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在很早之前就上映了,但是小編一直並沒有去觀看,最近閒來無事,就找了這部電影來看看,看完之後,其實小編心裡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對於這種美國商業大片,我們可能不止會看到電影中的那些花裡胡哨的特技,其實這些電影主要還是在宣傳他們國家的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小編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給我感覺最深的,就是關於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宣揚,畢竟這次,影片請出的是這方面的老面孔——一直被拯救的馬特達蒙。幾年之前,同樣是由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幫助史匹柏第二次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而我依然記得,當我第一次在豆瓣上看到這部電影時,下面的熱門短評第一條是:「戰爭電影No1,美利堅精神輸出大片。」就在這條短評下面,熱門短評第二條寫的是:「這要換我們這裡,就該拍成大兵拯救D國了。」
我不能確定網友們在寫短評的時候帶著的是怎樣的思想,但我們都能感覺得到,第二位仁兄,在字裡行間透露著對美國大片傳輸的價值觀的認可和嚮往。《拯救大兵瑞恩》傳遞的是什麼樣的一種價值觀呢?顯然是對生命與自由的追崇。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定都能感受的到,用八條命換一條命,用八個母親的兒子換一個母親的兒子,即便這八個人為了救那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隨時有可能會犧牲,但無論是軍隊高層,還是戰士們自己,信念都無比堅定——不惜犧牲一切,也要救出這個叫瑞恩的士兵——只因為瑞恩其他三個兄弟全部戰死沙場,他是他母親唯一倖存的孩子。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了今天的《火星救援》裡。為了救回獨自一個被留在火星上的馬特達蒙,NASA全體成員、他的隊友,甚至是遠在世界另一邊的中國宇航局,都不惜一切代價,為了他日夜奮戰。雖然我認為把中國牽扯進來純粹只是因為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只有中國有這個航空實力能辦的到,而美國人又不願意把這個友好的角色安排給俄羅斯。
當援救馬特達蒙的行動進行到最後一步,紐約時代廣場、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倫敦、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聚集在一起,關注著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當救援成功的消息傳來,全球人民振臂高呼,CNN的解說員也熱淚盈眶的說道:「這不僅是美國的成功,更是全世界的成功!」此刻坐在電影院的你,是否也和他們一樣,激動的幾乎熱淚盈眶了呢?如果你的回答是,甚至我幾乎都可以肯定的說你會回答「是」,那麼這一刻,美國大片宣揚美國主流價值觀的目的已經成功達到了。
甚至不光是在最後那一刻,當影片中NASA的老大幾次想阻止手下人冒險去營救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在心裡罵他,怎麼這麼不通人情呢?其他例子諸如《獨立日》,美國總統為了消滅外星人入侵,親自開飛機作戰;《2012》裡,總統破格決定放所有平民一同進入方舟;甚至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裡,兩艘分別裝滿罪犯和平民的船上,各有一個可以讓所有人活命的引爆器,只要其中一艘船上的人先按下按鈕炸掉另外一艘船……而最後,無論是惡貫滿盈的囚犯,還是私心四起的平民,都沒有按下按鈕,他們都選擇放棄這個苟且偷生的機會,寧願驕傲的和所有人一起死。那一刻,熒幕前的我們也幾乎哽咽,不由感慨和讚嘆,越是這生死時刻,才讓這人性的光輝愈發閃耀和偉大。
當你被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回過頭來看我們國家的一些英雄故事:黃繼光捨生堵搶眼、董存瑞捨命炸碉堡,再到和平年代的鐵人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原本小時候一個個讓我們感動的革命英烈、模範先鋒,盡顯得不那麼高大而值得敬佩!這些先烈模範捨身為國、先人後己的精神,甚至被鄙視、被說成「想不通」!就像之前的那句短評說的:「這要換我們這裡,就該拍成大兵拯救D國了。」滿滿的不屑和鄙夷,更可悲的是,這樣的聲音還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到這樣一個地步,我們要說,美國人「文化入侵」的效果已經達到了。美國人信奉的「對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已經不知不覺成了許多青少年的主體價值觀,而我們從小培養的「無私奉獻」、「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甚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美德,都在被遺忘,甚至被鄙視。而熱愛美國大片的主體是哪些人群?正是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我們這些青少年。小編在這裡並不想談論那種價值觀是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因為主流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讓更多的人和睦相處生活在一起,就必須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文化,其實價值觀也一樣,說到底就是一種讓大家和睦相處的融合劑,為了更進一步為國家共同利益而奮鬥所必要的一種文化價值觀。
整部電影其實還是不錯的,但是小編不得不說,其實每部電影都會宣傳一種價值觀,電影只是宣傳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媒介,對於最後我們怎麼選擇是我們自己的權利,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是全盤認可,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以上只是小編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如果大家還有別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