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蝗蟲聚集在十億強群中—以及如何制止它們

2020-09-03 腳尖追細陽

研究人員開始了解昆蟲肆虐亞洲,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行為。這項工作必須得到進一步的資助和實地測試。


自2019年底以來,沙漠蝗蟲在某些地區一直蜂擁而至。圖片來源:Fredrik Lerneryd / Getty

除了冠狀病毒,許多國家還面臨著第二次危險的瘟疫。自2019年底以來,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的大批種群正在吞噬東非,中東和西南亞的農作物。這是一些地區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高潮與阿拉伯半島異常大雨和熱帶氣旋有關,在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葉門和印度造成了毀滅性的蜂群,還有更多國家受到威脅。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表示,至少有2000萬人有失去其糧食供應和生計的危險。群體通常會容納40億到80億隻蝗蟲,每天可以吃掉至少350萬人的食物。

受影響國家的政府和研究組織正在努力控制昆蟲,主要是通過從飛機上噴灑殺蟲劑。但這似乎是一場失敗的戰鬥。在第11個小時就對這些群進行了處理:只有在被稱為漏鬥的幼蟲聚集起來才能飛行之後,才進行處理。

但是研究人員正在取得進步。他們開始了解昆蟲是如何交流的。有些人使用其他爆發的數據設計工具來預測下一次爆發的時間和地點。他們呼籲提供更多實時數據,以制定農業政策。

所有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工作,但這只是第一步。同樣重要的是需要測試,改進並最終根據這些發現採取行動。結果必須轉化為可用於對抗沙漠蝗蟲的實用方法。

化學吸引力

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是導致蝗蟲在天黑的蜂群中周期性聚集的原因。在本期《自然》中,郭小嬌和她的同事們報告了一個答案:他們發現了由蝗蟲蝗群(Locusta migratoria)產生的一種氣味撲鼻的信息素,蝗蟲也是一種形成蜂群的物種。研究人員,在中國中國科學院和河北大學,分離由該昆蟲發射35種化合物(X.過。等人,Nature 584,584-588; 2020)。他們測試了極少數吸引其他蝗蟲的能力,並發現信息素4-乙烯基茴香醚(4VA)的效果最強。研究人員還發現,當只有四到五個蝗蟲聚集時,它們開始產生4VA,然後吸引其他人來形成一群(請參閱「 New&Views」)。

研究人員鑑定出一個基因Or35,該基因產生一種可檢測信息素的受體。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他們顯示,帶有突變的Or35的蝗蟲無法檢測或響應4VA。

蝗蟲預報

在不同的研究中,上月公布,艾米莉基馬蒂和她的同事們創造(機器學習算法設計來預測沙漠蝗蟲孳生地的第一稿E.基馬蒂等科學眾議員。 10,11937 2020)。肯亞三個機構的團隊與糧農組織合作,將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沙烏地阿拉伯的9000多個蝗蟲記錄與降雨,溫度以及土壤和沙子的水分信息結合在一起。該算法在預測所有三個位置的繁殖地點時表現良好。

所有這些有希望的發現,至少在理論上可以互補地使用。該模型可能指向潛在的繁殖場所,在該場所可能會釋放出人工信息素以吸引蝗蟲,以便可以在大量繁殖之前將其捕獲並銷毀。但是首先,必須在現場明確驗證,擴展和測試發現。機器學習模型需要完善。研究人員必須確定4VA對破壞性沙漠蝗蟲的影響是否與對遷移蝗蟲的影響相同,以及是否還涉及其他信號;在創建人工信息素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研究人員必須研究實際問題,例如如何,在何處以及何時分發陷阱。

蝗蟲大爆發不常發生-上一次事件發生在15年前-因此國家和國際資助者並未將此類研究作為優先事項。這是國家不準備發動襲擊的原因之一:蝗蟲監測,包括國內研究,由於多年的資金不足而被削弱。這不能繼續進行。目前尚不清楚在目前的疫情爆發後種群將以多快的速度返回。但是,各國必須在行動時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蝗蟲群數量可達百千億隻,它們靠什麼聚集和遷徙的?4VA才是關鍵
    蝗蟲是一種小昆蟲,然而它造成的災害卻能與旱災和澇災並稱為三大農業自然災害,這主要是因為單只蝗蟲雖然很小,吃不了多少植物,但是架不住數量多啊,一隻蝗蟲即便一天吃20克食物,一億隻蝗蟲也可以吃掉2000噸,而大的蝗蟲群數量可達成百上千億隻,如今年2月份的時候,東非地區出現一個長60公裡,寬40公裡的巨型蝗蟲群,蝗蟲密集處每平方米就有數百隻
  • 蝗蟲大軍如何形成
    最近東非地區正飽受蝗蟲的折磨,兩個字形容一下就是:毀了。可以說,蝗蟲這哥們確實太猛了,所到之處遮天蔽日、片甲不留,硬是把希望的田野變成人間地獄,不愧為蟲中之皇。不過事實上,當蝗蟲獨自行動的時候,它們的膽子其實非常小,稍有風吹草動,這哥們嗷嗷就跑,那麼當蝗蟲聚集起來之時,為什麼就會表現得如此有組織性和紀律性,而且勢不可擋呢?它們又是怎樣從膽小怕事的小蟲子,變成殺傷力極強的人間惡魔呢?
  • 印度蝗蟲肆虐,小小蝗蟲為何成為人類大敵?
    2020年伊始,在西亞,南亞和東非區域,正在爆發一場規模巨大的蝗災,最開始的時候這波蝗災出現在東非地區,索馬利亞,肯亞等國家,這場蝗災分為許多波,最大的一群蝗蟲數量足足有3000億隻,我們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蝗蟲所到之處可以說是寸草不生,很多人因此沒有了食用的糧食。
  • 蝗災為何會發生?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
  •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集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集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蝗災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生物性的災難,它們跟外來物種入侵泛濫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蝗災的發生對於農業有著破壞性的影響,每次蝗災發生都會引起經損失和可能帶來糧食危機。
  • 蝗災為何會發生?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蝗災。「這些發現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不僅可以被應用到基礎研究中,也非常有希望應用於野外蝗蟲治理。」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它們只不過吃點綠葉子而已,而且看起來沒什麼防禦力,雞、鴨、鳥,都可以吃它們,隨便跑來一個小孩,都能把它們一腳踩死,所以很多人就弄不懂蝗蟲為何會成災?還有一些人會有腦洞大開的想法,他們說蝗蟲來了中國,只怕是不夠中國人吃的,因為中國本就有一道菜,叫「油炸螞蚱」。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蝗災的來源被發現,蝗蟲聚集有原因
    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可見蝗災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有多大,蝗災不僅僅是中國會發生,它也是一種世界性的災難,而且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有發生,就如我們的詩經中也有記載蝗災,中國歷史上蝗災我們國家主要是集中在一些河北河南以及黃土高原。
  • 假面騎士01:「分身騎士踢」有多強?當看清蝗蟲群,千騎淪為弟弟
    金屬原子簇蝗蟲程式升華鑰是哉亞社長利用亞克衛星製造出來的強大「升級鑰匙」,這款鑰匙的驅動是來源於亞克衛星。按照哉亞社長的說法,這才是蝗蟲的本質。我們知道蝗蟲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群體出擊。不過當數量眾多的蝗蟲聚集起來之後,就會變成可怕的「蝗災」。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蝗蟲的知識,以及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到蝗蟲了,難道真的是被吃光的?但大家要注意,「蝗蟲」和「蝗災」(動輒幾百億、幾千億隻)根本就是兩碼事,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為何可怕的蝗災如今很少見。 第1個原因:生態環境的改變
  • 科學家最新揭秘:化學物質吸引蝗蟲「群集」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這項發現提供了幾種誘人的可能性,包括採用基因工程技術使蝗蟲沒有探測聚集信息素的受體,或者把信息素變成武器來吸引和捕捉蝗蟲。
  • 蝗災如何滅?解鈴還須繫鈴人,用氣味誘殺蝗蟲
    圖片來源:Patrick Ngugi / AP / Shutterst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異常多雨的季節往往引起蝗蟲的種群爆炸。蟲群可包含數十億隻昆蟲,覆蓋數百平方公裡,一夜之間,甚至將植被和農作物蠶食殆盡,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龐大的蟲群如何形成?
  • Nature:蝗蟲問題,比你想的更嚴重
    蝗蟲群通常包含40億至80億隻蝗蟲,一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至少350萬人的食量。受影響國家的政府和研究組織正在努力控制這些蝗蟲,採取的手段主要是從飛機上噴灑農藥。但這似乎是一場失敗的戰鬥。蝗蟲群是在關鍵時刻被處理的:只有在稱為跳蟲(hopper)的幼蟲聚集起來飛行之後才會被處理。不過,科學家們正在取得進展。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這項發現提供了幾種誘人的可能性,包括採用基因工程技術使蝗蟲沒有探測聚集信息素的受體,或者把信息素變成武器來吸引和捕捉蝗蟲。  這項研究是在數量創紀錄的蝗蟲在東非吞噬莊稼並威脅巴基斯坦糧食供應之際進行的。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4000億隻蝗蟲在印度被殲滅?恐怕是低估了蝗蟲而高估了「三哥」
    據稱從肆虐東非之後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群,已經達到了恐怖的4000億隻,和中國已經是近在咫尺。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識過蝗災,但是都從網絡上看過。那是真正的「所過之地,寸草不留」。下面的圖片就是蝗災恐怖的照片。嗅覺靈敏的證券分析師們早早從中察覺到了市場機會,各種分析報告連夜做出,對相關概念股票比如農藥類提前布局,就等著爆賺一波了。
  • 蝗蟲集群出動成災,竟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
    蝗災泛濫之所以那麼恐怖,一是因為蝗蟲太能吃,二是它們的數量太龐大。一隻沙漠蝗蟲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的糧食,大約兩克左右。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因為蝗蟲是成群結隊的,數量龐大,一平方公裡的蝗蟲一天大約能吃掉35000人的糧食。因此,了解蝗蟲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群體分崩離析,就變得尤為重要。
  • 螞蚱和蝗蟲是一種昆蟲嗎?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螞蚱和蝗蟲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個詞,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都認為螞蚱就是蝗蟲,蝗蟲也是螞蚱。不過,嚴格意義上說,螞蚱和蝗蟲還是有區別的,因為蝗蟲只能代表一部分螞蚱,簡單的說就是蝗蟲是螞蚱的一類。那麼,蝗蟲和螞蚱是如何區分的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上圖為棉蝗,我們這俗稱「蹬倒山」,你們那叫什麼?
  • 蝗蟲來了
    深入沙漠腹地考察研究的科學家,或許可以為我們解開關於蝗災的謎團——作為在沙漠中生存著的毫不起眼的一員,蝗蟲天性喜愛獨居且遠離同類,好似「社恐」的它們就這樣過著「人畜無害」的平凡生活,即使面對陽光曝曬,也只會散落式地在灌木叢下棲居來躲避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