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電影增速放緩的局面,輿論界紛紛質疑,也出現不少不全面、不客觀的言論。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起舉辦「聚焦創作質量,贏得電影未來」系列座談會,對此做出回應。在其中的導演座談會上,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與在京部分導演共聚一堂,圍繞當下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和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國產電影的創作質量等議題各抒己見。
建立健全合理的電影評價體系
有人稱「中國國產電影大蕭條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面對這樣的質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認為,所謂的增速放緩,前提是有「增速」,只是放緩了,我們的電影生產力仍然處在一個高度活躍的狀態。電影產業的高速運行吸引了眾多新興業態、新鮮資本的進駐,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的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其中不乏渾水摸魚的幹擾聲,這種複雜化、多樣化甚至是負面化的輿論評價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並加以引導改善。
「我們的電影評價系統除了票房沒有第二個標準,這其實讓每一個導演都很困惑。」導演寧浩說。
導演陳國星舉了個例子:「比如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有些網絡上的負面評論顯然是在混淆視聽,這種行為使很多觀眾無法篩選出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
對此,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表示,現在網上的電影評論基本都被各個利益群體綁架了。觀眾看到網絡上發表的五花八門的評論,會感到迷茫困惑。電影好不好看,誰的話更可信?為此,需要研究建立一套具有公信力、更科學的評論系統。比如,奧斯卡就致力於通過主流知識分子的輿論來引導大眾的評論和審美,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相對正面的導向。
而對於中國電影如何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評獎制度的問題,導演徐崢說:「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對原有的評獎系統缺少信任感。有的時候,人們甚至不認為得到某個獎項,就真的獲得了行業的尊重和認可。但實際上,一個權威的評價系統對電影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它代表一種主流價值和創作水準的標準,象徵著大家都應當去追求的境界。如果沒有了這種機制,大家就會在商業和藝術的周旋中感到糾結焦慮。」
用創新精神加強文化自信
「今年5月份以來,視頻網站的觀眾人次增量是1000%,而電影行業是20%。這說明電影觀眾有可能正在被新的視頻媒體、新的娛樂方式分流。同時,面對進口影片配額開放、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外國電影進駐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我們有信心打造精品,進行正面的文化較量。像《勇士》《第四道封鎖線》等主流電影作品質量有所提升,《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魚》等『中國式大片』勇於嘗試、敢於探索,《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形態各異的類型影片不斷湧現,說明中國電影文化的多樣性開始形成穩健、固定的發展形態。所以我們要堅持對質量和水平的追求,就必須有開拓創新的勇氣,在創新的基礎上弘揚文化自信。」張宏森說。
導演程耳說,在拍攝《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我們聘用了一位得過四次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剪輯師,但後來還是中方團隊承擔了剪輯工作。我們的剪輯技巧雖然不如他們,但我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和觀眾容易接受的情感表達方式更加了解。因此,我們和美國電影競爭,最該抓住的核心就是本土化,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韓國電影在與好萊塢電影的交鋒過程中,不斷學習、模仿,再結合自己的本土文化、歷史和現實狀況進行整合創新,最後產生一種獨有的創作形態。最近熱議的電影《釜山行》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導演烏爾善說。
寧浩說:「文化創作並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簡單平移,即使是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類型片,到中國也不能直接移植,不加改變。電影創作者應不斷從傳統文化和當下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汲取能量,堅定自己的文化意識。」導演陳力對此也心有戚戚:「中國觀眾都熱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只要講好中國故事,就一定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
人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導演陸川坦言,在《九層妖塔》的後期製作階段,因為預算有限,整部影片的後期特效都由他帶著17位年輕人完成。而就在今年,他在為影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尋找國內特效製作人員時,卻驚訝地發現這17位年輕人一共成立了6家公司,手上均已合約滿滿。「我突然覺得在中國做導演是一件非常孤單的事情」,陸川說。導演路陽也認為,「現在好一點的年輕編劇手中基本都有三四個劇本。項目多、人才少,行業供需出現失衡現象,使很多導演缺乏『安全感』」。
《我們誕生在中國》的拍攝製作,也讓陸川發現,一部1000萬元成本的電影讓擁有眾多奧斯卡獲獎者的創作團隊無數次地修改劇本,重新剪輯,甘願駐紮在中國的深山裡,十幾個月風吹日曬,每天吃泡麵。「由此看出,他們都是在用心做電影。他們對待電影的嚴謹態度和協作精神,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和警醒。」程耳在拍攝《羅曼蒂克消亡史》的過程中也意識到,我們必須要組建一個更具信任感的核心創作團隊,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打造精品。
人才缺乏,尤其是電影後期技術人才的稀缺導致很多電影不得不尋找海外合作團隊。對此,電影導演們紛紛表示,未來發展中,電影人才儲備是關鍵,如何培養自己的創作力量,將決定著電影人能否拍出中國好電影。
(本報記者 李蕾 本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