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豐田工業大學Nat. Commun.: 在金屬Cu2Se中發現巨大的塞貝克效應

2021-01-15 材料人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熱電材料(TE)因為能夠將廢熱轉化為有用的電能,而得到了系統和全面的研究。熱電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ZT=S2σT/κ,其中S,σ,T和κ分別代表塞貝克係數,電導率,絕對溫度和熱導率。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和開發了多種熱電材料,其中一些具有較高的ZT值,但由於整體性能不足,並不能廣泛用於各種應用。

有史以來報導的ZT的最大值是在單晶SnSe3中發現的ZT=2.6。然而最大ZT所對應的溫度為900K,其他方法在這個溫度下會具有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在300~400K的中低溫範圍內,大量的廢熱被排放到周圍環境中,目前還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產生電能,因此,熱電材料的開發十分必要。到目前為止,基於Bi2Te3的材料在該溫度範圍內具有最佳性能,其ZT值高達2.08。然而,這些ZT值仍然存在爭議。

所有這些材料都具有非常小的晶格熱導率小於1.0W/m/K以及較大的功率因數PF=S2σ,其與適合於熱電材料的電子結構和最佳載流子濃度密切相關。S和σ都是與載流子濃度相關的函數:前者隨著載流子濃度的減少而增加,而後者隨載流子濃度的減少而減少。因此,科研工作者研究了許多材料的最佳載流子濃度,並且實現了幾百μV/K的塞貝克係數,幾個mΩ cm的電阻率,以及幾個mW/m/K2的功率因數。

近日,日本豐田工業大學發現 「金屬」Cu2Se在340-400 K溫度範圍內具有巨大的塞貝克係數,其中材料內發生有序-無序結構轉變,具有超過2.3W/m/K2的功率因數值。這個數值是在不尋常的溫度梯度下觀察到的,該溫度梯度不僅適用於與塞貝克測量方向平行的方向,同時也適用於垂直的方向。在非常小的晶格熱導率(小於1.8W/m/K)的支持下,ZT值超過450。這些巨大的S,PF和ZT值是在低溫階段獲得的,這是由於持續高溫所引起的自調整載流子濃度的結果。該成果以題為」Discovery of Colossal Seeback Effect in Metallic Cu2Se」發表在Nat. Commun.上


(a,b).室溫和473K下,同步輻射粉末衍射圖案

(c).Cu2Se在高溫和低溫下的晶體結構

(d).相分數隨溫度的變化


(a).塞貝克實驗裝置

(b).實驗所測得的塞貝克係數

(c).熱電動勢的原始數據



(a).電阻率

(b).功率因數

(c).導熱率

(d).比熱和熱擴散率

(e).ZT值

(f).ZT溫度依賴性異常行為區域顯示兩個峰值

(g).ZT溫度依賴性中所觀察到平臺區


Figure 5.簡化Cu2Se的計算電子態密度和塞貝克係數 

(a).電子密度

(b).區域放大

(c).計算的塞貝克係數隨化學勢能的變化


在這個工作中,作者發現在同時施加於平行和垂直測量方向的溫度梯度下,金屬Cu2Se在發生結構相變的較窄溫度範圍內(340K<T<400K)顯示出兩個信號反轉和超過±2mV/K的巨大S值。具有超過600 S cm-1的較大幅度的σ的金屬行為導致S2σ=2.3W/m/K2的巨大值。小於2W/m/K的小熱導率導致ZT值超過400。

Discovery of Colossal Seeback Effect in Metallic Cu2Se

(Nat. Commun.,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7877-5)

本文由材料人學術組gaxy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微信

cailiaorenvip


材料人重磅推出特色計算服務,為廣大材料&化學科技工作者提供包括第一性原理計算、有限元計算、分子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計算、相圖計算等一系列材料計算代算服務,以及相關的計算指導、培訓服務。如有需要,歡迎掃碼添加客服諮詢(微信號:cailiaoren00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千倍
    熱電循環需通過「塞貝克效應」來產生熱,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1日報導,俄亥俄大學找到了一種新方法,能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1000倍,將其向實際應用推進了一大步
  • 新塞貝克效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塞貝克(Seebeck)效應,又稱熱電效應,是指一種材料中存在溫度梯度時,會產生相應的電壓差的現象。塞貝克效應和材料的電子結構密切相關,其大小和隨外界條件的變化反映了材料費米能附近電子態密度的非對稱性結構。除了基礎物理方面的研究意義以外,目前國際上對塞貝克效應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其應用價值上,即熱電材料的應用。
  • 物理所在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Lett. 110 (2013) 067206】隨後則在Au/YIG體系中報導了縱向SSE。這些研究均通過溫度梯度將純自旋流從鐵磁體注入到重金屬順磁體中,再利用重金屬的逆自旋霍爾效應(ISHE)而獲得電壓信號。那麼通過SSE產生的純自旋流,如果被注入到鐵磁導體中,將會發生什麼現象?鐵磁金屬是否也具有逆自旋霍爾效應?如果有,其是否與磁性金屬的磁化方向相關?其自旋霍爾角能有多大?
  • 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a)樣品截面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圖像;(b)自旋塞貝克效應的物理圖像;(c)塞貝克效應測量布置;(d)熱電信號測試結果;(e)樣品的平面霍爾效應;(f)各向異性測電阻和(f)當分別在A條或C條或同時在A條和C條施加加熱電流時,熱電信號與磁場的關係。
  • 深度:研判350伏電壓平臺的日本豐田凌志UX300e充電效率
    1、日本豐田凌志UX300e電動SUV基礎技術狀態:  豐田凌志UX300e採用的「油改電」設計理念,為的是最小的成本換取更好的市場份額。  2、日本豐田凌志UX300e電動SUV低溫直流快充效率:
  • 南科大《Science》:室溫下離子明膠的巨大熱電勢效應!
    將環境中的熱量收集為電能並為物聯網(IoT)傳感器供電,將有希望使它們擺脫電纜或電池的束縛,從而適用於可穿戴設備。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副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從而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mV/K的巨熱電勢效應,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Nat. Commun.:類過渡金屬碳催化劑
    這種全新活性結構的探究,可為強化學共價鍵的轉化過程中使用非金屬催化劑的理性構築提供可借鑑的思路。背景介紹含氧化合物的加氫脫氧是生物質轉化中的關鍵步驟。傳統加氫脫氧過程以過渡金屬為活性中心催化加氫和氫解,但中間產物(如芳烴)極易被過度加氫。
  • 新型熱電材料展示出巨大的IoT應用潛力
    這一發現可能為物聯網帶來巨大的福音。K3IEETC-電子工程專輯基於電池的解決方案正變得越來越高效且越來越小型化。但是,對於一些還無法充分提高其電池電量的應用,例如物聯網中旨在實現零能耗的傳感器,仍將依賴能量收集技術。K3IEETC-電子工程專輯能量收集是指從環境或系統本身收集能量,來為電子設備供電。
  • 【熱電資訊】新一代塞貝克係數/電阻測量系統-ZEM-3連續成功落戶...
    熱電轉換技術是利用材料的塞貝克效應與帕爾貼效應將熱能和電能進行直接轉換的技術,包括熱電發電和熱電製冷。這種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可靠性高、不排放汙染物、適用溫度範圍廣等特點。近期,我司在西湖大學理化公共實驗平臺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連續成功交付使用了新一代塞貝克係數電阻測量系統-ZEM-3。
  •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
  • 首次對磁湯姆森效應的直接觀測
    伴隨著這些效應,湯姆森效應早已被公認為是金屬和半導體中的基本熱電效應。儘管多年的研究結果已經很好地理解了磁場和磁力對塞貝克效應和珀耳帖效應的影響,但是由於難以測量和評估,對湯姆遜效應的影響一直尚不清楚。
  • 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
    外爾半金屬中發現手性零聲效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兩名研究人員發現,手性零聲(CZS)效應可以在外爾(Weyl)半金屬中產生。在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論文中,宋志達(Zhida Song)和戴西(Xi Dai)描述了他們用微元半金屬進行的實驗,以及發現。
  • Quantum Design中國子公司塞貝克係數/電阻測量系統ZEM於清華大學...
    這是清華大學所採購的第六套塞貝克係數/電阻測量系統ZEM系列產品。ADVANCE RIKO公司生產的塞貝克係數/電阻測量系統ZEM可實現對金屬或半導體材料的熱電性能的評估,材料的塞貝克係數和電阻都可以用ZEM直接測量。
  • 北京大學:吳孝松課題組發現狄拉克半金屬在量子極限下的霍爾熱電導...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吳孝松研究員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顧根大教授等合作,在強磁場下使得狄拉克半金屬ZrTe5進入量子極限態,觀測到了巨大的磁熱電效應和不同尋常的霍爾熱電導平臺,並給出了理論解釋。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100年後,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等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和美國物理學家勞克林、施特默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幾位物理學家,因在霍爾效應方面取得的重大發現,紛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強磁場下ZrTe5的反常熱電效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研究員田明亮,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盧海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春明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究了拓撲材料ZrTe5在強磁場下的反常熱電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thermoelectric effects of ZrTe5 in and beyond
  • 物理學家們發現可以在非磁性,半導體中將熱量轉換為電能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正在研究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的新磁效應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如何將其放大一千倍,這是使該技術更加實用的第一步,在所謂的自旋塞貝克效應中,電子自旋在磁性材料中產生電流,其被檢測為相鄰金屬中的電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如何在非磁性半導體中產生類似的效果,同時產生更多的電能
  • 【每日一題】電流的熱效應、化學效應
    閱讀下列短文並完成下面問題: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把兩根銅絲和一根鐵絲與靈敏電流計串聯成閉合電路,然後把銅絲和鐵絲的一個連接點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裡保持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