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
編輯排版 | Eurus
你好,這裡是韓焱精選。
我剛才說到的專欄開篇導語,你可能已經聽到過200多次了。我現在想提一個要求,你在聽下面音頻的時候,千萬不要回想這條導語,不要想像我的語氣,不要一遍遍在頭腦裡回放「你好,這裡是韓焱精選」。
我相信,你一定很難做到,就像《別想那隻大象》這本書裡提到的經典實驗,你越是想忘掉一頭大象,它就越清晰越頻繁地衝到你意識的最前端來。
推薦閱讀
▼
《別想那隻大象》
作者:(美)喬治·萊考夫
譯者:閭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在《別想那隻大象》這本書裡,「認識語言學之父」、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語言教練」喬治·萊考夫就告訴你:這是「框架」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框架」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思考方式。比如,人人都知道欠債要還錢,孩子要孝順父母,熟透了的果子會掉到地上,這些常識就是框架的典型代表,它們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你對外部世界的看法。
不同的語言表達就會激活不同的框架。就算你在不斷否定一個詞語,其實也在持續激活它背後的框架。框架被銘刻的次數越多,它帶來的影響就越大。造成的結果就是:你認為自己在否定它,其實你的大腦已經接受了它。可以說,掌握了框架的力量,就控制了信息的入口,搶佔了影響力的高地。
作者講到了這麼一個例子。小布希總統上臺不到一個月,就宣布要在任期內大幅度減稅,但是,他並沒有使用以前的「削減稅收」這個詞,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 「稅收緩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說法幾乎每天都被媒體反覆提起,慢慢就成為了一種公眾常用的說法,甚至小布希的對手民主黨也開始用起了這種說法。
「稅收緩解」這個詞非常有深意,既沒有用「降低」,也沒用「削減」,而是「緩解」。通常情況下,只有人處在痛苦的狀態下,才會使用「緩解」,比如「緩解情緒」「緩解病痛」等等。把「稅收」和「緩解」這兩個詞聯結起來,就相當於把稅收看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就有效地喚起了人們的認知框架,讓人們想要緩解這種痛苦。同時,把幫助他們消除痛苦的人看作英雄,如果有人想要阻止,那阻止的人就是壞蛋。這樣一來,小布希就抬高了自己,打擊了對手,讓自己的減稅方案更容易贏得人們的支持。
所以,要想把你的觀念傳達給別人,讓他接受,就要通過語言把他帶進你設置好的框架,替換掉他頭腦中原有的框架。
當你和別人爭辯的時候,如果你用對方不斷重複強調的關鍵詞,那麼你就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因為這時候框架已經被對方搶佔了,無論你怎麼說,都是在加強對方的觀念,破壞自己的觀點。所以,千萬不要使用對方的語言來闡述問題,而是要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想要刻進對方腦子裡的框架。
歡迎轉發金句卡到朋友圈
比如,你在一家旅遊公司工作,「十一」就快到了,你們公司想做一個促銷活動。其他旅遊公司的宣傳語,可能是「國慶大酬賓,國內線路全部五折」,你不能在這個框架下,和對方比拼誰更便宜,他五折你就三折,這樣就掉入了別人既有的框架。你需要重新創造一個框架,你可以制定這樣的宣傳語「兩人同行,一人免單」。
這個新的框架的好處顯而易見。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出遊都是結伴而行的。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旅遊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與誰同行」。「 兩人同行,一人免單」,能切中大多數出遊者的現有需求,反正是兩個人以上旅行,一個人能免單,多好的事兒啊。
雖然仔細算算,從價格的角度來看,還是五折優惠,但是,你跳出了對手的宣傳框架,既不用在價格戰上越陷越深,同時更重要的,是你通過新框架塑造出了新的規則。用戶不再問,「人家五折,你幾折呀?」,而是會想「我可以免費帶女朋友出去玩了」。
框架能帶來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讓別人更容易理解你的觀點,接受你的提議。如果你不僅能自己有意識地多使用框架,還能敏銳地從別人的語言中分辨出框架,這樣就能不輕易被煽動、被影響,成為一個更明智的人。
推薦閱讀
▼
《別想那隻大象》
作者:(美)喬治·萊考夫
譯者:閭佳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精選的內容,我在閱讀資料裡準備了金句卡片,歡迎保存和轉發,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觀點。
韓焱精選,明天見!
· 韓焱精選·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頻,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End
//湛廬文化//
掃碼即可關注湛廬文化,
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原標題:《如何建立語言框架,贏得話語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