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聞記者的主體意識及其作用【3】

2021-01-10 人民網

三、結合具體實例分析主體意識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表現

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之一,對美國本國的歷史有著長遠的影響,在這起事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人是兩名新聞記者。「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偷拍文件被捕。」這則新聞被刊登在報紙一塊麵包大小的版面上,多數人並沒有對其特殊性有所察覺,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卻發現了其中的詭異。後來經查明這5名男子均是共和黨「暗探」。為避免影響自己競選連任,時任總統尼克森向各方面施加壓力,下令掩蓋事實真相。此後,兩名記者一直對該事件窮追猛打,克服重重阻礙,並依據「深喉」提供的消息,爆出了事實真相,直接導致尼克森於1974年8月被迫辭去了總統職務。

在這起事件中,兩名記者充分地發揮了其主體意識。

(一)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當兩名記者決定追尋真相的那刻起,註定了日後會面對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尤其當「水門事件」進入最後關鍵階段的時候,卡爾和鮑勃的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甚至不敢在房間中直接對話,只能開著音樂通過打字機打字來對話。當記者被牽涉進一個政治陰謀中,他們的處境比任何人都危險。但是他們始終將生死置之度外,將自己所調查的事實公之於眾。將記者主體意識中獨立的人格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充分展現出來。

(二)能夠從真偽莫辨的信息中認準新聞源頭

對於一塊麵包大小版面上毫不起眼的新聞,大多數人都只會一掃而過,而卡爾和鮑勃卻能夠嗅到不尋常的地方,並通過獨立的判斷思考將其作為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持續追蹤下去。這是記者主體意識中新聞發現力和新聞敏感度的完美體現。

(三)以線索為主線,不斷擴寬信息渠道,探尋事實真相

由於「水門事件」牽涉到的關鍵人物是時任總統尼克森,所以很多知情人都不敢透露內情。卡爾和鮑勃在採訪過程中遇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們並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不斷的找尋新的信息切入點。最後,兩名記者成功找到了關鍵信息的提供者「深喉」。並在其幫助下,一步步揭開了事情的真相。這反映了記者主體意識中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堅持不懈的毅力、不畏懼艱難的探索精神。

(四)兩名記者能夠對採訪對象心中有數,並能夠對突發狀況作出快速的應對

卡爾和鮑勃不放棄每一個能夠提供線索的人,並旁敲側擊從他們口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在一次採訪中,由於採訪對象要求不能筆錄,卡爾靈機一動,想出了在上廁所時用餐巾紙記下採訪重點內容的絕招。這深深地表現出兩名記者對採訪者準確的把握能力和快速的臨場應變能力。這個事例體現出,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記者主體意識的強弱與否,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傳播活動的成敗,並且能夠對最後的工作狀態和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四、記者主體意識的作用

以上內容主要闡述了記者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意識的發揮程度,影響著新聞傳播過程的每個環節,甚至直接決定了傳播的最終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記者的主體意識不管對於記者個人還是對於新聞報導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有利於保持記者的獨立自主性

記者在工作中必須具備基本的獨立性,要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不盲從、不輕信。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曾指出,現在很多記者根本不進行獨立的採訪,然後根據個人的價值、好惡去推測新聞事件。有些記者甚至把網上的文字、飯桌上的談資,當成可信的新聞事實報導。他們怎麼就忘了新聞學的一個核心原理:核實、核實、再核實。這裡所說的「獨立性」並沒有嚴格的定論,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從新聞道德方面出發,是指「不被自己所在的媒體所園圃,不被感官之色相所麻痺,不被升遷之誘惑所俘虜,不因工作之複雜而有所懈怠」;從新聞基本業務素質來說,可以理解成,記者擁有「獨具慧眼」的新聞目光,善於發掘有價值的新聞,並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二)有利於記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新聞傳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而不是對事實的照抄照搬。因此,記者一旦參與社會實踐,就不可避免地要發揮自己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新聞作品中深深烙上記者主體意識的印記。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能使記者在前期準備,中期採訪過程以及後期編輯中始終保持著思維的活力,挖掘新聞的深度。在探索過程中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增強傳播效果。

(三)有利於培養記者的創新意識

主體意識中的進取精神是記者前進的內動力,它能使記者不斷突破自我、打破定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提倡創新的時代,新聞記者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勝任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而且,現在媒體眾多,獨家的新聞卻越來越少,要想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脫穎而出,在同題競爭的狀態下媒體記者就要找到獨特的新聞報導視角,出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競爭格局。 

(作者系武漢理工大學文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潘柳燕.成長與超越:人的主體性的個體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 杜波.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J].現代營銷學苑,2011(12).

[3] 孫荷琴,林東明.試論法拉奇的「記者主體意識」及啟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2).

相關焦點

  • 董德剛:略論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
    二、主體、客體的概念及其多重關係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體是指在一定社會關係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在多數的哲學辭典和哲學教科書中,這個均可以查到的定義表明,首先,主體是指「人」。世界有了人以後,才有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 科普求真:從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去解讀科學的真相
    | 王世保1、【對科學的認知需要從無意識崇拜轉向有意識反省掌握部分科學知識,只是掌握了科研者在實驗室裡針對某個認識對象建構出來部分的邏輯知識,主體是無意識的;而認識到科學是什麼,則是以科學整體為對象,深入把握其區別於其他學問的本質特徵,包括理論框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認識對象以及理論形態等諸要素,主體是有意識的。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這些都充分說明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由此亦證明,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立並不晚於古希臘。  (二)老子道本體論的現代詮釋  就世界範圍來看,哲學本體論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客體至上論——主體至上論——「主—客」兩極論——主體際論——交往實踐觀及其「主體——中介客體——主體」模式論。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二)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政治屬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物質基礎是階級社會,為一定階級或集團意識形態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使命。因此,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最本質的屬性和最具特色的「亮麗名片」。沒有這一主體屬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會失去價值和意義。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如果意識並不對應實體性物質,而是對應於人改變世界的活動關係,對應於人們交互活動建構起來的複雜生活,那麼傳統認識論中的那個主體—客體二元圖式就沒有立足之處。可是,這還不夠,因為它並沒有解決「意識的社會的、歷史的被制約性,其本源的交互主體如何可能」[1](P18),這是一個更實質性的問題。
  • 坤鵬論: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我們應該明白,科學界都不否認意識的存在,只是更多篤信還原論的科學家認為它是物質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摘要: 懷疑論作為「一種有教養的意識」,凝聚著眾多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家的智慧。在認識論的視野中,人們從懷疑論在人類認識及科學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和產生根源兩方面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作了充分的論證,但是人類的日常生活、科學存在及科學成功發展的事實與理性邏輯的同一性卻在實際上堅定地消解了懷疑論存在的一切合理性,從而使在認識論視野中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所作的一切努力成為徒勞。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智能產生意識,意識和物質之間有什麼聯繫?一直以來,科學家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現象,科學被分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人體的生理學。探尋意識與物質的關聯,實現科學的統一。統一場論近代物理學家結合《相對論》、《量子理論》提出了「量子場論」思想,該理論認為,宇宙是「能量場」的振動模式,一切皆由能量構成,「場」激發產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形成宏觀宇宙。「場」在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振動模式,產生了「引力場」、「電磁場」、「量子場」等。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同時這種本體論也是"一種普遍綜合的企圖,一種把所有的經驗,所有合理的東西還原為一個總體。"[3―p75]列維納斯認為,西方哲學在這種總體性的觀點下,只有對實在採取全景式的觀點才算是真理。[3―p76]否則,精神將得不到滿足,將繼續攝取一切。這種觀點在西方哲學中一直受到鼓勵,於是才有謝林式的"同一",黑格爾式的"絕對"。直到現代哲學,雅斯貝爾斯依舊以"大全"為哲學追求的目標。
  • 意志的主體與對象
    康德認為主體的自由選擇必須是完全獨立自主進行的。主體作為選擇者僅僅依據自己的主觀基礎進行選擇;作為意志本身,主體自己構造自身的主觀基礎。因此,主體可以完全脫離對象而在選擇中作用於對象,因而是完全自由的。不過,路德關於「辨認對象的善惡」的說法以及對象的多寡在選擇活動中的作用表明,迴避對象問題就無法呈現人的真實自由。
  •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依附於特定的主體的,所謂的主體,可以用四個參數來表徵:一是系統能夠儲能或吸能;二是系統具有一定的自主行為能力;三是系統能夠檢測環境並適應特定環境——(摘自《認知的維度》第7章)這四個參數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視為一個主體。生命體都是主體,一些人工製造的智能體也可以被視為主體。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知識主張由於具有科學槓桿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也就是說,它在將自身統轄於辯證方法論的同時,也以辯證的科學方法去統轄和審視分析一切人類文藝生存方式及其與時變化的動態進展。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先驗哲學的「動機」(Motiv),如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中寫道的,是「回問一切認識構造的最終源頭、認知者反思自身及其認知生命的動機」。(Husserl,1976a,S.100-101)用胡塞爾研究者莫漢蒂(Mohanty)的話來說,在一切先驗哲學中存在的先驗動機在於,「在體驗著的主體的先天結構中」「尋求一切知識、思維和體驗的基礎」。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但實用主義對新先驗論框架的解釋,仍有不盡人意之處:一方面,「具體原則的選擇代表著我們的『主動態度』,它似乎構成對經驗分類方式的意圖。這樣,先驗性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規則性的特徵,是有意識的選擇」(Hullett,p.139)。也就是說,先驗知識的實用主義選擇無疑具有實踐的隨機性。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反映論》是第二章第九小節,其中揭示了認識的本質,闡述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意識對物質的可認識性。
  • 量子力學可以解開意識之謎嗎?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難題,不是誰產生誰的問題,而是二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問題。如果意識是純粹抽象的東西,那麼,抽象的意識如何與具體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就算其間相互作用的細節可以避而不談,關鍵是裡面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難題:抽象的意識作用於具體的物質之後,必然會導致能量的增加。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2016年05月17日 10: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建會 字號 內容摘要: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 工商資本參與下農民主體作用的困境與破解思路
    關於工商資本在鄉村開發與鄉村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各界一直有較大分歧,其中最為普遍的擔憂是工商資本下鄉「圈地」後主導鄉村開發的方向和速度,而當地農民「被邊緣化」,最終導致主體作用難以發揮。事實上,農民的主體作用旨在強調農民在農村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等方面都有主導權、參與權、表達權、受益權和消費權等多項權利,[1]因而農民的主體性是實現鄉村價值的關鍵。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在社會交往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階段是我們意識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縱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我們認為個體既可以主體,我既英語中的l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