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輻射CT成像平臺—星光iDose4及其臨床應用

2020-12-09 電子產品世界

憑藉便捷、無創的優勢,CT檢查在臨床得到愈來愈廣泛的應用,也成為醫源性輻射劑量的主要來源。因此,為控制和降低CT檢查的輻射劑量,研究人員對CT的硬體和軟體均進行了諸多改進,如降低管電流(mAs)、增加螺距(Pitch)、降低管電壓(kV)等。但這些方法均是通過改進X射線採集環節來降低輻射劑量,其成效有限且漸入瓶頸。於是,研究人員轉向改變CT的「思考方式」即圖像重建模式,如採用迭代重建技術、搭載強大的計算平臺,使CT僅需極少的採樣數據便可完成高質量成像,實現CT檢查輻射劑量的大幅降低。

目前,各大CT廠商均在圍繞迭代重建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和推廣,飛利浦第四代重建技術——星光iDose4即為其中最前端和成熟的代表之作。與其他技術相比,星光iDose4以雙空間多模型快速迭代為技術核心,不僅實現了輻射劑量的大幅降低,還避免了其他技術產生的影像質地改變(蠟像狀偽影)的弊端,更解決了其他技術所面臨的極慢重建速度等難題。

第四代雙空間多模型迭代重建技術

如何減少重建圖像質量對於信號數據量的依賴,一直是CT發展的核心關注點。按重建算法的技術原理及其對臨床影像結果的影響,大體可以將CT重建技術劃分為四代。

第一代是濾波放投影法(FBP),它是目前CT的主流算法。其優點是重建速度快、圖像重建系統成本低;缺點是低劑量條件下圖像質量損失嚴重,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必須付出高輻射劑量的代價。

第二代是類迭代技術,它可以看作是對FBP的改良,但由於其不能去除因低劑量下X射線有效光子減少造成的各種低光子偽影,使得降低輻射劑量的效果有限,並存在一定圖像質量損失,臨床使用受限。

第三代是初級迭代重建算法,其特點是基於統計學原理進行數據空間和圖像空間迭代運算,但缺少完善的多模型系統進行對比迭代運算,因此容易造成噪聲頻率的改變和漂移,在臨床圖像上會出現相應的蠟像狀偽影。

第四代是高級迭代重建技術,星光iDose4即是業內最早臨床應用的第四代迭代重建技術。其核心特徵是雙空間多模型,通過在雙空間——投影空間和圖像空間進行基於噪聲模型系統和解剖模型系統的迭代運算,消除低光子偽影、降低圖像噪聲、提升圖像解析度,且不改變圖像質地。

因此,星光iDose4平臺具有四大臨床優勢:(1)在確保圖像質量的前提下降低80%的輻射劑量;(2)提高68%的圖像解析度,顯著提升CT圖像顯示能力;(3)預防偽影產生,提高CT圖像質量;(4)配備飛利浦獨有的RapidView IR圖像重建平臺,迭代重建速度高達24幅/s,全面滿足急診等臨床掃描需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49962.htm



微輻射成像定義CT臨床應用新標準

星光iDose4利用極其微量的輻射劑量即可獲取高清晰成像,這重新定義了CT臨床應用的新標準,並實現了全新的臨床應用及突破。

首先,這使以往受輻射劑量困擾的冠心病、腦血管瘤,以及肺癌體檢篩查項目等得以順利開展;其次,這能顯著提升微小病變或極端狀況下(肥胖患者等)的圖像質量,且由於其是基於低劑量成像的低kV檢查,對造影劑強化後的顯示更加敏感,有利於早期檢出病灶;再者,這將大幅節約造影劑的使用,使困擾CT增強應用的造影劑傷害風險大幅降低,擴大檢查的應用範圍;此外,以往輻射劑量較高的特殊應用如灌注、大範圍多器官聯合掃描等將可實現常規應用,而各種隨訪CT檢查如肺小結節定期追蹤檢查等也更安全、安心。

因此,星光iDose4的推出使眾多臨床應用領域直接獲益:(1)CT體檢:由於輻射劑量的大幅降低,各類CT體檢得以順利開展;(2)心血管應用:冠脈CTA篩查將具可行性;(3)兒童應用:因為輻射劑量的降低,CT在兒科應用的局限性得到顯著突破;(4)腫瘤應用:低劑量早期腫瘤篩查將極大提高腫瘤早期檢出率,術前腫瘤評價、隨訪及治療後複查將很容易開展;(5)基於低劑量水平的大範圍成像、灌注成像、低kV成像將開闢全新的CT臨床及科研應用。

目前,全球逾千家醫院的臨床應用驗證,飛利浦星光iDose4以極其微量的輻射劑量實現高質的CT成像,突破了CT低劑量成像的傳統桎梏,開啟了微幅射CT成像的全新時代,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高質的CT臨床檢查。


相關焦點

  • Ingenuity微平板CT :定義CT臨床應用新疆界
    微平板--新一代探測器旗艦飛利浦微平板探測器,將每256個傳統CT探測器單元集成為一個微平板探測器模塊,只需要4塊微平板探測器模塊無縫拼接即可達到傳統64排探測器才能完成的覆蓋,實現100%的X射線接收面積。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學者回顧了AI應用於腫瘤成像的現狀,並描述了4種腫瘤類型(肺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進展,以說明如何解決常見的臨床問題。儘管迄今為止評估AI在腫瘤學中的應用的大多數研究尚未得到有力的可重複性和普遍性驗證,但結果確實突出了推動AI技術臨床應用和影響癌症治療未來方向的日益協同的努力。今天我們一塊學習一下這篇刊登在神刊CA(IF:224)的文章。
  • 第52期東方科技論壇研討同步輻射成像新方法及其應用(圖)
    主題為「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新方法及其應用」的第52期東方科技論壇近日在上海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行。來自海內外同步輻射X射線成像、生物醫學成像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包括日本KEK的M. Ando教授,K. Hyodo博士等50餘位專家參加了本次論壇。
  • 礦化膠原材料及其在口腔臨床中應用研究進展
    礦化膠原材料促進成骨分化能力及其在體內產生的微環境變化,如影響巨噬細胞的極化方向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文圍繞新型植骨材料礦化膠原的性質、分類及其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3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目前研究的進展。
  • 高光譜成像技術及其應用(附:IR近紅外成像技術及其應用)
    ​高光譜成像(hyperspectralimaging,HSI)集圖像信息和光譜信息於一體,能同時反映實驗對象的化學信息、物理信息及其空間分布信息,其無輻射、非損傷、非接觸、大數據、可視化等優勢特點,已日益成為生物檢測、實驗醫學等領域研究檢測的重要先進技術手段。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與傳統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相比,納米材料具有以下4個優點:① 與小分子造影劑、藥物不同,納米材料可以更容易地整合多種藥物(成像劑/治療劑),成為具有診斷和治療的多功能納米平臺。② 由於納米材料有較大空間(如大的比表面積或內部空間),大量的成像劑或藥物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載入納米材料。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Edition, Biomaterials, Research等領域內知名期刊發表了4篇論文。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腦脊液相位對比磁共振成像法在退行性頸椎病的臨床應用
    當前臨床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X線、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現對PC-MR技術在DCM患者中的應用進行綜述,旨在提高臨床醫師對此技術的關注程度。 1.
  • 滿足活體生物厚樣品成像需求的平臺——Thorlabs多光子顯微鏡系統
    Thorlabs的MPM200系列多光子顯微鏡是可以滿足活體生物厚樣品成像需求的平臺。此系統能夠勝任小如生物組織、大如整個活體生物的樣品成像。Thorlabs MPM200多光子顯微鏡能夠為寬場透射光顯微、落射螢光成像和精細多光子技術提供通用的解決方案,從而最精密地還原樣品數據。
  • 推廣|「大」平臺,「心」應用 ——解析Ingenuity Core 128極速之心...
    與此同時,作為主力機型技術必須先進,臨床應用必須全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心臟成像能力要強,這也是64排CT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此背景下,飛利浦醫療成功打造一款「同階之王」——Ingenuity Core 128極速之心CT。集大硬體平臺、極速心臟成像和低耗運行於一身,是一款堅實耐用,掃描能力強並可極大開拓心臟應用潛力的CT。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三維 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0): 1155-1160.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10摘要目的 探討三維 CT 支氣管血管成像(3D-CTBA)在機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微納米氣泡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其發生裝置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微納米氣泡的出現及其不同於普通氣泡的特點,使其在水處理等領域顯現出優良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前景。介紹了微納米氣泡以及其比表面積大、停留時間長、自身增壓溶解、界面ζ電位高、產生自由基、強化傳質效率等特點,論述了微納米氣泡在水體增氧、氣浮工藝、強化臭氧化、增強生物活性等環境汙染控制領域的應用研究。
  • 初中物理中考透鏡成像及其應用真題解析與解題策略
    希望物理樂園公眾號平臺能更好地為您服務……作者:物理樂園來源:物理樂園(微信公眾號:wulipark)初中物理透鏡成像及其應用問題解題策略教師指導學生能學好透鏡成像及其應用問題,教師除深入學習物理課程標準、學習各個版本教材外
  • 綜述: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和應用
    幸運的是,在種類繁多的顯微技術中,螢光壽命顯微成像技術(FLIM)具有對生物大分子結構、動力學信息和分子環境等進行高分辨高精度測量的能力,因此其重要性日漸提升,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學研究及臨床診斷等領域。
  • 活體成像展示胚胎發育過程 人體臨床應用還需努力
    例如,臨床中,產科醫生掌握了胚胎發育全過程以及胚胎和母體的關係,才能對孕婦進行正確的妊娠跟蹤和孕期指導,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胎兒先天性畸形。一直以來,胚胎研究在生命科學領域中處於較為複雜的階段。起初,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對胚胎發育進行過觀察,並進行了一些較為正確的推測描述。1651年,英國學者提出了「一切生命皆來自卵」的假設。
  • 科研人員發表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展望文章
    螢光影像技術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檢測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400-1700nm)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和顯微成像系統,為在分子水平、細胞層次和小動物活體模型開展跨層次、多尺度的近紅外II區螢光影像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建立了近紅外II區螢光活體「可視化」生物醫學研究技術平臺,在小動物活體水平實現了高組織穿透深度(>1.5 cm)、高時間解析度(~30 ms)和高空間解析度(~25 μm)的原位、實時成像,較傳統螢光成像技術實現了數量級提升;建立了針對腫瘤診療
  • 基於Dixon的脂肪抑制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傳統方法可以分為反轉恢復法(STIR)和頻率選擇法(SPIR和SPAIR),但這些技術在含有脂肪成分的疾病診斷及精確定量時不能滿足臨床需求。隨著Dixon技術提出、不斷完整發展,逐步解決了上述問題,本文就Dixon技術的基本原理、發展與改進和其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一方面聚焦冷凍電鏡、分子成像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但更多的在顯微成像和圖像數據分析在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實踐、具體研究上展開討論,旨在推廣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使更多的科研人員嘗試將此作為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會議第首位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源教授,演講主題為"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在鼠腦缺血模型中的應用"。
  • 高光譜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方向的新應用
    擺掃式成像光譜儀採用線陣探測器同時獲取瞬時視場像素的所有光譜維信息,由掃描鏡的左右擺動掃描與平臺的沿軌道運動共同完成二維空間成像。這種逐像素成像的方式具有總視場範圍廣、光譜數據採集穩定性高等優點,不足之處是由於採用光機掃描,每個像元的凝視時間相對較短,嚴重製約著光譜和空間解析度及信噪比。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主要學術方向為微米納米技術、智能微系統技術及其應用,在我國率先開展了微機電系統(MEMS)、微系統技術及其在高端裝備中的應用研究,以及微納太空飛行器的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以下內容根據創壹智庫(Tronedu)專訪尤政院士團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