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刑事訴訟中"社會危險性"證明標準

2020-11-29 中國法院網

2013-07-29 09:12:03 | 來源:正義網 | 作者:李靜

  「社會危險性」在刑事訴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或社會危險性的程度是決定是否適用強制措施、適用剝奪人身自由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關鍵。其本質是一種預測,即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何種強制措施時,依據已經發生的行為或已經存在的事實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行為所做出的預測,或者對其適用的強制措施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的風險評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刑事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及其刑事訴訟理論界均沒有明確界定「社會危險性」的含義,也沒有為「社會危險性」設置專門的證明機制。筆者認為我們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主要依據以下內容對「社會危險性」進行判斷。

  一、依據法律條文對「社會危險性」的細化情形進行判斷

  修改後的刑訴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了社會危險性的五種情形: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可能毀滅、偽造、隱匿證據,幹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企圖自殺或逃跑的。刑事訴訟法將社會危險性條件細化為五項,為了審查逮捕時便於操作和把握,防止對社會危險性裁量的隨意性,刑事訴訟規則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一款對五項社會危險性作了進一步細化:可能實施新的犯罪,即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連續作案、流竄作案,其主觀惡性、犯罪習性表明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以及有一定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已經開始策劃、預備實施犯罪的;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即有一定證據或者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前或者案發後正在積極策劃、組織或者預備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重大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幹擾證據佐證或者串供的,即有一定證據或者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在歸案前或者歸案後已經著手或者企圖實施毀滅偽造證據,幹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行為的;有一定證據證明或者有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即犯罪嫌疑人歸案前或者歸案後曾經自殺,或者有一定證據證明或者有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試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如何去把握去把握、衡量社會危險性「可能」這個度,僅僅依靠法律條文的細化規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有一個對「社會危險性」量化的標準,這要綜合考慮影響社會危險性的相關因素。

  二、社會危險性的弱化因素

  社會危險性的弱化因素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具有的足以使其妨礙刑事訴訟的可能性。在未採取剝奪人身自由強制措施時也能合理化排除的因素,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的使其基本喪失行動能力或嚴重削弱其行動能力的疾病、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情節、涉嫌過失犯罪等。

  (一)生理因素

  1、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刑事訴訟法第65條規定可以採取取保候審的條件:「(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可以採取監視居住的條件:「(一)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生理因素的介入,降低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發生社會危險性的概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新危害社會、他人的行為的可能性和積極不履行刑事訴訟義務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或者非常小,因為人的基本行動能力是其實施具體行為的基礎,行動能力的喪失或嚴重削弱必然極大地制約其實施具體的行為,其中當然也包括妨礙刑事訴訟進行的行為,其發生社會危險性的概率較小。所以身體因素可以作為判斷社會危險性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2、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相對於成年人在生理髮育上尚未完全成熟,一方面,這種相對的不成熟直接反映在與生理髮育相關的行為能力上,其在行為能力上當然有別於成年人,當然這種區別也不可能是絕對的,而只能是表現具有相對弱於成年人的行為能力,從總體上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程度弱於成年人的社會危險性;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相對未成熟的生理能力直接導致了未成年人相對未成熟的心理能力,在這種相對未成熟的心理能力的支配下,未成年人策劃並實施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的可能性當然明顯小於成年人。一般來說,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實施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的情況下,我們寧可相信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具有較弱的社危險性,這也是為了儘可能避免對其適用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是否有從寬處罰的情節

  過失犯罪、脅從犯、中止犯,以及有防衛過當、避險過當、自首、重大立功表現等情形具有從寬處罰的情節,其社會危險性是較小,這些情節都是對犯罪人有利的情節。由此可見,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這些對其有利的從寬處罰情節時,其可能受到的判罰都將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弱,其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可能性要降低。儘管從寬處罰情節是削弱社會危險性的積極因素,但其仍然不能是決定社會危險性大小的唯一因素甚至也不是主要因素,因而,從寬處罰情節只能是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時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當其與其他相關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合力時,才能將其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的依據。

  三、社會危險性的強化因素

  社會危險性的強化因素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具有的非採取剝奪人身自由強制措施不足以合理化排除其妨礙刑事訴訟的可能性的因素,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主犯或累犯、有妨礙刑事訴訟的前科、涉嫌或被控犯罪可能適用死刑等。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觀故意性程度

  涉嫌或被控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相對較強,犯罪的主觀性質對社會危險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該種犯罪的行為人所具有的主觀惡性對其妨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可能性的作用力的大小,一般來說,主觀惡性較小則社會危險性較弱,反之亦然。故意犯罪的行為人主觀惡性大於過失犯罪的行為人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們在判斷涉嫌或被控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時,不能僅憑犯罪的故意形態而定,而應當綜合考慮其它相關因素。

  (二)是否累犯

  是否為累犯,在很大程度上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主觀惡性及其社會危害性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我們在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時考慮其是否累犯問題,主要依據實際也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受到較重的判罰和其較大的主觀惡性,只是因為在刑事訴訟中累犯的問題較為突出。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在我國,對犯罪人適用刑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造犯罪人,一般來講對其所適用的刑罰手段是對其進行改造所必須的,而累犯在經過必要的改造之後在短期內又再實施較重犯罪,反映了其難以改造性和較重的社會危害性,因而刑法規定對累犯應當從重處罰。據此,我們認為在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時,如果有明確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構成累犯,即可依據其可能受到較重的判罰和其較大的主觀惡性判斷其具有產生抗拒刑事訴訟的較大可能性,從而進一步確認其具有較強的社會危險性。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或被控犯罪的嚴重程度及其可能的刑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或被控犯罪的嚴重程度及其可能的刑罰的輕重反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會危險性的強弱,我們可以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或被控犯罪的嚴重程度具體體現在可能的刑罰上,並以可能的刑罰的不同幅度作為判斷社會危險性的基點。刑罰越高者,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其社會危險性越大,例如:可能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刑罰的,原則上應認定為社會危險性較強,即可以適用剝奪人身自由強制措施。

  最後,作為辦案人員對證明社會危險性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具有一定的證明力,審查證據的數量和質量,達到能夠說服一般人的證明標準。一般來說,證明社會危險性的證據大部分都是間接證據,就必須與其他證據綜合判斷,形成一個證明體系,相互印證,排除合理懷疑,在保障人權的基礎上嚴格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

  (作者單位:河北省肅寧縣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刑事案件:把握「社會危險性」審查,爭取「取保」或「監視居住」
    這是當事人在案件不同訴訟階段中很關心的問題。從大量的司法解釋中發現,「社會危害性」「社會危險性」「人身危險性」是影響獲得上述結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但是,在不同訴訟階段內爭取上述好結果的過程中,「社會危險性」是更具運用價值的,而實現「社會危險性」的運用價值需要由專業的律師和當事人間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大化成功。
  • 對刑事訴訟價值設定的法理思考
    (一)利益衝突存在的必然性  利益衝突的存在決定了利益權衡與選擇的存在,刑事訴訟中的利益主體很多,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社會、國家,以及各個涉入刑事訴訟中的國家機關和各個機關中的個體。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是: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輕和刑事責任大小時,不僅要看犯罪的客觀社會危害性,而且要結合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綜合體現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從而確定其刑事責任程度,適用相應輕重的刑罰。
  • 錢善義:論刑事強制措施適用中的相當性原則
    一、刑事強制措施適用中堅持相當性原則的必要性  所謂刑事強制措施適用中的相當性原則,又稱比例性原則,即適用何種強制措施,要與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程度和犯罪的輕重程度相適應。所謂刑事司法相應性原則,是指刑事訴訟活動中適用的強制措施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其人身危險性,適用的刑罰與被告人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主觀惡性,在性質和程度上必須保持基本的相適應性。這一原則,主要包括適應性、必要性和適度性三個方面的內容。所謂適應性,是指追訴機關採取的各項訴訟措施必須適合於其所追求的訴訟目標的實現。
  • 田文昌:走出刑事訴訟理念的十大誤區
    近十幾年來,隨著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刑事程序法在我國已經受到空前重視,對於程序公正的重要意義,理論界和實務界已經達成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關於證據標準的爭議卻至今也沒有塵埃落定。這就是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之爭。  法律真實也叫證據真實,是以法定的證明標準作為認定犯罪的依據,其所證明的事實只能做到相對真實,而並不追求絕對真實。
  • 靳良志:淺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的弱勢地位相對於他在未被追訴時更加明顯,社會輿論壓力和公眾的注視使他們對於權利的渴望更加明顯,他們往往面臨長時間甚至是永久性的公民地位喪失的危險,給予未被定罪的被追訴人應有的完整公民地位,將會讓他們更加認同司法機關的刑事訴訟行為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從而增加了配合司法機關儘快完成相應刑事訴訟程序的可能性。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1.
  • 古代訴訟證明標準:從原則到具體
    陳光中  當代意義上的證明標準指的是證明主體運用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所應達到的程度,也稱證明要求。嚴格來說,中國古代法律中不存在制度化的證明標準。但是在審判官員審判案件時,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一定需要達到某種標準,否則就意味著裁判活動的無限恣意,即使在中國古代也是不容許的。
  • 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論發展與制度創新
    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在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刑事司法公正性程度和司法效率水平已有顯著提高。  關於刑事訴訟的目的與價值。有學者認為,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是關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完全符合刑事訴訟目的的要求和價值的追求。通過刑事訴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引領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司法。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刑事審判中存在大量信息交互和判斷決策行為,錨信息是決策的起點,錨定效應在刑事審判中普遍存在且影響較大。錨信息發生作用的方式是「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使經驗豐富的法官也會受到錨信息的影響。
  • 鼓樓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
    福州新聞網11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賴志昌)日前,鼓樓區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審理。鼓樓區檢察院以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該案被告人林某提起公訴。據了解,今年5月,林某通過網絡渠道購買了「藍寶石」蜘蛛,並在某網站發布出售信息。
  • 江西定南: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贏得生態補償金5萬元 正義網
    來源:正義網正義網贛州11月30日電(通訊員黃海)近期,江西省定南縣檢察院對一起非法狩獵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最終被告人支付5萬元生態補償金。經審查認為,被告人劉某的行為涉嫌非法捕獵和殺害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且致使野生動物資源受到損害,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遂在對劉某提起刑事公訴的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劉某對案發時已無法被放生的兩隻「長尾鳥」承擔生態補償金5萬元。
  • 2019年10月成人自考刑事證據學真題
    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  A.被告人是證明主體  B.被告人不是證明主體  C.自訴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是證明主體  .證人和鑑定人是證明主體  E.人民法院不是狹義證明觀下的證明主體
  • 郭航:刑事庭審實質化的權利推進模式研究 | 主題研討
    就刑事訴訟而言,在訴訟任何一方缺位情況下開展的訴訟活動都有悖於正當程序理念的要求,進而無法回應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審判中心主義」作為移植自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舶來品,實體真實和正當程序處於並重地位,通過庭審實質化發現事實真相的前提是必須確保正當程序。換言之,審判中心主義的核心要義在於強調藉由法官對證據來源和程序規範的正當性予以先行審查,再從符合正當程序標準的證據之上推導出實體真實。
  • 民事訴訟法學:聚焦基礎理論關注司法實踐新發展
    亦存在著與刑事公訴的公訴權的區分問題。在這些方面,有學者主張,政府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應當優先於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而在與刑事訴訟的關係方面,對於刑事訴訟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探討亦逐漸深入。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20條即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予以規定,不過相關規定較具原則性,需要進一步對規則予以細化。
  • 「訴訟詐騙」是詐騙罪嗎?
    《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明確,行為人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產為目的實施虛假訴訟犯罪行為,達到詐騙罪、職務侵佔罪、貪汙罪等侵財型犯罪定罪標準的,應當依法認定為詐騙罪、職務侵佔罪、貪汙罪等罪名,再比較該罪與虛假訴訟罪適用的量刑幅度,選擇其中一個重罪論處,並在法定量刑幅度內從重處罰。」
  •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證明及其分類?
    一、民事訴訟證明的含義民事訴訟證明也包括證明的過程和證明的結果,是指在民事訴訟中依法運用證據來確認案件事實真偽的過程或結果。具體說:(1)民事訴訟證明的對象是真實性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案件事實」,即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2)民事訴訟證明是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所以必須遵循證據裁判原則和法定的證明程序。
  • 全國2011年7月自學考試刑事證據學真題
    「釜底抽薪型」辯護證據6.下列證據中,屬於言詞證據的是(   )A.鑑定結論  B.書證C.視聽資料  D.勘驗、檢查筆錄7.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不包括(   )A.有關犯罪的事實  B.被告人犯罪後的態度C.案件中涉及程序法方面的事實  D.司法人員職務上熟知的事實8.最早提出無罪推定思想的是(   )
  • 在德行納粹禮中國人被德國警方逮捕 兩人將面臨刑事訴訟
    在德行納粹禮中國人被德國警方逮捕 兩人將面臨刑事訴訟來源:環球時報 青木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兩名中國遊客5日因在柏林國會大廈前行納粹禮相互拍照,被德國警方逮捕處罰。德國電信網9日報導稱,目前警方已向德國司法當局移交該案,這兩人將面臨刑事訴訟。
  • 旅順公開審理兩起涉及野生鳥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11 月 18 日,旅順口區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組成 7 人合議庭,分別對王某某涉嫌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宮某某涉嫌非法狩獵罪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行開庭審理。庭審現場,公益訴訟起訴人宣讀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提出判令被告賠償國家經濟損失、三個月護林護鳥消除野生鳥類棲息地非法狩獵危險及承擔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