牲,但無論是軍隊高層,還是戰士們自己,信念都無比堅定——不惜犧牲一切,也要救出這個叫瑞恩的士兵——只因為瑞恩其他三個兄弟全部戰死沙場,他是他母親唯一倖存的孩子。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了今天的《火星救援》裡。為了救回獨自一個被留在火星上的馬特達蒙,NASA全體成員、他的隊友,甚至是遠在世界另一邊的中國宇航局,都不惜一切代價,為了他日夜奮戰。雖然我認為把中國牽扯進來純粹只是因為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只有中國有這個航空實力能辦的到,而美國人又不願意把這個友好的角色安排給俄羅斯。

當援救馬特達蒙的行動進行到最後一步,紐約時代廣場、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倫敦、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聚集在一起,關注著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當救援成功的消息傳來,全球人民振臂高呼,CNN的解說員也熱淚盈眶的說道:「這不僅是美國的成功,更是全世界的成功!」此刻坐在電影院的你,是否也和他們一樣,激動的幾乎熱淚盈眶了呢?如果你的回答是,甚至我幾乎都可以肯定的說你會回答「是」,那麼這一刻,美國大片宣揚美國主流價值觀的目的已經成功達到了。

甚至不光是在最後那一刻,當影片中NASA的老大幾次想阻止手下人冒險去營救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在心裡罵他,怎麼這麼不通人情呢?其他例子諸如《獨立日》,美國總統為了消滅外星人入侵,親自開飛機作戰;《2012》裡,總統破格決定放所有平民一同進入方舟;甚至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兩艘分別裝滿罪犯和平民的船上,各有一個可以讓所有人活命的引爆器,只要其中一艘船上的人先按下按鈕炸掉另外一艘船……而最後,無論是惡貫滿盈的囚犯,還是私心四起的平民,都沒有按下按鈕,他們都選擇放棄這個苟且偷生的機會,寧願驕傲的和所有人一起死。那一刻,熒幕前的我們也幾乎哽咽,不由感慨和讚嘆,越是這生死時刻,才讓這人性的光輝愈發閃耀和偉大。

當你被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回過頭來看我們國家的一些英雄故事:黃繼光捨生堵搶眼、董存瑞捨命炸碉堡,再到和平年代的鐵人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原本小時候一個個讓我們感動的革命英烈、模範先鋒,盡顯得不那麼高大而值得敬佩!這些先烈模範捨身為國、先人後己的精神,甚至被鄙視、被說成「想不通」!就像之前的那句短評說的:「這要換我們這裡,就該拍成大兵拯救D國了。」滿滿的不屑和鄙夷,更可悲的是,這樣的聲音還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到這樣一個地步,我們要說,美國人「文化入侵」的效果已經達到了。美國人信奉的「對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已經不知不覺成了許多青少年的主體價值觀,而我們從小培養的「無私奉獻」、「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甚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美德,都在被遺忘,甚至被鄙視。而熱愛美國大片的主體是哪些人群?正是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我們這些青少年。小編在這裡並不想談論那種價值觀是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因為主流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讓更多的人和睦相處生活在一起,就必須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文化,其實價值觀也一樣,說到底就是一種讓大家和睦相處的融合劑,為了更進一步為國家共同利益而奮鬥所必要的一種文化價值觀。

整部電影其實還是不錯的,但是小編不得不說,其實每部電影都會宣傳一種價值觀,電影只是宣傳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媒介,對於最後我們怎麼選擇是我們自己的權利,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是全盤認可,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以上只是小編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如果大家還有別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但我先讀到了《火星救援》的劇本,他們說,你先看這個吧,這個劇本寫完了,普羅米修斯的還沒寫完呢。我讀了劇本之後立刻就愛上了它。我後來也看了書,想看看書裡有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但是劇本已經是很出色的改編了。所以我去和劇本作者德魯·高達(Drew Goddard)聊了聊。他也是一位導演,我問他:「你這個劇本很好啊,不打算拍嗎?」他說:「我在忙別的事情,你想接下嗎?」就這麼簡單。
  • 《火星救援》作者:電影有個硬傷
    2012年,他在個人網站免費發行了這部小說的電子書,也聽從讀者建議,把它放上了亞馬遜。小說迅速稱霸電子書排行榜。2014年,《火星救援》的實體書進入了《紐約時報》十大暢銷書之列。一天,經紀人通知他,電影《火星救援》的主創已經確定: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大明星馬特·達蒙。這一刻,安迪·威爾像是一個中了彩票還要看了又看的人:「我是不是看錯(彩票)號碼了?」
  • 《火星救援》觀後感:論美國電影發展史的成與敗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最揪痛人心的一個瞬間恐怕就是居住艙失壓爆炸,呆萌的土豆田瞬間毀於缺氧,低壓,極寒和極度乾燥的時刻,當綠葉在呆萌手裡湮滅成粉末,真是讓人玻璃心都碎了一地。就像電影宣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救援只在兩億兩千五百萬公裡以外」,人類面對茫茫宇宙之時的脆弱,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這類電影的一貫主題——正如我在《地心引力》的長影評中所說:「一般的求生題材影片主角都會面對複雜的困境,比如困在叢林裡,怎麼找水?怎麼找吃的?怎麼躲避老虎?怎麼避免傷口感染?怎麼找到走出去的路?
  • 電影《火星救援》,孤單卻不簡單的航天員在火星上的故事
    他開始用這僅有的食物在火星上種植食物,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就像當年的魯濱遜一樣努力奮鬥著,與此同時,地面指揮處也發現了馬克並沒有死亡的事實,當然他的隊友們對於這個消息也是感到喜出望外的後來地面中心也全力對馬克進行營救,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對於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來說,當然是很期待,這一點我們能夠理解。畢竟大家都希望這個名字叫做馬克的太空人能夠活下來。
  • 《火星救援》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
    雖然它基於計算機科學家安迪威爾的同名暢銷小說,但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直接喚起了一部更老的電影:拜倫哈斯金的「火星上的魯賓遜漂流記」,其聳人聽聞的標語「美國唯一一位太空人進站反對地球以外的所有可能性!「幾乎總結了兩部電影。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毫不誇張地說,除了《地心引力》這部畫面勝過劇情的太空美景宣傳片,其餘兩部我都不止一次的走進了電影院,《火星救援》我甚至看了三遍,在臺灣的時候就忍不住看了兩遍,等到回到大陸剛剛上映又和同伴去回味了一遍。其實這兩部的劇情也不是多麼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僅僅屬於把一個好故事用及其壯麗的畫面表現出來而已。當然對於多數國產電影來說要是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能夠讓人拍手叫好了。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經典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是支持科學的,一部關於贏得大型比賽的失敗者團隊的體育電影是專業運動。這部電影不只是熱愛科學,它是感性的關於其對科學的熱愛。它希望觀看電影的每個人都喜歡科學,或者更準確地說,科學家,就像它一樣。而且我不得不說,一些初露頭角的年輕工程師,也許是德克薩斯州某地的美國宇航局T恤上的一個孩子,想要觀看這部電影,並在他或她的眼中看到明星讓我有點朦朧。為了避免你認為這部電影是全腦,沒有動作,請記住它是由帶給我們角鬥士的人指揮的。這部電影絕對令人興奮,在開始創業之前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正在執行探索火星的任務,以及他的同事和他的指揮官梅麗莎·劉易斯。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而當今不乏以太空為主題的電影作品,《火星救援》這樣的故事大綱看似單一,但其焦點可透過主角在面對困境之際,對應到社會輿論以及公部門運作的複雜關係,使得《火星救援》的故事不僅僅只是描述主角馬克在火星上求生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了地球上焦急的人們如何展開遙遠的救援行動,其旁枝故事線發展得相當精採。
  •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如果說火星原本也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那麼它的水又去哪裡了?我們熟悉的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目《即將啟航!關於火星,你知道多少?》,為您繼續揭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 有可能實現嗎?
  • 原著譯者聊《火星救援》:刪掉了人吃人的後招?
    電影網訊 電影《火星救援》改變自安迪·威爾的同名處女作,小說一度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位置,其本人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陳灼:百分之九十。除了結尾稍有不同,電影裡幾乎所有情節都是照搬原著的。     問:與原著最大的不同的是?    陳灼:結尾,原著到了馬克·沃特尼被救上赫耳墨斯號就結束了,電影結尾則敘述了他回到地球後的一段生活,等於是斷了大家看續集的念頭。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這是一部讓批評過《星際穿越》的NASA將原著小說列為NASA員工必讀書目的電影,這是一部掛著雷德利·斯科特的名字就讓影迷們將其列為年度必看的電影,這是一部好萊塢花費最多人力物力去救馬特達蒙的電影……那麼關於這部電影背後的邊角料你知道多少?本文梳理了一些《火星救援》背後的故事,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筆戈科技。
  • 知道了這些,你可能更想去看《火星救援》|CBNweekly
    今年最受關注的太空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終於在11月25日上映了。它在IMDB上評分高達8.4分,爛番茄上也有93%新鮮度。除了馬特・達蒙的吸引力之外,下面這些故事也可能想讓你將它列入周末計劃。1. 電影中的情節有科學依據嗎?要知道,幫這部電影搞義務宣傳和科普知識的可是NASA。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火星救援》: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
    《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一組太空人到火星上開始任務,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不得不緊急撤回地球。其中一位植物學家兼機械師負傷,被誤認為死亡而留在了火星上。結果,他奇蹟般地生還了下來。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對了,這就是影片的別名《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或者《全世界最handy的男人標杆》,這兩個我取的名字都可以充分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
  • 揭秘電影《火星救援》幕後精彩故事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等人主演,影片於2014年11月開拍,2015年3月拍攝完成,拍攝地點主要在約旦和匈牙利,影片製作成本1.08億美元,2015年10月開始上映,最終獲得全球票房6.3億美元。同時這部影片獲得了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口碑和票房都獲得了極大成功。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麼你總是那個倒黴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 《火星救援》中文終極海報 馬特·達蒙艱難求生
    《火星救援》中文終極海報 馬特·達蒙艱難求生 共31張         1905
  • 《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2015年11月13日訊,火星,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在很多年之前的網絡輿論場上,火星的意思就是「消息閉塞、對新事物不知曉」。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你火星了」,翻譯成現在還勉強算流行的網絡語言應該是「你out了」——就連「火星」這個詞語本身也變得「火星」了起來。
  • 《火星救援》:如何戰勝一個你無法逾越的困難
    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對技術宅來說,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是相當好。就只說敘事手法,它也是讓我相當喜歡的——平鋪直敘不煽情,如果說《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術報告,沒什麼文採,卻絕對不無聊。
  • 致敬百年火星電影夢 直播版「火星救援」將在鬥魚上演
    火星在文學作品中登場的機會不計其數,而在電影中出現的次數也是難以勝數。關於火星的電影數目繁多,且不乏佳作,實在令人難以取捨。《火星任務》這部電影正是圍繞著這張著名的面孔展開:在2020年的一次火星科考中,首次到達火星的四人團隊因為一場神秘的沙暴接連喪生,唯有一人倖存。隨後世界空間站派出了一支四人的救援小組,結果發現這次事故並非意外。沙塵退去後,事發地點竟浮現了一張巨大的人臉!餘下的幾人隨即前往調查,漸漸揭開了人臉背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