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86講
今天我們講世界的屬性,世界的屬性就是,我們到底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當中?用佛陀的觀點看來,我們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當中,且是自我虛構起來的世界當中。人的成長過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出生以來一直到孔老夫子說的三十而立,是構建、認同、學習。學習他人生活的世界。所謂的知識就是過去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人在三十而立之前,是學習這個世界的人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是認同大家構建起來的世界。三十而立,所謂的成人就是,你已經知道了,了解了這個世界上的人,或者說你自己應該如何在這個世界生活?你發現這個世界不完美的地方在哪裡,然後你要去完善這個不完美。三十而立,為天下太平有使命,就是講的這個。
但是這個是在三十歲之後、人生觀圓滿之後,盡其一生所要努力地的,所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也就是在你的世界當中,你應該如何活著才有意義?這個問題你們有答案嗎?你們覺得怎麼活著才有意義?如果不知道的話,趕快去找。有的人說,我有,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你有,你知道這個世界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怎麼做?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你應該怎麼做?
利他,眾生不盡,不成佛道,這是地藏菩薩的事業,這也是我們自己應該有的對世界觀的認識。就是當我們過了三十歲,正式成年之後,你要知道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你要追尋這個意義。問題來了,這對於一般的世間人,都是有概念、有能力或者有認知能力的。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死亡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死亡是什麼屬性?死亡是你認為一切有意義的東西,它的存在,在死亡這個節點上,它馬上會變得充滿無意義感。比如說,趙本山說的,人走了,錢還在,房子還在,老婆、孩子還在,車子還在,你的存摺還在。各位回去晚上睡覺之前摸摸你的存摺在不在。那怎麼辦?世間的一切人所解決的問題,只到死臨死之前,對死亡都是逃避的,對死亡之後的事情認為是沒有的,這就是學佛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佛陀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一生從出生開始,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就如蟬繭到了最終需要需要去化蛹的時候,它要作繭自縛,建立起自身的安全堡壘。我們有建立起安全堡壘的能力,但是很多人胎死腹中,不能破繭而出。孔老夫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立自己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謂世界觀是你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人生觀的問題是解決三個問題,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現在應該做什麼?價值觀就是,應該怎麼做,以什麼標準去做?做好的目標是什麼?是這三觀。三觀不明確的人稀裡糊塗過一生。人在三十歲之前,按照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應該三觀成立了。三觀成立之前的那一剎那,你是蟬在作繭,沒有多長時間可以休息,沒有多長時間可以安頓,你需要努力地破繭而出。
雞蛋從外面砸是個壞蛋,從裡面破殼而出,是一個完整的小生命,孵出了小雞。蟬繭也是這樣,沒有能夠化出飛蛾的蟬是斷送了它的生命,它所作的繭束縛了它的成長。我們要用最後那一點力氣,那個吃奶的力氣,要用上以後才能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