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出中國好電影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面對中國電影增速放緩的局面,輿論界紛紛質疑,也出現不少不全面、不客觀的言論。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起舉辦「聚焦創作質量,贏得電影未來」系列座談會,對此做出回應。在其中的導演座談會上,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與在京部分導演共聚一堂,圍繞當下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和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國產電影的創作質量等議題各抒己見。

 

建立健全合理的電影評價體系

 

    有人稱「中國國產電影大蕭條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面對這樣的質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認為,所謂的增速放緩,前提是有「增速」,只是放緩了,我們的電影生產力仍然處在一個高度活躍的狀態。電影產業的高速運行吸引了眾多新興業態、新鮮資本的進駐,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的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其中不乏渾水摸魚的幹擾聲,這種複雜化、多樣化甚至是負面化的輿論評價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並加以引導改善。

 

    「我們的電影評價系統除了票房沒有第二個標準,這其實讓每一個導演都很困惑。」導演寧浩說。

 

    導演陳國星舉了個例子:「比如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有些網絡上的負面評論顯然是在混淆視聽,這種行為使很多觀眾無法篩選出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

 

    對此,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表示,現在網上的電影評論基本都被各個利益群體綁架了。觀眾看到網絡上發表的五花八門的評論,會感到迷茫困惑。電影好不好看,誰的話更可信?為此,需要研究建立一套具有公信力、更科學的評論系統。比如,奧斯卡就致力於通過主流知識分子的輿論來引導大眾的評論和審美,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相對正面的導向。

 

    而對於中國電影如何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評獎制度的問題,導演徐崢說:「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對原有的評獎系統缺少信任感。有的時候,人們甚至不認為得到某個獎項,就真的獲得了行業的尊重和認可。但實際上,一個權威的評價系統對電影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它代表一種主流價值和創作水準的標準,象徵著大家都應當去追求的境界。如果沒有了這種機制,大家就會在商業和藝術的周旋中感到糾結焦慮。」

 

用創新精神加強文化自信

 

    「今年5月份以來,視頻網站的觀眾人次增量是1000%,而電影行業是20%。這說明電影觀眾有可能正在被新的視頻媒體、新的娛樂方式分流。同時,面對進口影片配額開放、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外國電影進駐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我們有信心打造精品,進行正面的文化較量。像《勇士》《第四道封鎖線》等主流電影作品質量有所提升,《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魚》等『中國式大片』勇於嘗試、敢於探索,《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形態各異的類型影片不斷湧現,說明中國電影文化的多樣性開始形成穩健、固定的發展形態。所以我們要堅持對質量和水平的追求,就必須有開拓創新的勇氣,在創新的基礎上弘揚文化自信。」張宏森說。

 

    導演程耳說,在拍攝《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我們聘用了一位得過四次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剪輯師,但後來還是中方團隊承擔了剪輯工作。我們的剪輯技巧雖然不如他們,但我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和觀眾容易接受的情感表達方式更加了解。因此,我們和美國電影競爭,最該抓住的核心就是本土化,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韓國電影在與好萊塢電影的交鋒過程中,不斷學習、模仿,再結合自己的本土文化、歷史和現實狀況進行整合創新,最後產生一種獨有的創作形態。最近熱議的電影《釜山行》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導演烏爾善說。

 

    寧浩說:「文化創作並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簡單平移,即使是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類型片,到中國也不能直接移植,不加改變。電影創作者應不斷從傳統文化和當下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汲取能量,堅定自己的文化意識。」導演陳力對此也心有戚戚:「中國觀眾都熱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只要講好中國故事,就一定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

 

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導演陸川坦言,在《九層妖塔》的後期製作階段,因為預算有限,整部影片的後期特效都由他帶著17位年輕人完成。而就在今年,他在為影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尋找國內特效製作人員時,卻驚訝地發現這17位年輕人一共成立了6家公司,手上均已合約滿滿。「我突然覺得在中國做導演是一件非常孤單的事情」,陸川說。導演路陽也認為,「現在好一點的年輕編劇手中基本都有三四個劇本。項目多、人才少,行業供需出現失衡現象,使很多導演缺乏『安全感』」。

 

    《我們誕生在中國》的拍攝製作,也讓陸川發現,一部1000萬元成本的電影讓擁有眾多奧斯卡獲獎者的創作團隊無數次地修改劇本,重新剪輯,甘願駐紮在中國的深山裡,十幾個月風吹日曬,每天吃泡麵。「由此看出,他們都是在用心做電影。他們對待電影的嚴謹態度和協作精神,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和警醒。」程耳在拍攝《羅曼蒂克消亡史》的過程中也意識到,我們必須要組建一個更具信任感的核心創作團隊,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打造精品。

 

    人才缺乏,尤其是電影後期技術人才的稀缺導致很多電影不得不尋找海外合作團隊。對此,電影導演們紛紛表示,未來發展中,電影人才儲備是關鍵,如何培養自己的創作力量,將決定著電影人能否拍出中國好電影。

 

    (本報記者 李蕾 本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該如何拍出電影宇宙
    「電影宇宙」成為了好萊塢的主流,這種模式的好處之一是,既可以拍追求品質的獨立故事,又可以拍追求穩定票房的傳統續集。早已進入續集時代,從市場規模到攝製技術都逐漸成熟的中國電影,對於電影宇宙,卻一直沒有建樹。要麼就是一個IP的續集拍到爛,要麼就是同一個IP,不同的獨立故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宏大而統一,票房所向披靡的系列誕生呢?
  • 就這三點 中國永遠拍不出好的科幻片!
    眾所周知,要想拍好一部科幻電影,就好比要造一輛好車,需要調動的是整個國家所有的電影產業與生態鏈,無論是哪一個環節稍有欠缺,最終體現在大熒幕上的差距是十萬八千裡。而現如今,國內想要拍出優秀的科幻題材,對整個中國電影行業來說,不是說還有哪個環節比較欠缺,而是有哪個環節不欠缺?既然是科幻電影,那我們就從特效先說起。
  • 俄羅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太空電影?
    這兩年俄羅斯電影的「復興」,不是熱愛文藝的俄國人想再現《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戰爭與和平》《辦公室的故事》這樣的經典影片,是奔著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賺錢路子去的。最近俄羅斯電影又多了一個類型:宇宙太空片。摸著《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路子,俄羅斯人用「前蘇聯禮炮 7 號空間站意外失聯、維修重生」的真實故事,拍出了《太空救援》。
  • 卡梅隆對談劉慈欣:中國應該拍《三體》,要拍的好得六部曲
    劉慈欣提問卡梅隆,今年中國春節有兩部成本很高的科幻電影上映,且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可能是中國科幻電影良好的開端。如果中國科幻片繼續發展下去,你想看到怎樣的科幻片?卡梅隆說:「我覺得應該要拍《三體》。」卡梅隆還表示,自己是《三體》的讀者。「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三體》在美國銷量突增,一定是我推薦了。」
  • 卡梅隆對談劉慈欣:中國應該拍《三體》,要拍好的話要六部曲
    之前,以編劇兼製片人身份來華宣傳科幻新片《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卡梅隆與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進行了交談。劉慈欣問卡梅隆,「中國上映的兩部高成本的科幻電影,非常成功,這或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良好開端。如果中國科幻小說繼續發展,你想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 文娛觀察 | 中國要拍出一部《猩球崛起3》,得先拍十部《看不見的...
    《猩球崛起 3》符合「重工業電影」的一切標準。電影改編自經典科幻電影《人猿星球》,而且拍到了第三部,是個大 IP;電影裡有眾多的特效和爆炸場面;電影裡還使用了當下最逼真的動作捕捉技術,猩猩眼角抖動都一清二楚。技術是《猩球崛起 3》在中國宣傳的重點。維塔工作室特效總監 Anders Langlands 來到中國給電影站臺,還舉辦大師班,交流《猩球崛起 3》裡的特效技術。
  • 遲來的道歉:自食惡果的郭敬明,「文賊」能拍出什麼好電影
    近日,娛樂圈可謂是風生雲起,臨近新年,各位導演也是按耐不住了,韓延指導的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常遠的喜劇大片《溫暖的抱抱》,邱禮濤的動作大片《拆彈專家2》當然了還有備受爭議的郭敬明指導的古裝玄幻片《晴雅集》而就在前幾天各院線爆料將從1月4日起,也就是今天起將不會在為《晴雅集
  • 當中國拍好科幻電影 世界驚嘆:外國網友花一天畫吳京側顏
    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一部硬科幻電影、一部科幻喜劇片能同期上映,體現了中國電影製作預算正不斷增加,並且有信心駕馭好這種被好萊塢壟斷的電影題材。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一部硬科幻電影、一部科幻喜劇片能同期上映,體現了中國電影製作預算正不斷增加,並且有信心駕馭好這種被好萊塢壟斷的電影題材。「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在海外收穫好評,也期盼更多科幻電影能夠走出國門,讓外國觀眾看到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所講述的科幻故事。」《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表示。
  • 與其罵漫威拍尚氣的爭議,不如談談中國電影如何反攻好萊塢
    某知名電影網站評論區甚至出現了「反漫威聯盟」這樣的ID,在每一條漫威新聞的底下,痛罵漫威拍《尚氣》絕對有辱華的動機。 與其罵漫威拍《尚氣》辱華散發負能量,口袋君真心覺得可以探討一個相當正能量的話題: 中國電影該如何反攻好萊塢? 如果將影視劇作品類比成「文化武器」,那麼工業化大片就是真正的航空母艦。
  • "甘肅白銀連環命案"將拍電影 多少"懸疑"待解?
    之前,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犯罪片導演之一的曹保平在被媒體問到是否對拍攝白銀案有興趣時,他曾表示自己目前並無興趣,「談拍或者不拍都為時過早,沒有太細地研究材料。為什麼拍、怎麼拍,我都沒研究。沒有經過研究就拍,電影肯定就是個垃圾。」
  • 為什麼同樣主打宇宙電影,DC拍不出漫威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
    但是《小丑》並非是大家感覺上的超級英雄電影,那麼大家影響中的超級英雄電影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漫威的一系列宇宙電影,現在DC還拍不出來。為什麼同樣主打宇宙電影,DC拍不出漫威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北京時間2月5日,好萊塢報導者也就討論了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DC還是因為母公司是華納的問題,導致了DC的超級英雄和漫威英雄不一樣。
  • 電影狂人+科學怪咖,能拍出什麼樣的大片?
    Metacritic上,幾乎所有媒體或影評人都對《火球》給出了正面評價。之後赫爾佐格在紀錄片拍攝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火山爆發、巖洞壁畫、燃燒的油田、冰涼的喜馬拉雅山、荒涼的南極雪景都成了他的主題,從影58年裡他拍出
  • 炎炎夏季,陽光強烈,如何拍出好照片?
    一點感悟:選擇對的角度和光線,正午一樣能拍出好作品。但中午又是難得的好光線,在強光下怎麼拍好人像?本文一起來探討。由於光比過大,很難拍出柔和細膩的照片。,拍攝時,如果你善於運用場景,取長補短、合理利用光線,你就能拍出非常有感覺的大片。
  • 好劇邦專訪《大蛇》系列電影導演林珍釗 ——被大蛇拉開序幕的中國...
    總分帳票房很有可能超越第一部,成為2019年票房最高的網絡電影。您是否可以和大家分享下您接觸拍攝《大蛇》的契機和緣由,當時怪獸類型和題材還是一個沒人拍過的新領域,當時是怎麼決定去拍這樣的一部電影。林導:好的,感謝好劇邦,感謝所有觀眾的支持。
  • 你認為什麼電影是中國拍的,但實際上是外國電影?後一個是經典的
    其實說到這件事,有時候我覺得很難過,畢竟小時候看國產電影和外國拍中國影視劇的界限還不太清楚,很多電視劇都是用中國人拍攝的,比如《東遊記》《蓮花童子哪吒》這些小時候經典的兒童電視劇,但是我告訴你,事實上這兩部電影都是新加坡電視劇。
  • 國家電影局主辦第五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杭州舉行:講好中國故事...
    編劇吳楠說,創作中最複雜的階段是導演如何與編劇對劇本的合作,編劇需要有服務意識,編劇和導演像是兩口子過日子;其次對於編劇來說,不是一個劇本就能拍一部好電影,有時項目的選擇比劇本更重要。編劇於勇敢說,對於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如何獲得真實感的問題,我們要做到首先尊重事實,其次遵循類型片的創作方式,並把握好節奏,這樣才能獲得藝術上的真實。此外,各與會嘉賓還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圍繞「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打造電影精品」分享個各自經驗。
  • 「最難拍」的電影,《大白鯊》是在什麼情況下拍出來的
    大家都還記得《大白鯊》這樣的一部非常刺激的電影,小編可以說看的是驚心動魄,但是大家知道《大白鯊》這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拍出來的,小編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史匹柏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曾被問道:你覺得做導演近四十年以來,最難拍的是哪部電影?
  • 拍好《三體》有多難?約等於連拍6,7部《星際穿越》
    電影《三體》目前還是個謎!拍成什麼樣的?什麼時候能上線?會重拍嗎?這些問題都是謎,因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想是因為《三體》太難拍好了,遊族影業之前拍的並不理想,而《流浪地球》的成功,又提高了觀眾對國產科幻的要求。不好拍,觀眾的要求也高,電影公司擔心票房不理想,所以不敢上映,想重新調整影片,給觀眾留下許多謎團。
  • 監製眼中的《中國機長》:這是我從影36年來最難拍的電影
    >這500個日日夜夜裡,一部電影是如何誕生的?今年是這位香港知名監製踏入影視圈的第36 個年頭,作為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培養出的精英電影人,李錦文的產量累計超過半百,參與製作過《功夫》《臥虎藏龍》等等名垂影史的大片。說起《中國機長》,她卻「叫苦不迭」。
  • 手機如何拍出好照片?這些MPC作品背後的創作故事給你啟迪!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MPC作品創作揭秘大課堂,一起學習更多的手機拍攝技巧,用手機拍出更多的好照片!王瀚澤:審美的提升,建議多了解一下美術史和攝影史,看一看前人是如何發展,看待藝術的。除此之外,平時有時間多去閱讀一些畫冊,看一看其他出色的攝影師是如何表現自己的作品,要嘗試去打開自己的思維,不要被一些所謂「好照片」的原則所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