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多功能熱電纖維實現感知供能一體化

2021-01-10 網易

2021-01-03 13:19:16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電子器件的微型化和集成已經使可穿戴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電子皮膚和基於紡織電子。特別是由功能性纖維和微電子系統集成的智能紡織品,由於其透氣性,親和性和不易察覺性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紡織電子產品因為其穿戴舒適性和可編程性有望給給未來可穿戴應用帶來革命性變化。大量具有研究前景的熱電可穿戴設備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綠色能源回收,並且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相連。但是,現有的商業TE材料價格昂貴,並且沉重易碎,一般也只能加工成塊狀材料,有限的加工尺寸和機械柔性的繁瑣p/n結組裝阻礙了TE紡織的實際應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Ghim Wei Ho課題組提出了一種膠體凝集擠出TE纖維的技術,該技術可以製備出機械堅固和柔韌的TE纖維,並且工藝簡單可控有工業可擴展性。利用親水膠體結構網絡及其流變特性的優勢,非均勻粒子在連續基體中的優越約束,產生了高度均勻,界面結合良好的交替p/n片段。這種連續排列的p/n型TE纖維極大的降低了紡織電子在集成方面的複雜性,也為多功能器件提供了可能,包括非平面上的能量採集,多像素的觸控面板用於書寫和通信。該研究以題為「Scalable thermoelectric fibers for multifunctional textile-electronics」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

  

  Figure 1.膠態膠凝擠出工藝。

  通過連續交替擠壓工藝製備了由單壁碳納米管(SWCNTs)和聚乙烯醇(PVA)水膠體組成的柔性TE纖維。(Figure 1.a,b)凝膠凝固後的流變性能表現出較高的G』 和G』』 ,增幅約為3個數量級。除了膠體的多種可調性之外,另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溶劑的遷移受到PVA聚合物網絡的限制。交替擠壓的凝膠,可以保證p/n界面在沿軸向持續的壓應力和剪應力作用下也有清晰的界限。(Figure 1.c)

  纖維的力學性能和TE性能

  

  Figure 2.高強度、高柔韌性的可伸縮纖維

  該工藝繞過了傳統有限規模p/n型TE纖維的艱苦合成和裝配,論證了米級連續TE纖維數位化製造的可行性。(Figure 2.a)該纖維具有優先的機械性能,不論摻或不摻PEI都能承受超過20MPa的高抗張強度。並且相鄰的p/n片段之間的結合也非常牢固,可以承受500g的重物。(Figure 2.b)在打成各種結的情況下,纖維也保持了令人滿意的電學魯棒性。調控PEI和SWCNT的比例可以決定片段多數載流子,從而輕易的形成P型或者N型的半導體。複合材料的電阻隨著PEI含量增加而增加,高的塞貝克係數有助於溫度梯度感應,選擇25%的配比平衡TE纖維的電壓和電流。TE纖維的電壓和電流都隨溫度差線性增加。(Figure 2.d,e)

  TE紡織品的保形熱能收集

  

  Figure 3. 柔性TE織物收集熱能

  交替p/n型分段TE纖維可以編織成柔性織物,p/n單位電串聯,類似於商業TE發電機,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設計。(Figure 3.a)使用相同的p/n單元確保連續的pn結在冷熱表面之間交替,同時使載流子在纖維上沿著相同的方向運動實現電壓/電流倍增。(Figure 3.b)對於單個p/n單元,電壓和電流都隨著襯底溫度從高於環境溫度的5℃到20℃的升高而單調增加。(Figure 3.c)與單根光纖相比,編織後的平面器件電壓放大了約33倍,而電流卻保持不變,顯示了倍增效果的同時還證明該工藝下的紡織品對於非平面的適應性。(Figure 3.d,e)

  用於光,熱感應的TE紡織品

  

  Figure 4用於觸控螢幕和通訊的TE紡織品

  利用連續p/n單元的TE纖維的優異的機械性能,10根TE纖維很容易織成一塊十字繡。(Figure 4.a)當一個特定的節點接觸一個熱對象時,接觸點顯示的溫度比的相鄰節點高得多,在22°C的環境溫度下,研究了不同溫度接觸時的信號強度。電壓信號與物體溫度的對應且接近線性,為觸控定位奠定了基礎。(Figure 4.b,c)通過5×5像素的觸摸面板,進一步實現了手寫字母的輸入。(Figure 4.d,e)得益於碳材料優越的吸光能力,光照時纖維容易升溫。光熱效應將在光照區和非照射區之間產生溫度梯度,從而產生電信號。利用光熱傳感特性,在立方體的六個面上構建TE光纖,成功實現了光通信,準確感知入射光的方向。(Figure 4.f,g,h)

  多任務機器人的模塊化TE紡織品

  

  Figure 5. 機器人手臂穿著模塊化的TE服裝,完成多項任務。

  機器人手臂分別由TE-fiber手套,腕帶和袖子呈現出熱/冷感知能力,光敏性和能量收集能力。這種適合人體熱量收集的紡織品還可以擴大規模,集成到其他可穿戴的自供電系統中,為電池充電或直接為電子設備供電。有了這樣一套TE紡織品,機器人就可以進行多任務處理,而不僅僅是感知和能量收集。

  總結

  作者開發了一種將SWCNT/PVA組成的TE纖維凝膠通過擠壓成型的技術,這些纖維由連續的p/n結均勻的組成。基於這種p/n型TE纖維,作者還製備了不同構型的紡織品,並實現了多功能集成,包括光和熱的感應以及能量的收集。通過給機械手臂穿戴不同功能的模塊化TE編織品,賦予了機械手臂環境感知和自供電的能力。這種製備方法也同樣適用於其他TE材料和聚合物,這為TE紡織品的製造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也揭示了下一代高科技紡織電子的廣闊前景。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單晶SnSe熱電纖維:從一維功能纖維到多維智能織物
    ,實現了纖維單晶材料的大規模生長,為研發複雜而高效的熱電單晶纖維及其智能織物提供了新思路。整個聯合團隊通過緊密合作,成功的實現了一種 「兩步法」來實現具有穩定巖鹽結構和高熱電性能的超長單晶SnSe纖維。該方法首先利用熱拉絲工藝製得以SnSe材料為纖芯的纖維。所得的熱電纖維具有柔韌、超長、高機械穩定等特點,但具有多晶結構。
  • 《Nature》子刊:實現具有微納結構表面的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
    因此,實現大規模製備具有可任意設計的表面結構的功能纖維對於拓寬纖維基器件應用範圍和促進智能織物的發展等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纖維的熱拉工藝由於其高穩定性和良好的材料與結構兼容性被廣泛應用於功能纖維的大規模製備,並在傳感、能量收集與轉換和人機接口等領域取得進展。然而,以往報導的熱拉縴維的表面結構僅限於沿纖維長度方向上的溝槽。
  • 柔性超長透明熱電纖維,廢熱發電不是夢!
    科學家們發現提高熱電材料性能主要有兩個辦法:1.提高能量轉化效率,如利用SnSe 單晶摻雜實現性能優化;2.改變熱電設備的結構設計,如將熱電結構與納米發電機複合,同時利用熱能與機械能發電。然而,目前的柔性熱電纖維材料,還存在一些明顯問題,如低功率密度、容易損壞、包覆面積小等,大大限制了其生產和應用。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以實現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解決材料識別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由於不同材料表面相互接觸後產生的靜電感應電荷量不同,通過分析感應電流的不同,可以實現對材料屬性的判別。
  • 【本期關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單晶熱電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譬如具有優良熱電性能的SnSe單晶材料,能夠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在溫差發電和熱電製冷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傳統的單晶生長方法由於生長速度慢、製造條件嚴格、加工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單晶SnSe材料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此外,他們還結合熱電原理,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有機熱電材料構建了自供電柔性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Nat. Commun.  感受器是生物體實現外部信息感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功能核心是將外界的刺激信號(壓力、光、溫度、氣味等)轉化為可被神經系統識別的電信號,從而引起生物體的感知和應激行為。
  • ...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檢測器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盛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面向無線光遺傳神經調控與多巴胺檢測的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多功能探針」(A wireless, implantable optoelectrochemical probe for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and dopamine
  • Light:彩虹半導體器件實現基於光譜投影的顏色感知
    隨著後摩爾時代的來臨,能探測光譜、感知顏色的元器件將對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丁士進教授團隊以帶隙遞變的鈣鈦礦薄膜為光敏導電通道,開發出一種能直接探測入射光的光譜信息,感知入射光顏色的新型光電元器件。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通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以實現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解決材料識別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思路。由於不同材料表面相互接觸後產生的靜電感應電荷量不同,通過分析感應電流的不同,可以實現對材料屬性的判別。
  • 智能紡織品:擁有機械堅固和柔韌的TE纖維,透氣親和、不易察覺!
    特別是由功能性纖維和微電子系統集成的智能紡織品,由於其透氣性,親和性和不易察覺性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紡織電子產品因為其穿戴舒適性和可編程性有望給給未來可穿戴應用帶來革命性變化。大量具有研究前景的熱電可穿戴設備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綠色能源回收,並且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相連。
  • 安福縣一體化纖維轉盤濾池廠家原理與參數
    安福縣一體化纖維轉盤濾池廠家原理與參數 ,「qdvtuv2」   江蘇麥通環保專業生產一體化纖維轉盤濾池,設計堅固緊湊,使用壽命長,一體化纖維轉盤濾池過濾器效率高,處理量大;多重脫水。歡迎諮詢!
  • 通過熱電偶和調製電路實現寬量程溫度檢測
    1 不同類型溫度測量器件的比較  為了將溫度轉化為電信號以供溫度監控系統進行量化分析,我們通常考慮以下四類溫度傳感器:熱電偶、熱敏電阻、電阻溫度計(RTD)和集成電路(IC)溫度計。上述類型的傳感器中,沒有任何一類溫度傳感器可以在測量範圍、精度、線性度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同時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
  • 善能康保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併網發電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劉雅靜 通訊員韓建國)近日,善能康保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正式實現併網發電,將有力帶動周邊農林廢棄物(秸稈、樹枝)的回收利用,對康保周邊縣區及張家口全市的汙染綜合治理、改善人居環境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未來工業生產用能,生物質熱電唱主角
    在生產領域,有相當一部分的燃煤電廠、自備動力站被關閉,這造成了我國很多生產企業陷入用能困境,也為可再生能源供熱提供了龐大的市場。雖然風電和光伏在發電領域逐步構築優勢,但是要實現可再生能源供熱,風電和光伏則先天不足。取代化石能源供熱,唯有生物質能才可以,而生物質熱電則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供熱來源。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由於氧化鋅具有獨特的半導體和壓電性質,彎曲的氧化鋅納米線能在其拉伸的一面產生正電勢,壓縮的一面產生負電勢。氧化鋅半導體和金屬電極之間的肖特基勢壘則能控制電荷的積累與釋放,從而實現機械能到電能的轉化,並有效釋放。 2007年初,基於壓電電子學原理,王中林研究小組用超聲波帶動納米線陣列運動,研製出能獨立從外界吸取機械能、並將之轉化為電能的納米發電機模型。
  • 甲醇重整制氫及冷熱電聯供的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受科技部重點...
    其中,醇類重整制氫及冷熱電聯供的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共性關鍵技術類) 研究內容包括:針對高效、環保、長壽命分布式供能系統應用需求,開展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發。具體包括:用於分布式供能的醇類重整制氫系統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空氣在線淨化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系統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技術;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系統模擬仿真、系統集成優化及能量管控技術。
  • 熱電薄膜材料產業化前景廣闊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具有綠色環保的優點,熱電材料在很多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能源危機趨於嚴重的今天,進行新型熱電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熱電材料薄膜不僅能夠通過低維結構調控其熱電特性,且能與目前的微半導體器件工藝兼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通常而言,熱電材料的應用主要通過熱電器件來實現。
  • 沈海寅:奇點汽車實現軟硬體一體化
    有嘉賓認為,智能汽車是指車上的所有控制系統可以完全互聯並可實現無縫控制,是完全一體化的系統。也有嘉賓提出,智能汽車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出行工具,而是一個安全、智慧、經濟出行的夥伴。選擇軟硬體一體化自研 提升用戶體驗不久前,奇點汽車公布了其核心供應商列表,從中可看出,奇點汽車在車規級智能駕駛艙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領域均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其他汽車的路線——軟硬體一體化自研自供。為何硬體也選擇自研自供?
  • 東華大學丁彬教授Nature子刊:多功能、柔性2D碳膜
    這項工作為各種高性能、多功能碳納米材料的設計提供可能。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成像顯示聚丙烯腈網絡由直徑為10-40 nm的互連納米纖維組成,並顯示出2D拓撲網絡結構(圖1c)。除了獨特的2D形式,纖維直徑比傳統的納米纖維小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