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彈性體的強度有多大?2019年,安徽農業大學生物質分子工程中心執行主任、&34;教授汪鍾凱給出答案——200多兆帕,他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篇科研成果也引起業界震動。有學者評價:該成果突破了人類現有彈性體材料的強度極限,為挑戰蜘蛛絲仿生材料這一世界性課題奠定了基礎。
生物基新材料產業是全球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8年全球產值約8000億美元,2030年預計將達到4萬億美元,市場前景廣闊。而一直從事高分子材料學習研究的汪鍾凱,對生物質資源利用高度關注,&34;
汪鍾凱堅信,生物質分子工程研究領域大有可為。因此,畢業後,他毫不猶豫選擇了這個&34;。2016年8月,汪鍾凱畢業回國,被引進到安徽農業大學,開啟自己的科研生涯。
安徽是農業大省,生物質資源豐富,發展生物基新材料產業有良好的基礎。安徽農業大學成立生物質分子工程中心,就是希望把安徽豐富的生物質資源,轉化為高新技術材料。&34;學校對汪鍾凱委以重任。人才引進、實驗室建設、儀器採購、研究生招生、科學研究……一系列工作等著汪鍾凱。從零起步,他把這喻為一次創業。
短短一年時間,一個嶄新的科研平臺已經初具規模。2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講師、1名科研助理陸續匯聚到這裡。這背後,是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的強力支撐。學校從人才、資金、場地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也給了汪鍾凱&34;的機會。汪鍾凱感慨,&34;
2019年5月,校黨委書記江春專門到生物質分子工程中心調研,給汪鍾凱鼓勁:學校將加大對中心建設與發展的支持力度,努力將中心打造成為國內生物質分子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和科技成果輸出基地。2020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支持生物基新材料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更是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從一個人創業,到一群人共同追逐&34;這個共同理想,截至2019年7月,這支當時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團隊,已在《自然·通訊》等國際國內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30餘篇,承擔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20餘項,擁有國際國內專利15項……他們正在不懈奮鬥中鍛造著&34;,熔鑄出&34;。
在汪鍾凱看來,目前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還處於相對初期的階段,存在生物質資源利用效率低、精深加工技術缺乏、產品品質較差、終端高值化產品研發不足等問題。他表示,未來將帶領團隊繼續圍繞世界前沿的科學問題、技術問題,開展長期深入的研究,積極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為加快美好安徽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安徽農業大學官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