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說我們認知的世界都是虛空?師父給你解答佛教眼中的世界

2020-12-04 每日一首佛歌

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86講

今天我們講世界的屬性,世界的屬性就是,我們到底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當中?用佛陀的觀點看來,我們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當中,且是自我虛構起來的世界當中。人的成長過程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出生以來一直到孔老夫子說的三十而立,是構建、認同、學習。學習他人生活的世界。所謂的知識就是過去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人在三十而立之前,是學習這個世界的人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是認同大家構建起來的世界。三十而立,所謂的成人就是,你已經知道了,了解了這個世界上的人,或者說你自己應該如何在這個世界生活?你發現這個世界不完美的地方在哪裡,然後你要去完善這個不完美。三十而立,為天下太平有使命,就是講的這個。

但是這個是在三十歲之後、人生觀圓滿之後,盡其一生所要努力地的,所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也就是在你的世界當中,你應該如何活著才有意義?這個問題你們有答案嗎?你們覺得怎麼活著才有意義?如果不知道的話,趕快去找。有的人說,我有,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你有,你知道這個世界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怎麼做?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你應該怎麼做?

利他,眾生不盡,不成佛道,這是地藏菩薩的事業,這也是我們自己應該有的對世界觀的認識。就是當我們過了三十歲,正式成年之後,你要知道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你要追尋這個意義。問題來了,這對於一般的世間人,都是有概念、有能力或者有認知能力的。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死亡是我們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死亡是什麼屬性?死亡是你認為一切有意義的東西,它的存在,在死亡這個節點上,它馬上會變得充滿無意義感。比如說,趙本山說的,人走了,錢還在,房子還在,老婆、孩子還在,車子還在,你的存摺還在。各位回去晚上睡覺之前摸摸你的存摺在不在。那怎麼辦?世間的一切人所解決的問題,只到死臨死之前,對死亡都是逃避的,對死亡之後的事情認為是沒有的,這就是學佛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佛陀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一生從出生開始,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就如蟬繭到了最終需要需要去化蛹的時候,它要作繭自縛,建立起自身的安全堡壘。我們有建立起安全堡壘的能力,但是很多人胎死腹中,不能破繭而出。孔老夫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立自己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謂世界觀是你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人生觀的問題是解決三個問題,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現在應該做什麼?價值觀就是,應該怎麼做,以什麼標準去做?做好的目標是什麼?是這三觀。三觀不明確的人稀裡糊塗過一生。人在三十歲之前,按照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應該三觀成立了。三觀成立之前的那一剎那,你是蟬在作繭,沒有多長時間可以休息,沒有多長時間可以安頓,你需要努力地破繭而出。

雞蛋從外面砸是個壞蛋,從裡面破殼而出,是一個完整的小生命,孵出了小雞。蟬繭也是這樣,沒有能夠化出飛蛾的蟬是斷送了它的生命,它所作的繭束縛了它的成長。我們要用最後那一點力氣,那個吃奶的力氣,要用上以後才能破繭而出。

相關焦點

  • 師父說 | 意識決定客觀世界走向
    就是你有心動的感覺,就我說的話你千萬不要——啊師父我理解了,你理解了有個屁用,我不講你也理解,其實我不講你們也理解,腦袋上都理解。而所有的一切,一個人要想最後的,能夠感受到是到了感性的存在層面,感受到你們的心動的時候,你們算真正聽懂了。如果你們沒有感受到你們的心動,只是腦袋告訴你們聽懂了,是沒有用的。
  • 智慧法語:佛說你看到的一切都如同虛空中的花
    佛說你看到的一切都如同虛空中的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經典原文】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同樣佛教也會有鬼神之說,這些鬼神無非是他們業力的一種表象,即心經中所提到的「色」,是不會被我們的「受想行識」所感知的,所以「色即是空」。但是很多人因為在生活中遇到了障礙,便想到佛陀;因為生活不順,學佛,虔誠的為佛菩薩上柱香,以求生活順遂;很多人因為事業發展遭遇瓶頸,便想到了三寶,拜佛求法,為自己改變!
  • 南懷瑾老師:佛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候,有人報告了太子,太子問他為什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為「祗樹給孤獨園」。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我們都要經歷,誰都逃不過。「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這一生沒有誰一生順遂如意,無常苦難坎坷是常事,佛門裡常說「法無定法,人生無常」。
  •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 微塵容虛空)
    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 佛教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
    一、佛教時間觀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時間具有一個維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然而,我們思考一下當下,沒有一分一秒稱為現在,那哪裡來的過去和未來呢?針對上面這個問題,佛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世界是由成(形成)、住(維持)、壞(敗壞)、空(虛空)四種狀態的無窮循環而成的。宏觀世界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根本追溯不到一個根本源頭,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這個世界誕生,另一個世界可能在住劫,而有的世界已經壞掉再成為了虛空。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9 為什麼佛教說中心是須彌山呢?
    在上方世界諸佛讚嘆中,第十尊代表佛也是上方世界最後一尊代表佛,《彌陀經》六方諸佛中的最後一尊佛,就是如須彌山佛。須彌在本經中出現過多次,以須彌為號的佛陀也非常多,為什麼佛陀比較偏愛須彌呢?一個世界的中心就是須彌山,日月和眾星都圍繞須彌山,四大部洲圍繞須彌山分布,天道因須彌山而有,六道因須彌山而得成,可以說一個世界若沒有須彌山這個絕對中心是不堪成立的。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潘宗光與佛教的緣分當科學家遇見佛教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童年的時候,我經常見到長輩們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焚香供佛,以為這就是佛教。那時對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沒時間去了解和接近它。讀書時,我上的是教會學堂。常常有牧師來講課,但是聽不進去,心裡沒有感應。後來我去英國讀書拿博士學位,到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及後回香港大學任教,依然沒有機緣接觸佛教。」
  • 佛是實語者,為何佛說宇宙世界與科學探索的不一樣?
    佛是實語者,非妄語者。佛弟子都深信:佛之所說,必是或必將成為現實。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佛教的世界觀遭到了嚴峻的挑戰與質疑。比如佛說宇宙世界的生成、發展與毀滅與科學探知的宇宙世界有很大出入。佛不妄語,那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其他都是假象,別太糾結。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生活之路不會那麼十全十美。學會面對,當我們真正地面對了苦和樂,得與失,成與敗之後,要選擇堅強;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所有的糾結與不愉快,要選擇努力。一個懂得堅持並努力的人,當因緣具足時,你心中所有的善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得以實現。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萬法唯心造,輪迴生死是由心所造業,那麼將來解脫涅槃成佛也由心所證得,所以讓我們明白:一切都是由心識的變化——心的變化,所以要讓我們明心見性,要了解心的作用,從心地當中下手用功夫。為什麼?心是萬法的種子,一切法皆從心而生起。
  • 【如是覺】宇宙浩瀚無垠,科學家至今無法說出宇宙的全貌,但佛教卻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獨特的宇宙觀?
    這個問題有不少人都問過,有人曾以海灘為例說明,假設海灘上的每一粒沙子就好比是一顆星球,我們大大的捧起一把沙子,這把沙子約有800到1000萬顆,而根據美國一個小眾科學論壇的數據顯示地球上的沙子約有兩千兆之多,但是它們的數量依然不及宇宙中的星球多。以目前的科學判斷宇宙大約有2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大約有近2千億顆恆星,其中所包含的恆星數目比全地球各海灘的沙粒總和數目還要多。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偈:「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說的不正是這個意思嗎?黃山谷聞香悟道的公案同樣證明了這一點。「桂花香」寫出來是文字,說出來是音聲,兩者不能放香給你聞到。所以,不親自聞過桂花香,師父怎樣形容都不會使弟子有銘心刻骨、身臨其境的感受。那就只能是:師說桂花香,即非桂花香,是名桂花香了。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佛說,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道理。這也是佛法中認為,亙古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學佛之人、信佛之人,心中始終敬畏並奉行的真理。當然,有人信,但也有人不信,或者是半信半疑。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我人都已經死了,還能有什麼未來呢?有這種觀念的人,往往目光短淺,心量狹小,看不到長遠。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緣或者是事業上無法擴大的原因。
  • 佛教: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是什麼樣子?與西方極樂世界相似
    稱頌藥師佛,消災延壽,功德無量,往生淨琉璃。在佛教的神話中,共有橫豎三世佛,統領著不同空間、時間的萬佛及菩薩,在佛教信徒中的奉祀極為盛行。在成佛後,由於之前還是居士的時候,以醫術著稱,所以在後世中,信徒們稱其為消災延壽佛。誠然,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究竟在藥師佛的領導下,那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述,東方琉璃光世界離婆娑世界有十億恆河沙數那麼遠,在那裡的地面皆是由琉璃所鋪陳,就連佛身都如同琉璃般透徹。
  • 黑洞的秘密|佛教早已看穿《佛說大千世界變相圖》揭秘整個宇宙……
    當你沒有悟的時候,會拿書本上的理論去解釋世界;當你悟了以後,世界隨時都會告訴你它是什麼。首張黑洞照片揭曉,人類第一次看到黑洞的視界面!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科學與佛教佛教對小世界的認識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系有所不同,通常我們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太陽是太陽系的絕對中心。
  • 佛教: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原因?
    在佛教之中「念佛」,可以說是最普遍的一件事,不管是修禪宗,還是密宗或別的宗派,皆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就有師兄問了,為什麼每次看佛教類型的視頻、文章裡面評論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想要見性成佛、想要離苦得樂。
  • 佛教小故事:丹霞燒木佛
    禪師就叫人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一看,嚇得大叫說:「燒了佛,這個罪過有多大!要有因果的啊!」可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不久掉下來,還脫了一層皮。佛像是丹霞禪師叫人燒的,可因果反而到了當家師的身上去。這就是禪宗裡面一個著名的奇怪公案,即「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的公案。
  • 愛因斯坦說「宇宙有界但無邊」,釋迦佛說……
    所以啊,我們的生命時光短暫,活在當下。應把時光放在對自己有幫助的地方。佛陀所講的法門都是幫助所有眾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