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訴訟證明標準:從原則到具體

2021-01-16 檢察日報

  

  陳光中

  當代意義上的證明標準指的是證明主體運用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所應達到的程度,也稱證明要求。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法律中不存在制度化的證明標準。但是在審判官員審判案件時,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一定需要達到某種標準,否則就意味著裁判活動的無限恣意,即使在中國古代也是不容許的。中國人常說的「鐵證如山」「人證物證俱在」,實際上就反映出一種樸素的證明標準的意涵。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意義上的證明標準在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中有所不同,但在中國古代制度上並未作出這樣的區分。根據文獻記載,在此分三個階段闡述古代的證明標準。

  唐朝以前的證明標準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證明案件事實所應達到的要求。《周禮·秋官·司刺》載:「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一刺曰訊群臣,二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雲『贊司寇聽獄訟者』,專欲以成,恐不獲實,眾人共證,乃可得真,故謂贊之也。」三刺本身並非證明標準,而是要通過聽取群臣、群吏、民眾的意見——「眾人共證」來決定最終的判決。所謂「實」和「真」,才是對事實認定所欲達到的程度。可見,古代訴訟證明所追求的是案件的事實真相。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也能看到關於證明程度的表述,「治獄」篇載:「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笞掠而得人情為上,笞掠為下,有恐為敗。」其後注曰:「情,真情,《周禮·小宰》註:『情,爭訟之辭。』疏:情,謂情實。」從中同樣能看出證明的目標是發現案件的真實情況。

  在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記載的許多案例中都能看到「審」「皆審」的表述。例如:

  「淮陽守行縣掾新郭獄」條記載了一樁殺人案:「鞫之:蒼賊殺人,信與謀,丙、贅捕蒼而縱之,審。」

  「四月丙辰黥城旦講乞鞫」條記載了一樁誣告他人盜牛的案件:「鞫之:講不與毛謀盜牛,吏笞掠毛,毛不能支疾痛而誣指講,昭、銚、敢、賜論失之,皆審。」

  「審」或「皆審」的表述均出現在「鞫」之後,「鞫」在古漢語中通常理解為審訊,也有「窮」的意思。這裡的「鞫」,應理解為審訊的結果,也即通過審訊對案件事實的歸納總結。在「鞫」的最後註明「審」或「皆審」的字樣,則表明案件的事實都已查清屬實。「審」在古文字中寫作「寀」,《說文解字》曰:「寀,悉也;知寀諦也。」是詳盡、了解得詳盡周密之意。「審」字在古漢語中也有「真實」之意。據此,「審」可以理解為「真實、屬實」。從訴訟法的角度講,「審」與「皆審」的表述不僅表明案件事實已經查清,也意味著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已經達到了要求,蘊含了證明標準的內涵。

  總之,「審」反映出審判者對於案件真實情況的重視,這與西周以三刺之法求真實、秦朝治獄求情實所體現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唐宋元時期的證明標準

  從唐朝起,律典當中出現了更加明確、具體的關於證明標準的規定。唐律規定了某些情況下無需口供也可以定案。《斷獄》規定:「若贓狀露驗,理不可疑,雖不承引,即據狀斷之。」疏議曰:「謂計贓者見獲真贓,殺人者檢得實狀,贓狀明白,理不可疑,問雖不承,聽據狀科斷。」《宋刑統·斷獄》沿襲了唐律「贓狀露驗、理不可疑」的律文,還規定:「諸犯罪事發,有贓狀露驗者,雖徒伴未盡,見獲者,先依狀斷之,自後從後追究。」又準唐長興二年八月十一日敕節文:「今後凡有刑獄,宜據所犯罪名,須具引律、令、格、式,逐色有無正文……事實無疑,方得定罪。」《宋史·刑法三》載:「夫情理巨蠹,罪狀明白,奏裁以幸寬貸,固在所戒。」以上史料表明,當證據達到「明白」的程度之時,就可以認定犯罪事實了。元朝法律中也有「理無可疑」的規定,據《元史·刑法三》載:「諸杖罪以下,府州追勘明白,即聽斷決。徒罪,總管府決配,仍申合幹上司照驗。流罪以上,須牒廉訪司宮,審覆無冤,方得結案,依例待報。其徒伴有未獲,追會有不完者,如覆審既定,贓驗明白,理無可疑,亦聽依上歸結。」而在賭博犯罪中,則規定:「因事發露,追到攤場,賭具贓證明白者,即以本法科論。」

  「贓狀露驗,理不可疑」「事實無疑」「贓驗明白、理無可疑」等都具有證明標準的內涵,其中唐律規定的「贓狀露驗、理不可疑」最具有代表性。所謂「贓狀露驗」,唐律疏文解釋為「計贓者見獲真贓,殺人者檢得實狀,贓狀明白」。「贓」相當於財產犯罪中物證,而「狀」基本相當於對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屍體進行勘驗、檢查得出的犯罪事實情況結論。可見,「贓狀露驗」就是要求證據真實,案情明白。「理不可疑」表明了結論的不可懷疑性,可以理解為根據常理或推理,案件事實不存在任何的疑問。

  對於唐律「贓狀露驗,理不可疑」規定,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這只是在不需要口供的情況下定罪的一種證明標準,而不是一種概括性的、適用於一切案件的證明標準。

  第二,這一證明標準本身並沒有排除通過刑訊獲取被告人供述的做法。「雖不承引」意味著沒有獲取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但並沒有說不能通過刑訊獲取口供。律文原意,是允許審判官員在滿足了「贓狀露驗,理不可疑」的標準的情況下,即使缺少口供也可定罪。

  第三,「贓狀露驗,理不可疑」是一個主客觀相結合的證明標準。「贓狀露驗」是其客觀上的表現,「理不可疑」終究是要靠審判官員通過內心感受的程度來判斷,是審判官員主觀上的認識,主客觀相結合,表明審判官員相信已有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是客觀、無可懷疑的事實。

  明清時期的證明標準

  明清時期的律典中沒有出現「贓狀露驗,理不可疑」的條文。《大明律·刑律·斷獄》規定:「罪入贓仗證佐明白,不服招承,明立文案,依法拷訊。」可見,當「贓仗證佐明白」、案件事實已經得到證明時,依然需要進行刑訊獲取被告人的有罪供述。

  此外,明律中也出現了「贓證明白」這類表述,對不同類型的犯罪,法律規定了在認定犯罪事實時要達到的程度。例如:「響馬強盜,執有弓矢軍器,白日邀劫道路,贓證明白,俱不分人數多寡,曾否傷人,依律處決。於行劫去處,梟首示眾。」「若放火故燒官民房屋及公廨倉庫,系官積聚之物者,皆斬(須於放火處捕獲、有顯跡證驗明白者,乃坐)。」

  清律沿襲了明律「故禁故勘平人」條的規定,此外,《大清律例·刑律·斷獄》規定:「凡諸衙門鞫問刑名等項,必據犯者招草以定其罪。」這更加明確了口供是定案的必要證據。還有不少律、例文中出現了「明白」「無疑」這類的表述,例如:

  《名例律》規定:「凡邊境(重地)城池,若有軍人謀叛,守御官捕獲到官,顯跡證佐明白,鞫問招承……隨即依律處治。」

  《名例律》規定:「若現獲之犯,稱逃者為首,如現獲多於逸犯,供證確鑿……即依律先決從罪,毋庸監候待質。」

  《刑律·賊盜》規定:「凡問刑衙門鞫審強盜,必須贓證明確者照例即決。如贓亦未明,招扳續緝,涉於疑似者,不妨再審。或有續獲強盜,無自認口供,贓亦未明,夥盜已決無證者,俱引監候處決。」

  《刑律·賊盜》規定:「拿獲竊盜,承審官即行嚴訊……擬遣者其供出鄰省、鄰邑之案,承審官即行備文,專差關查。若贓證俱屬相符,毫無疑義,即令拿獲地方迅速辦結……」

  《刑律·鬥毆》規定:「子婦拒奸毆斃伊翁之案,如果實系猝遭強暴,情急勢危,倉猝捍拒,確有證據,毫無疑義者,仍照毆夫之父母本律定擬。」

  《刑律·捕亡》規定:「盜案獲犯到官,無論首盜夥盜緝獲幾名,如供證確鑿、贓跡顯明者,一經獲犯,限四個月完結……」

  《刑律·斷獄》規定:「五城及步軍統領衙門審理案件……至查拿要犯,必須贓證確鑿,方可分別奏諮交部審鞫……」

  《刑律·斷獄》規定:「犯婦懷孕,律應凌遲斬決者……若初審證據已明,供認確鑿者,於產後一月起限審解,其罪應凌遲處死者產後一月期滿,即按律正法。」

  綜上,明清律、例規定了「證佐明白」「明白、無疑」或者「毫無疑義」的證據加上被告人的供述方可確認案件事實,這可以視為是對於證明標準的法定表述。

  中國古代的訴訟證明標準在唐朝以前較為原則、概括,到唐宋時期有了比較具體的規定,再到明清時期則更加明確、通俗,已經相當接近今天「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證明標準的表述,並體現了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追求。

  需要說明的是,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具有證明標準意涵的制度:據眾證定罪。其具有的證明標準的意涵體現在:三名以上證人證明被告人有罪是作出有罪判決應達到的要求。但在整部法典當中,據眾證定罪是一種特殊的或者說例外情況下的證明標準,只適用在被告人具有法定特殊身份的案件中,目的是解決不能獲取口供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相關焦點

  • 淺析刑事訴訟中"社會危險性"證明標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刑事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及其刑事訴訟理論界均沒有明確界定「社會危險性」的含義,也沒有為「社會危險性」設置專門的證明機制。筆者認為我們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主要依據以下內容對「社會危險性」進行判斷。
  •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證明及其分類?
    一、民事訴訟證明的含義民事訴訟證明也包括證明的過程和證明的結果,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依法運用證據來確認案件事實真偽的過程或結果。具體說:(1)民事訴訟證明的對象是真實性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案件事實」,即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2)民事訴訟證明是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所以必須遵循證據裁判原則和法定的證明程序。
  • 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 證明責任 證明標準 三者有何關係?
    在民事訴訟中,相關人員為了讓自己所主張的事實得到法院支持需要提供證據進行證明,但是有些事實的存在無需證明便具有效力,同時到底誰該證明也是由法律所提前規定的,對於證據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的標準也有明確的規定。那麼,對於證明對象、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三者的關係是如何?本節將為大家詳細介紹。
  • 民事訴訟法學:聚焦基礎理論關注司法實踐新發展
    民事訴訟智能化作為技術手段的應用也應當符合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要求,受制於基本原則的制約。其只能挑戰具體的民事訴訟制度,不能挑戰和動搖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要求。例如訴訟平等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尤其是在智能化技術介入之後,如何理解和適用訴訟平等原則將是必須面對的話題。
  • 田文昌:走出刑事訴訟理念的十大誤區
    由此,在缺乏作為方法論的具體原則和明確標準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只不過是一句可以被隨意解讀的可望不可及的空話。而更可怕的是,在實踐中,當人們對「是」與「非」的標準莫衷一是,而又都以「實事求是者」自居的時候,最終的結局往往就只能以話語權來決定勝負。在權力面前,既可以做到「是也不是」,也可以做到「不是也是」。
  • 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與行為保全不同,行為禁令並沒有後續的訴訟審理與裁判作為保障,因此,在程序把握上應比保全禁令的程序更加嚴格,但無需設置單獨的人格權行為禁令程序,而可以建立一個適用於所有獨立行為禁令的一般司法程序,或可稱為「禁令裁判程序」(實質上是一種速裁程序),並將之定位為準訴訟程序——由審理法官根據具體情形決定公開、直接、言詞等訴訟審理原則的適用,由此可較好兼顧程序公正與訴訟效益價值。
  • 淺析混合過錯的歸責原則
    在這一責任體系下,債權人可以在確認了不履行事實之後立即提起訴訟而不必考慮是否有可能的免責因素,即使在債務人本人對該債務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同樣允許提起這一訴訟。  此責任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簡便、快捷、嚴厲及最大限度地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在此種歸責原則下的責任體系一直延續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在這種嚴厲的歸責原則下,債務人承擔的等於是一種絕對責任。但這是一種近乎不合情理的歸責原則。
  • 對刑事訴訟價值設定的法理思考
    國家調整諸多利益衝突遵循的一個總的原則是「兩害相比取其輕」,「兩利相比取其重」,其目的正如龐德所言「儘可能滿足多一些利益,同時使犧牲和磨擦降低到最小限度。」[1]但是上述總原則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因為不同主體的價值取向會促使人們作出不同的利益評估。此時,由於市民社會的權利讓渡,就使得國家作為主體作出的利益評估具有了至少在形式上的權威性。
  • 美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變遷及其啟示
    法定權利原則   法定權利原則是美國傳統環境公益訴訟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按照該原則的要求,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僅限於成文法規定的被侵權主體,換言之,如果原告無法證明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就不享有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訴權。
  • 沈德詠: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要探索建立命案等重大案件檢查、搜查、辨認、指認等過程的錄音錄像制度,完善各類證據的取證規程和要求,確保取證合法合規,實現辦案模式從「由供到證」向「由證到供」的根本轉變。二是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證據是導致冤假錯案的罪魁禍首。在刑事訴訟各階段,對各類非法證據都應當準確認定、嚴格依法排除。要探索建立重大案件偵查終結前對訊問合法性進行核查制度,督促偵查機關依法規範辦案,主動及時排除非法證據。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二)刑事訴訟法的概念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它具體規定了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職權範圍,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與義務,以及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等具體訴訟程序和制度。刑事訴訟法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 「訴訟詐騙」是詐騙罪嗎?
    這個過程是那些能夠長久規範人民行為的強邏輯逐漸明晰的過程;也有為滿足一時政策需要而短視,強令對刑法基本原則的破壞過程(如簡單地將「套路貸」認定為詐騙罪)。若將「訴訟詐騙」視為詐騙罪,也需要細緻探究到底屬於哪一種。「訴訟詐騙」指通過全部或者部分虛假的訴訟,「欺騙」法庭,使得法庭做出有利於己方獲取財產利益的裁判。
  • 錢善義:論刑事強制措施適用中的相當性原則
    三、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適用的相當性原則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還存在一些與強制措施適用中的相當性原則不相適應的立法規定和具體做法,「與國際通行的準則相比,在整體設計上對實施強制措施的權力仍然是監督、控制少,程序性規則不夠嚴謹」 [5]。
  • 談談海洋汙染損害賠償的訴訟主體
    在一般民事侵權訴訟中,受害人向加害人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就是索賠人,參與訴訟即為原告,是訴訟請求的提出者,海洋汙染損害賠償案件的訴訟過程也遵循這樣的原則。但有所不同的是一般民事訴訟具有很強的的對應特點,即一般原告為單一自然人或法人,被告也為單一的自然人或法人。
  • 會計英語:存貨估值和訴訟索賠的會計處理原則
    應收帳款(AR)和意外傷害損失等估計也採用這一原則。 If a company expects to win a litigation claim, it cannot report the gain until it meets all 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s.
  • 【業務研討】新民事證據規定中證明責任制度之適用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九十條首次明確了證明責任由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提供證據的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不利後果的承擔責任)兩部分組成;第九十一條規定了證明責任分配(確定)的一般原則。2019年修改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已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
  • 歐盟禁止重複起訴原則及其判例
    歐盟民事訴訟程序中的禁止重複起訴原則  傳統法學研究範式下重複起訴於國內與國際的分野  從一般意義來看,禁止重複起訴原則通常是國內民事訴訟法理論和實踐的範疇。  此外,公約第22條基於類似的目的作出了關聯訴訟的規定:當兩個民事訴訟程序具有關聯性時,後受理起訴的法院應當終止訴訟程序;當後訴法院宣告不存在管轄權時,應將後訴程序合併到先受理起訴的法院。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如果客觀存在民事法律關係和民事糾紛,行為人只是對具體的訴訟標的額、履行方式等部分事實作誇大或者隱瞞的行為,則不構成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事實」,不屬於刑法規定的虛假訴訟罪的範疇。《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規定,對於虛假訴訟行為,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且考慮到當前我國實行立案登記制,如果一概不加區分地以人民法院受理立案作為入罪標準,可能造成架空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當擴大刑事打擊面,給人民群眾提起民事訴訟造成思想顧慮,不利於依法保護訴權等不利後果。
  • 靳良志:淺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不可或缺,具體體現在立法、司法機關不能為了適應國家形勢的需要而隨意變更或廢止刑事訴訟基本人權。因此,不能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取消人權,不能因訴訟效率的需要而取消人權。雖然現代刑事訴訟既要追求公正的實現,也要講求訴訟效率,但提高效率並不意味著可以恣意損害人權。現代各國為了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通常採用的是各種簡易程序的辦法。
  • 未成年人侵權歸責原則研究
    [2]  王利明認為我國應採過錯責任與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作為兩項基本的歸責原則,而以公平原則為補充,以絕對的無過錯原則為例外的多元歸責體系。[3]不同的歸責原則在責任構成要件及責任後果上均存在差別,因此,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也會實現不同的價值,具體表現在:  首先,過錯的證明責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