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案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訴訟效力

2021-01-18 中國法院網

2004-05-31 10:31:3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秦昌東 陳 璇

  基本案情

  張某訴訟其丈夫王某離婚。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張某的兒子和丈夫都認為張某的精神有問題,並經司法精神病鑑定,張某確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張某兒子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申請撤回對王某的訴訟。

  分歧意見

  本案的基本事實比較簡單,但對張某兒子的撤訴申請該如何處理,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的只能是張某的配偶王某,而不應當是張某的兒子,張某兒子無權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對張某的訴訟權利作出處分。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應當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而能夠作為監護人的各個人之間是有一定的順序安排的,即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近親屬。只有在前一順序的監護人不存在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情況下,才由後面順序的人擔任監護人。相關法律規定中並沒有排斥配偶作為第一順序監護人的監護權利,故應當按照監護的順序,由作為張某配偶的王某擔任張某的法定代理人,而不是由張某的兒子擔任張某的法定代理人。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當排斥王某的監護人資格。

  雖然法律沒有明確排斥王某的監護人資格,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時,前一順序的人無監護能力或者對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被監護人有利的原則從後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擇優確定。在離婚訴訟當中,張某與王某是案件的雙方當事人,由王某擔任張某的法定代理人來處理與王某之間的離婚訴訟明顯對張某不利。同時,法定代理作為代理的一種,應當使用代理的相關原則。根據我國民法有關代理的相關理論,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自己進行民事行為稱之為自己代理。而自己代理屬於濫用代理權,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應當予以禁止。因此,張某的兒子可以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但不應當準許張某撤回訴訟,而應當是裁定駁回張某的起訴。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本案中,張某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是無效的行為。其起訴與王某離婚的訴訟行為屬於民事行為的一種,這種訴訟行為(包括從向法院遞交訴狀的行為起)也應當是無效的。對於這種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提起的訴訟,法院本應當裁定不予受理,但因客觀原因,使得法院在不能確認當事人行為能力的情況下立案受理了張某的訴訟。對於這種屬於不應當受理而立案受理的案件,應當是由法院裁定駁回當事人的起訴,而不是由當事人撤回訴訟。

  第三種意見認為,對張某兒子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不持異議,法院應當就張某的撤訴申請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進行審查。符合規定的,應當準許其撤回訴訟;不符合規定的,應當繼續審理,而不是裁定駁回張某的起訴。

  雖然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訴訟法》第57條也規定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但所有的規定都建立在明確確定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前提下,對於行為人被確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之前的行為是否也無效,則應當區別對待。本案中,張某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精神病人的確認是在其起訴之後,則不能就此確認其起訴時就是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應當推定其起訴時具有民事行為能力。訴訟過程中確認其沒有行為能力的,則依照法律的規定,由她的監護人作為其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監護人的,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法定代理人,而不是推定行為人因起訴時也沒有行為能力而駁回其起訴。

  評析: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首先,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問題。

  我國《民法通則》第13條第1款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就是說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監護人就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其從事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17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從規定看,可以擔任監護人的人員和組織之間有一定的先後順序,第一順序的監護人應當是被監護人的配偶。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配偶不能擔任監護人的情形,我們也可以從一些相關的規定和原則中得出配偶不應當擔任監護人的例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時,……前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無監護能力或者對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被監護人有利的原則從後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擇優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規定:「……當事人還可以委託其他公民為訴訟代理人。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可能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人以及人民法院認為不宜作為訴訟代理人的人,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從這兩項規定可以看出,無論是人民法院指定代理人還是公民自己委託代理人,都強調必須不能對被代理人產生不利,否則不能作為代理人。本案中,王某作為張某的訴訟的另一方當事人,其與張某之間有利益上的衝突,由其作為張某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處理對自己的訴訟,明顯對張某不利,不應當予以準許。同時,代理理論的一般原則是不能自己代理,否則就是濫用了代理權,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由此,在離婚訴訟中,應當排斥配偶對被監護人的法定代理權,由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

  其次,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效力問題。

  所謂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正因為行為人不具有這樣的一種能力,才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從事民事活動,以保護其合法的利益,維護交易秩序。我國《民法通則》第13條第1款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這樣的規定是從無行為能力人的行為要求上作出的要求,即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行為,而不是由其自己實施民事行為。同樣,法律還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結果上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行為作出了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效力。」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由該行為引起的法律關係或者法律後果不發生效力。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民事行為的效力,法律雖有規定,但不夠明確。從目前的規定來看,只是規定了無行為能力的人實施的行為無效。也就是說,先有行為人無行為能力的事實,然後其實施的行為才無效。對於那種先有民事行為的存在,然後行為人才被確認系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行為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否也一律歸於無效呢?換句話說,行為能力無效確認的法律後果是否涉及到行為人被確認沒有行為能力之前的民事行為?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公民的行為能力是通過法律規定的特別程序來宣告的,在行為人被宣告之前,必然存在許多的民事行為,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年齡的原因而被認定是無行為能力的,在此年齡之前的行為當然屬於無效的。但如果是因為智力的原因而被確認為無行為能力的,則不能推定行為人被確認之前也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相反則應當推定行為人有行為能力。我國法律對此沒有作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7條規定:「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間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該規定明確,事先沒有確定法定代理人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在訴訟中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商定他的法定代理人,協商不成的還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法定代理人。該規定肯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起訴行為的效力,並不當然歸於無效。在沒有通過法定的程序宣告或者確認行為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之前,就應當認定行為人是具有行為能力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不應當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應當就此認定行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無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起訴 法院裁定駁回起訴
    法院經審查認為,胡某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並沒做出與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某樂器銷售中心籤訂合同的行為,不是該行為的實施主體。經審理查明,胡某監護人黃某以自己的名義與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某樂器銷售中心協商合同事項,並交納培訓費用,其目的係為了保護黃某的合法財產權益,故本案合同相對人系黃某與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某樂器銷售中心,本案胡某不是適格訴訟主體。遂作出上述判決。
  • 民事訴訟須知
    一、起訴的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範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 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請求權人獲得勝訴判決後應當重新計算請求權時效,只要未超過時效,請求權人就有權申請強制執行,執行時效、申請執行期間等概念並無存在必要,有必要予以調整、廢除,保持與實體法的一致性。2017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2款,除了授權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還規定在沒有前款機關和組織,或前款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檢察院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前置性條件。有觀點認為,鑑於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能力和資源優勢,在檢察機關與社會組織的起訴順位上,可以考慮賦予檢察機關優先的起訴權,至少兩者的訴權應該是並行的。
  • 顧全: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評價維度
    民事法律行為既包括合法的法律行為,也包括無效、可撤銷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兩者效力評價的「區分」原則雖源自物權編,但在合同的履行進程及後果救濟視野下,已經成為貫穿整個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同時,效力的相對性原則,也為相對人之間內部約束力與涉及第三人外部約束力評價的相對獨立性提供了法理依據。
  • 2013注稅《稅收相關法律》預習知識點:民事訴訟的有關制度
    5.管轄權異議   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的該院對案件無管轄權的主張。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提出異議的主體必須是本案當事人。在訴訟實務中,提出管轄權異議的通常為被告。   (2)管轄權異議的客體是第一審民事案件的管轄權,對第二審民事案件不得提出管轄權異議。
  • 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民事訴訟法學真題
    錯塗、多塗或未塗均無分。錯塗、多塗、少塗或未塗均無分。26.下列關於當事人訴訟權利能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自然人的訴訟權利能力始於出生B.自然人年滿18周歲後具有訴訟權利能力C.精神病人不具有訴訟權利能力D.只有具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的主體才具有訴訟權利能力
  • 與「典」同行|如何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如何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含哪些群體呢?今天小麗就帶您看看民法典的有關規定吧~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法律上來說就是不能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其本人實施的法律行為無效。
  • 從本案談公司獨立責任與股東有限責任的承擔
    因為汽車修理公司已被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其經營受到限制,還款能力有限;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公司的投資股東在其出資額的範圍內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民事責任,而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民事責任。既然公司的營業執照被吊銷,其民事行為能力及權利能力均受到限制,其已不符合作為被告的主體資格,所以對外應由組建公司的股東承擔民事責任。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條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第六條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 民事訴訟新文書樣式來了!(2020.11.1日施行)趕快了解!
    …… (以上寫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等基本信息) 原告×××與被告×××……(寫明案由)一案, 本院於××××年××月××日立案後,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依法適用小額訴訟程序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 2012年自考《民事訴訟法》內容串講十五
    ,是指公民、法人及非法人團體因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爭議,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保護,依法作出裁判的訴訟行為。.被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有明確的原告  D.被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有明確的原告和被告  「答案」B  「解析」起訴的條件  「例題」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起訴不需具備的條件是( ) (2010年10月單選題)  A.原告必須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  B
  • 對植物人和腦萎縮者能否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在上述兩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能否對被申請人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主要有五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民法通則僅規定了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形。對因其他疾病(精神病以外)而完全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能否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立法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植物人和腦萎縮患者並不符合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形。
  • 【普法小課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含義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那麼什麼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一、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概念根據《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中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另外,十六周歲至十八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可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解析: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即便接受贈與也不能獨立實施
    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律師解析: 本條是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的規定。民法典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所謂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不能獨立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他的民事活動只能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進行。民法典是以8周歲為界限來劃分未成年人是否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所謂民事行為能力簡稱就是行為能力,主要是指能夠以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名義來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一個未滿8周歲的小朋友,是完全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去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他的所有的民事活動。
  • 最高院:支行行長擅自蓋章涉嫌犯罪,不影響對支行提起民事訴訟
    但本案所涉及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十條及第十一條仍保持不變,並未進行修改。因此,在《民法典》施行後,本文援引案例之裁判觀點仍可作為參考。裁判概述:銀行支行行長擅自以單位名義向出借人借款並在借款人處加蓋單位公章,儘管該行為涉嫌經濟犯罪,但仍不影響出借人以銀行支行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
  •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如何維權
    在了解情況後,東陽市公證處公證員告知王某的姐姐及侄子:若王某被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辦理繼承的遺產公證,需確定其監護人。監護人按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的順序擔任。
  • 該案民事法律行為如何定性
    為了獲得原告方的貸款扶持,才籤訂10月27日的借款合同,原告方也依約於同年11月26日向我公司發放200萬元資金,綜上所述190萬元的借款合同未實際履行,請求法院駁回原告對190萬元的訴訟請求。  [判決結果]  本案中,甲公司與某銀行達成了附負擔的民事法律行為,第017號抵押擔保借款合同是負擔行為的具體履行方式,甲公司應該依照達成的負擔協議承擔還款的責任。
  • 騙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財物的行為定何罪
    【分歧】  對於廖某的行為該如何定罪,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廖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欺騙的手段,使被害人在認識上產生錯覺,以致其「自願」將自己的財物交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構成詐騙罪。  另一種意見認為廖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不為被害人監護人所知曉的手段,秘密竊取未成年人的財物,應認定為盜竊罪。
  • 2018年自考民事訴訟法原理與實務模擬試題及答案三
    ,可以( )A.拘留 B.罰款C.拘傳 D.逮捕9.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訴至人民法院,只要求離婚,不申請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蹤或死亡,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對被告送達訴訟文書應採用( )A.郵寄送達 B.留置送達C.委託送達 D.公告送達10.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 )A.六個月內提出
  • 《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理解與適用
    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是為了適應社會糾紛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推動分層次多類別來滿足人民群眾不同訴求,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這項改革的內在動因不是為法院減壓卸負,更不能以犧牲當事人合法訴訟權益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