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惡性腫瘤也就是肺癌是城市人口癌症發病率首位的癌症,其發病率仍有快速攀升的趨勢,目前來說,晚期惡性腫瘤仍無根治的方法,但早期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根治,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成為根治肺癌的唯一方法。如何才能早期發現肺癌呢,這裡我們先要認識一下什麼叫早期肺癌。
一般來說,早期肺癌是指能夠通過手術根治的肺癌,這樣的肺癌大部分直徑在3cm以下,特別是1cm以下的早期肺癌,手術根治的機會在90%以上,且手術對身體的影響最小,通過保養和鍛鍊,肺功能可以部分的接近於手術前的水平。
因此,肺癌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肺癌的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
什麼樣的人群,算肺癌高危呢?
有兩類——1.年齡55-74歲,吸菸≥30包·年(比如,每天吸菸1包,持續30年),且戒菸時間
2.年齡≥50歲,吸菸≥20包·年,並且具有另外的一項危險因素(包括個人既往罹患惡性腫瘤病史、一級親屬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纖維化病史,以及氡、鎘、石棉、煤煙、柴油廢氣等有毒有害物質接觸史)。
全國多家醫院職工體檢結果分析等一系列研究,發現年輕不吸菸女性肺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這意味著,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發病率並不低,建議可以進行1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
第1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後,如果結果為陰性,則間隔時間將根據年齡和其他危險因素而有所不同,其目的旨在最大程度地減少診斷前CT隨訪的次數和增加發現癌症進展的機會。
對於50歲以下的人群,間隔時間可以延長到5~10年。但是對於50~60歲的人群,如果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則間隔時間為5年;如果存在至少一種其他危險因素,則間隔時間縮短至3年。
同樣,對於60和70歲的人群,建議分別間隔3年和2年。對於70歲以上的人群,無論其他危險因素如何,建議的間隔時間均為2年。
因此,對於肺癌非高危人群,如果低劑量螺旋CT篩查為陰性,並且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為頻繁的低劑量螺旋CT檢查不但浪費醫療資源,使更加亟需檢查的患者增加排隊等待時間,而且低劑量螺旋CT檢查的輻射對人體有害,大家在做檢查時往往也承受了不小的心理負擔。
◆◆ ◆胸部CT與側位胸片哪個更容易發現早期肺癌?
這裡我們要看一下,哪些檢查能夠有效的發現肺部的病灶,首先是胸片,胸片可以說是呼吸科醫生的眼,在胸片機器沒有發明的時代,醫生看病主要靠聽診器聽診來看病,雖然對於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氣道疾病可以通過聽診大致判斷出來,但肺部小結節則無法通過聽診聽出,但在胸片發明後,這種困難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通過胸片診斷出1cm以上的肺部結節影,但對於1cm以下的結節,胸片則難以發現,這裡我們需要胸部CT來幫忙。
胸部CT是通過射線對人體胸部掃描並收集每一束通過身體的射線的衰減數值進行計算機計算重建來了解人體內部結構變化的,肺部每一個病變的部位其形態,直徑,與周圍組織的關係都能夠在胸部CT上體現出來,大於1mm的結節就能夠在胸部CT片上顯影,因此發現早期肺癌的利器當屬胸部CT檢查。
因此,目前國內外均推薦使用低劑量螺旋CT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
相比於胸片,低劑量螺旋CT能發現幾毫米的微小病灶,也能發現位置很刁鑽的腫瘤。
聽說胸部增強CT看小結節更清楚那我是否需要直接做增強CT?
胸部增強看肺部結節更清楚只是一方面,對比低劑量螺旋CT的主要優勢在於可以更好地看清楚心臟和大血管的情況,主要是應用於手術前的評估、幫助更好地制定手術治療方案。但是,增強CT應用於體檢有些「大材小用」。
CT檢查的一個問題之一便是輻射傷害問題。每次檢查時,低劑量螺旋CT的放射劑量估計為1.5 mSv,增強CT檢查其劑量可達8.0mSv,反覆接受檢查輻射危害具有蓄積效應。低劑量螺旋CT可以將輻射劑量降低約80%,輻射小是低劑量螺旋CT的一大優勢。同時,增強CT檢查前需要打造影劑,少數患者存在對造影劑過敏的風險。
因此作為常規的體檢
那麼我們就可以這麼認為,要想準確的發現肺部早期癌腫,最好定期檢查胸部CT,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去檢查,這樣才能預防和發現早期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