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孩子多動、不聽指令被學校勸退,兒科專家:這是病,得治!

2020-12-01 騰訊網

會診直擊

近期,廣東六一兒童醫院持續開展三甲名院兒科名醫公益會診活動,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院就診,小張媽媽就是其中一位家長。

今年7歲的小張(化名)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已經3年多了。

從小張媽媽那裡得知,在小張還只是3歲多的時候,他們就發現小張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靜坐困難,不聽指令,當時並未引起他們的重視。

小張的媽媽覺得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孩子太小了,孩子長大後慢慢就好了。

但實際上,後來小張並沒有好轉,上小學後,小張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老師們經常反映,小張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與他交流時常心不在焉、靜坐困難、自控力較差。靜坐看書時間僅可維持1~2分鐘,上課喜歡東張西望,小動作不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拒聽指令、說謊、情緒易急躁,打人、吐口水、與同學易起衝突,老師建議休學。

圖為廣東六一兒童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王磊等專家對小張進行查訪

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是病,得治!

為小張進行公益會診的專家是:廣東六一兒童醫院院長、主任醫師王磊和副主任醫師李春榮,他們都是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兒科名醫,在持續開展的會診中,家長反饋非常好。

會診專家經過細緻的詢問,結合醫學測評,將小張確診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原來這是病啊,小張媽媽後悔沒有及早帶孩子來醫院診療。

據王磊院長介紹:多動症又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我國的學齡兒童多動症發病率為3-10%,也就是一個40人的班級裡,可能有1-4個孩子是多動症。

多動症看起來只是不聽話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經常被家長忽略。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多動症的現象呢?

王磊院長提醒,家長可以通過以下診斷標準來判斷:

如果孩子有其中的6項,而且持續半年以上都是如此,那麼他就符合了多動症的診斷。

家長需注意:多動症的「三年級現象」

據數據統計,小學三年級是道「分水嶺」,2/3以上多動症患兒在這個時間確診。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春榮也表示,門診來初診的多動症患兒大多集中在7-10歲左右。

這是為什麼呢?

李春榮認為:其實這些孩子3-4歲的時候,就已經有明顯症狀,只是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到了三四年級學習要求明顯拔高,多動症的孩子很難跟上,這才出現「三年級現象」。

有些家長認為,「小調皮」就是多動症,其實不然。

李春榮介紹說:好動的孩子是聽勸的,一旦被說服,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而多動症兒童則不能;調皮的孩子在嚴肅陌生的環境中能不吵鬧,多動症孩子則做不到。

還有很多家長認為,多動是孩子在特定年齡階段的正常表現,隨著年齡增長不治而愈。對此,李春榮明確指出:其實並非如此。多動症症狀70%會延續到青少年,30%~50%將帶到成年,治與不治,早治與晚治,在療效和預後上有顯著差異。

王磊院長、李春榮主任對多動症的一致看法是:及早發現,及早綜合治療,及早獲益

相關焦點

  •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專家闢謠
    多動症年少不治,長大後易犯罪?  一篇有關多動症的文章引發家長關注,專家表示60%多動症行為會帶入成年,但犯罪和疾病本身無關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最近果殼網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那些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症)的兒童,如果在少年時代得不到科學有效的治療,那他成年後,走上犯罪道路的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怎麼回事?兒科專家:可能是多動症惹的禍!
    「醫生,老師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說話、玩筆、撕紙,學習成績差。還出現厭學的現象,在家做作業時也不安穩,吼也吼了,打也打了,就是不管用。孩子是智力發育有問題,還是什麼問題?」
  • "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專家觀點】  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  幼年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健全,會表現出多動、焦躁等。這本來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把它當作一個醫學問題,坦率地說,這是一個被異化了的主題。一旦我們的方向錯了,錯誤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用多動症來定義一個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 孩子調皮搗蛋、擠眉弄眼、搖頭甩手是病了?當心這個病找上門!
    很多家長把多動症誤以為孩子是頑皮、淘氣,把抽動症誤以為是喉疾、眼病等對待治療。還有些家長已經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多動症或抽動症,以為隨年齡增長,症狀會自然消失而放棄治療,由於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很多多動症、抽動症患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延誤治療。其實這些可能都是兒童行為發育疾病的一些症狀表現,孩子一旦得了這種病,家長該怎麼辦呢?
  • 多動症害慘了中國孩子!如何辨別孩子是貪玩還是多動症?
    戳右邊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最靠譜、實用的健康知識為你呈現,_ 說起多動症,估計很多人會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貪玩好動,多半和教育方式有關,嚴加管教或者揍一頓就會好的。但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認知誤區,也正是因為這個誤區,不知道耽誤了多好孩子!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開學了,孩子們都已經回歸學校和課堂。有些孩子不太愛學習,比較調皮好動,家長可能會擔心,這是不是「多動症」啊?其實呢,好動情況和「多動症」並不是一回事,那具體什麼是多動症,有什麼典型症狀,該如何應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
    原標題:22歲準研究生被診斷為多動症本報記者劉璇 通訊員鄧盛強 張璟禕越變越衝動,動不動就跟室友發生衝突,上課心不在焉,越來越無法集中注意力……飽受同學關係和學業雙重折磨的準研究生章帆(化名)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想紓解自己的情緒障礙,但專家診斷為 「多動症」,一種常被人們認為小孩子才會得的病。
  • 兒童多動症咋治?
    兒童多動症咋治?★提⾼父母對多動症的認知和對多動小孩的行為管理技巧鼓勵父母全面了解多動症;父母需懂得並區分小孩不想做和因為多動症做得不好的不同,從而採⽤不同的行為幹預方案。★學校教育及課堂行為幹預學校老師需要了解在課堂上多動小孩喜歡講話,亂動,提問,爭論,甚至擾亂課堂次序;不容易穩坐安靜的聽講。
  • 孩子玩遊戲很專心卻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重慶小米熊專家揭秘...
    孩子難以有效地控制自己,難以有效地對自己下達指令。 像小威這樣的情況,就是缺乏主動注意。 比如孩子認為反正上課聽不懂,回家媽媽會再講,自己就不用再去聽講了。
  • 一名小學生遭同班家長聯名勸退!怎麼回事?
    10歲的孩童又為何會頻頻「攻擊」同學?目前這名學生情況又如何?南都記者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同班同學多人被打 家長聯名勸退傷人學生近日,深圳有媒體報導,深圳一所學校的一名學生遭到學生家長聯名請求學校勸退,報導稱學生阿財從一年級開始打同學,4年來,幾乎全班的同學都被打過,引起家長的不滿。
  • 6歲男孩半年長高10公分,兒科專家:這種養脾胃的方法給孩子試試
    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不僅大人的飲食模式越來越好了,在孩子的飲食上家長們也一點都不含糊,哪怕買鮑魚、魚翅、燕窩,也都希望孩子營養能跟得上,然而大人的養生方式強加給孩子後,脾胃問題成了重中之重。
  • 興奮多動或因高功能自閉症 常被誤診為多動症
    與閉口不言的普通自閉症患兒大相逕庭,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搗蛋王」,活潑好動,不聽指揮,且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看似更像「多動症」,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症候群」,即語言發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閉症。專家介紹,這種病臨床發病率甚至高於普通的孤獨症,而它的危險之處在於:不被老師和家長認知,所以教育手段單薄;表現更易被界定為性格障礙或多動症。
  • 太原多動症ADHD要做哪些檢查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8歲,平時很好動,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總喜歡在座位上扭來扭去,之前學習成績還排在班級中上遊,可是近幾次考試都排在了班級末尾,這讓王女士百感交集。後來在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小孩竟是患上了多動症ADHD,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8歲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幾年換了11所學校 阿斯伯格症候群有哪些表現
    亮亮的小問題包括:從小不喜歡看人的眼睛,有時在媽媽再三要求下會瞟對方一眼;從小不會撒嬌,不會求助,講話晚,行動比一般孩子略笨拙一些;大一些了喜歡談論青蛙,動不動扯到青蛙,不管人家愛不愛聽,他都能侃侃而談講個半天。上幼兒園後,亮亮的問題更多更大了。
  • 面對孩子的「多動症」,不妨聽聽愛因斯坦的案例,從多動症到天才
    導語 作為父母,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健康,這幾年來,"多動症"患者很多,這個病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多動症。 02、孩子有什麼樣的症狀才屬於"多動症患者"? 很多父母對"多動症"都有些誤解,孩子平時比較好動,父母就覺得孩子這是患了"多動症"。 並不是好動的孩子就屬於多勸症患者,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孩子如果平時有肌肉抽動,也就是有抽動症,比如:面部不受控制地抽動、自控力很差,經常會有坐立難安的情況。
  • 別讓多動ADHD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把正常孩子的好動誤認為是多動症。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只有患有營養不良、重症貧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動。
  • 智商高但成績差,不愛動卻得了多動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多動症...
    像小娟這樣安靜乖巧的女孩,看起來在認真聽課,但面對課堂提問她卻一頭霧水,直到同桌告訴她,才知道老師剛剛講了什麼,得的是注意缺陷型多動症。 在這三種類型中,過動衝動型、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同時存在的混合型最為常見。而那些不多動但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孩子,卻往往隱藏得最深,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
  • 兒童多動症是什麼病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疾病,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ADHD), 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症候群,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 31位家長要求多動症孩子離班 學校開「一個人的班級」
    家長集體要求學校給說法。如果該學生不離班,31名家長不能放心,就將陪同孩子一起上課。  家長代表詹先生對記者說,浩浩從小就有多動症,校長在一年級將他收入班級的時候,家長們就不樂意,提了幾次,但在校方的耐心協調下,還是採取觀望態度,讓該生繼續在班上就讀。但隨著浩浩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愛動手,「動不動喜歡推同學,打一下肩膀之類的,出手沒有輕重,同學意見都很大。」
  • 多動症兒童遭「驅逐」 學校頂住壓力因材施教
    武漢市積玉橋學校的校長祝正洲說,「為了浩浩的事,他們甚至到教育局、區委上訪。」巨大的壓力也湧向了劉軍,這個43歲的男人已經有些駝背,浮腫的眼泡讓他看起來十分疲憊。兩年間,這個身高1.77米的漢子和31個喜歡搖頭晃腦朗讀課文的小學生一起上課、生活,成為班裡最不和諧的一員。有時學校組織家長觀課,他甚至不敢對視窗戶外的幾十雙眼睛,「家長那種眼神,恨不得把我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