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事訴訟證明及其分類?

2020-11-29 呆頭呆腦小木魚

一、民事訴訟證明的含義

民事訴訟證明也包括證明的過程和證明的結果,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依法運用證據來確認案件事實真偽的過程或結果。具體說:

(1)民事訴訟證明的對象是真實性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案件事實」,即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

(2)民事訴訟證明是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所以必須遵循證據裁判原則和法定的證明程序。

(3)民事訴訟證明所要達到的結果或目的是,按照證明標準,利用證據確認案件事實的真實性,為法院作出裁判提供事實方面的根據。

二、民事訴訟證明的分類

按照一定的標準,可將民事訴訟證明作不同分類,比如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本證與反證、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完全證明與釋明等。

相關焦點

  • 民事訴訟須知
    一、起訴的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範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 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民事訴訟所應關注的不是如何將行為禁令納入作為程序範疇的行為保全,而應考慮如何對接。此外,由於存在認識偏差,現階段民事訴訟法結構未能與實體法結合起來,也沒有真正理解和認識實體請求權,及其對應的要件事實本身。簡單、僵化的適用必將進一步加劇請求權競合問題,而破解之道也應從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協調統合中尋求出路。4.證據制度方面的協調與對接。民法典的訴訟實現必然涉及民事證據制度具體應用。
  • 民事訴訟法學:聚焦基礎理論關注司法實踐新發展
    民事訴訟智能化作為技術手段的應用也應當符合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要求,受制於基本原則的制約。其只能挑戰具體的民事訴訟制度,不能挑戰和動搖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要求。例如訴訟平等原則、辯論原則、處分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尤其是在智能化技術介入之後,如何理解和適用訴訟平等原則將是必須面對的話題。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根據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修正)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 2013注稅《稅收相關法律》預習知識點:民事訴訟的有關制度
    三、民事訴訟證據   (一)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和分類   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民事訴訟證據必須符合的條件:(1)客觀性;(2)關聯性;(3)合法性。   1.民事訴訟證據在理論上的分類   (1)按證據的來源分為原始證據和派生證據。
  • 《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理解與適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並據此制定《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實施辦法》共三十條,就優化司法確認程序、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完善簡易程序規則、擴大獨任制適用範圍、健全電子訴訟規則等內容作出規定。
  • 揭開神秘的面紗:民事訴訟標的識別理論的解放
    所以此時原告的任務就在於對經構成要件過濾和裁剪後所形成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如果證明成功,法院會確認其請求權存在,從而支持原告具體的訴訟請求;若證明失敗,法院會否定原告的請求權,從而其具體的訴訟請求會遭駁回。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1.
  • 【業務研討】新民事證據規定中證明責任制度之適用
    其次,完善了當事人自認制度,自認制度是建立在辯論原則的基礎上的和證明責任直接相關的制度,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產生免除對方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後果,因此,需要當事人對自認及其後果有著清楚的認識,此次修訂對明示自認、擬制自認、委託代理人自認、共同訴訟人的自認、自認的限制與限制自認以及自認的撤銷等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
  • 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 證明責任 證明標準 三者有何關係?
    在民事訴訟中,相關人員為了讓自己所主張的事實得到法院支持需要提供證據進行證明,但是有些事實的存在無需證明便具有效力,同時到底誰該證明也是由法律所提前規定的,對於證據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的標準也有明確的規定。那麼,對於證明對象、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三者的關係是如何?本節將為大家詳細介紹。
  • 從本案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訴訟效力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張某的兒子和丈夫都認為張某的精神有問題,並經司法精神病鑑定,張某確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張某兒子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申請撤回對王某的訴訟。  分歧意見  本案的基本事實比較簡單,但對張某兒子的撤訴申請該如何處理,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 杭州檢察機關提起兩件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檢察機關在依法懲治相關刑事犯罪的同時,如何運用公益訴訟這一利器,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公民生活安寧。   11月24日,杭州下城、西湖區檢察院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兩件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 越來越細的分類規定,有時候是畫蛇添足——簡評虛假訴訟問題解答
    二、浙江省規定15種虛假訴訟行為,存在分類邏輯、多餘的問題2019年12月16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浙江省高級人員關於進一步防範和打擊虛假訴訟有關問題的解答》,有17個要點,其中第1個要點是「哪些行為屬於虛假訴訟行為?」,列舉了15種虛假訴訟行為。
  •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文件規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文書樣式
    為深入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按照試點工作新要求進一步規範文書樣式,提升文書質量,有效保障當事人合法訴訟權利,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關於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相關訴訟文書樣式〉的通知》(以下簡稱《試點文書樣式》)。
  • 最高法:測謊結果不能作為民事訴訟證據
    據最高法8月14日消息,最高法日前發布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訴訟中委託鑑定審查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據@新華視點引述最高法行裝局局長黃文俊介紹,規定明確測謊結果不屬於民訴法規定的合法的證據形式,只能起參考作用,人民法院不予委託鑑定,以避免將測謊結果當作鑑定意見,影響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司法公正。
  • 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民事訴訟法學真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民事訴訟法學真題C.處分權的行使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D.處分權的主體除了當事人之外,還包括訴訟代理人3.以下裁判中,當事人不服可以依法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的是A.某縣人民法院依法對本院作出的錯誤判決進行再審後作出的再審判決
  • 民事訴訟新文書樣式來了!(2020.11.1日施行)趕快了解!
    ,推動民事訴訟文書有效適應試點工作新要求,進一步明確相關訴訟文書樣式,增強文書規範性,提高文書質量,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相關訴訟文書樣式》,現予印發,自2020年11月1日施行。
  • 對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中若干關聯因素的思考與分析
    文章對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應關注的主要關聯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提升我國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的水平,推動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引 言   法的比較,作為一種法學研究方法經常被人們使用,無論是自覺或不自覺的。法的比較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所要研究的法律制度及其理論。
  • 禹會區人民檢察院對楊明強、李永路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發出公告,請擬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機關和社會組織在本公告發出三十日內將有關情況書面反饋本院。
  • 旅順公開審理兩起涉及野生鳥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11 月 18 日,旅順口區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組成 7 人合議庭,分別對王某某涉嫌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宮某某涉嫌非法狩獵罪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行開庭審理。庭審現場,公益訴訟起訴人宣讀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提出判令被告賠償國家經濟損失、三個月護林護鳥消除野生鳥類棲息地非法狩獵危險及承擔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