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們所有要學的知識比做一顆樹。那麼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從種子到抽芽,之後長出主幹,發散枝幹,綠葉濃蔭,最後結出果實的過程。所有的主幹和枝幹,就是我們整個知識樹的框架結構;所有的葉子,就是我們學到的所有知識;最後結出的果實,就是從這個過程中得出的思維模型。
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逐漸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各類知識文件夾,就是知識樹的主幹和枝幹;然後在各類知識每個學習階段的文檔裡面儲存知識,這就是知識樹的樹葉。到最後文件夾所沉澱下來的思維模型,就是他們自己建立的知識樹的果實。
學生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要進行分類思考,這個知識點到底屬於哪一個分類的知識,不斷對其進行細化,再對它進行系統整理,重新思考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關係,進而重新思考整個知識樹的框架搭配是否合理,最後使得所有知識符合金字塔原理式的結構,讓一個個知識變得更加清晰,易於編碼和提取。
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最核心的部分是他關於認知範疇的教學目標分類,而放到知識樹的建立過程之中,知識、理解及其應用就是樹葉,分析是枝幹,綜合是主幹,評價就是最後形成的思維模型。
圖片來自spro.so.com
讓學生系統學習一門課程,根據課程大綱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踐環節針對自己需要提高的分支加強訓練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清楚地知道哪些分支自己還沒有開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板和短板,並且明確接下來學習的方向。之後向老師請教,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訓練,提高自己的學習,建立相應具體明確的知識體系。學習各種知識時,老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兩種途徑的知識積累,自上而下,即以問題或主題統領,通過不同領域或方向的思考,給出具體的概念或模型;或者自下而上,即先有一些點狀的碎片化概念或模型,最後形成面或體的知識體系。有了具體的知識,利用時下先進的技術和教學手段翻新鞏固,並儘量運用實際任務操作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應用新的知識,且與舊的經驗搭建聯繫,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機分析思考,定期系統化知識架構,重新整理知識關鍵詞,綜合所學,釐清脈絡,形成各個知識點之間清晰的組織聯繫關係,實現自己對知識的創造性批判與應用。(未完)
田海燕: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2019年12月赴美國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孔子學院任漢語教師至今。
關於我們
攜手孔子學院,共同走近中國
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孔子學院由北卡大學夏洛特分校與山西大學共同建設,致力於搭建北卡夏洛特地區與中國的橋梁, 以傳播文化、培養人才、加深合作、促進理解為宗旨。
Building Charlotte China Connections through
Language, Culture and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