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獲獎的亞洲專家!香港中大教授莫樹錦獲譽「腫瘤學巨人」

2021-02-22 火行

香港中文大學 4 日發布消息,全球肺癌權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臺 OncLive 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表揚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療上的卓越領導及貢獻,為全球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改變。

莫樹錦

莫樹錦是首批獲此國際殊榮的亞洲專家,更是首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的得獎學者。

據中大介紹,莫樹錦重點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他於 2009 年發表的研究為全球首項研究證實帶有 EGFR 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化療優勝,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 EGFR 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

其後,莫樹錦於 2014 年證實標靶治療較傳統化療更有效治療 ALK 陽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目前上述兩種癌症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可超過三至五年。以往晚期肺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化療,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約一年。

莫樹錦表示,能夠與世界知名腫瘤學權威共同獲得「2020 腫瘤學巨人」榮譽非常光榮。他感謝過去多年來每位一起努力的研究人員,一步一步克服各種困難,改進肺癌治療,無休止地向肺癌宣戰。

「腫瘤學巨人」獎由美國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臺 OncLive 創立。今年全球有逾 800 名癌症專家獲提名,經由超過 120 位國際知名的腫瘤專家、醫生及科研人員組成的評審委員評選,最終共有 15 位全球頂尖的癌症專家獲獎。

相關焦點

  • 香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科學突破獎」
    中新社香港9月11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11日發布消息指,該校醫學院教授盧煜明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
  • 莫樹錦(Tony Mok)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度十大重磅論文
    莫樹錦(Tony Mok)教授領銜的國際多中心肺癌研究AURA3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評選出的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評選出了2017年度十大「最值得關注」的論文。
  • 中大獲單筆10億元捐贈、中大國際創新谷揭牌、中大學子在全國大學...
    原標題:中大獲單筆10億元捐贈、中大國際創新谷揭牌、中大學子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喜獲佳績…… | 資訊速遞 校園新聞、科研資訊,我們與你一同分享。 新聞資訊 01 我校在2017年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喜獲佳績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了2017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我校獲得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特等獎1項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高錕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
  • 深圳發布 | 深圳本土高校首個金融EMBA設立;深大1個實驗室、南科大...
    港中大(深圳)開設深圳本土高校首個金融EMBA項目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落實國家戰略  11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EMBA項目發布儀式暨大變革時代的國際局勢及中國應對高峰對話在深圳舉行。
  • 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原標題:港中大(深圳)兩位教授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3日訊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公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張大鵬教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黃憲達教授入選,其中張大鵬教授已連續六年入選。
  •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悼念光纖之父高錕
    以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悼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第三任校長、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及榮譽博士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大紫荊勳賢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八十四歲。高教授的離世對中大、香港及全球學術界均是重大損失。大學同人將銘記高教授對中大及全球的重大貢獻,我謹代表中大教職員、同學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高錕教授1933年於上海出生,曾負笈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學,先後獲理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他曾於英國和美國著名的電訊工程機構工作。
  • 中國香港科學家盧煜明同日同獲2021科學突破獎
    當地時間 2020 年 9 月 10 日晚,突破獎基金會宣布 2021 年突破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Dennis Lo) 獲 2021 年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2014-07-28 10:11:38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7月2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以實驗揭示水結冰、冰化水「相變現象
  • 香港中大成功進行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
    新華網香港11月25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25日表示,該校醫學院早前成功進行了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接受手術的3名病人均表示效果良好。  中大醫學院在今年2月至6月間,成功為3名年齡介乎35至56歲、患有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的人士進行該項手術。
  • 港中大教授「毒球」謀殺妻女案,內情讓人不寒而慄!
    直到警員一年後到許金山的辦公室調查,竟意外地發現許金山在事發前大半年突對一氧化碳產生興趣:許金山於2014年12月向中大教授秦嶺表示想做一個與一氧化碳相關實驗,稱想研究如何拯救呼吸系統受損或中毒的動物,希望秦嶺把即將受人道毀滅的動物交給他做實驗,又要求參觀秦嶺的實驗室並詢問倫理委員會資料。
  • 中大團隊爭光了!參與全球首測第三種黑洞:GW106521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物理系黎冠峰教授和Juan Calderon Bustillo教授率領香港唯一參與LIGO研究工作的團隊亦有深入參與此次研究的發現。參與全球首測第三種黑洞:GW106521科學家已知黑洞有兩種不同類別,第一種是只有太陽數倍質量的恆星黑洞,第二種則是存在於幾乎所有星系中心、質量可達太陽數十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榮獲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剛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可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現時全球每年有超過90個國家逾7百萬名孕婦受惠。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明年招生 學費擬每年6萬
    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透露,深圳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合作舉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接受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考察評議,計劃於2013年開始招生。  香港中文大學(下稱港中大)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深圳校區全球招生,當中將會包括不少國際學生,但也會招內地優秀的農民工子弟,總體來說,以內地優質生源為主,計劃招11000人,首階段招六七千名學生,其中三成招深圳學生。
  • 天境生物宣布頂尖免疫學及血液腫瘤學專家加入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
    公司今天宣布兩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加入天境生物科學顧問委員會,他們是腫瘤免疫學和免疫療法專家董晨院士以及血液學和腫瘤學專家馬軍教授。兩位專家將為公司的創新研發項目進行指導並提供見解,進一步提升天境生物在腫瘤免疫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天境生物創始人、榮譽董事長兼董事臧敬五博士表示:「我們非常榮幸並誠摯歡迎董晨院士和馬軍教授加入天境生物科學顧問委員會。
  • 第五屆「腫瘤學對話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全球20個國家逾千位專家共...
    第五屆「腫瘤學對話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全球20個國家逾千位專家共話肺癌診療新模式
  • 深圳港中大教授當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其中,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的張大鵬教授被評選為院士。張大鵬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計算機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校長講座教授,參加創建理工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張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於1982年和1985年分別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 棕櫚大道|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亞洲最美校園——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港中大(CUHK),成立於 1963 年,是一所亞洲頂尖、享譽國際的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港中大是香港地區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該校以「中國研究」、「轉化醫學」、「環境與持續發展」、「資訊與自動化科技」為四大重點研究領域,以書院制和中英雙語並重為特色,也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任教的大學。
  • 中大發明「香港耳瓣手術」 徹底根治膽脂瘤
    中大發明「香港耳瓣手術」 徹底根治膽脂瘤 2008年01月25日 12: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一項研究發現,六成接受傳統治療膽脂瘤手術病人繼續出現病徵,但中大發明的「香港耳瓣手術」卻能徹底根治病情。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專家稱,膽脂瘤是一種常見但有潛在危險的慢性中耳病。
  • 2011年亞洲大學排行榜揭曉 香港科技大學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