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20晚期肺癌重點研究匯總——EGFR突變肺癌的靶向治療

2020-11-30 騰訊網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前言:2020年ASCO年會已經落下帷幕,今年ASCO年會,眾多重磅研究揭曉結果,並可能進一步改變臨床實踐。《腫瘤瞭望》推出post-ASCO—Lung Cancer欄目,對今年肺癌領域的亮點研究進行總結,與讀者共同回顧和學習。第二期微信聚焦於EGFR突變的肺癌靶向治療。

NEJ-026研究的最終OS分析結果(摘要號:9506)

NEJ-026研究比較了對於攜帶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在標準厄洛替尼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貝伐珠單抗能否給患者帶來進一步獲益,前期公布的PFS數據展示了良好的結果,本屆ASCO年會,摘要號為9506的研究公布了最終的OS結果,但仍然重複了II期JO25567研究的陰性結果。

這項研究中,共計226例患者接受隨機化,聯合治療組和單藥治療組分別入組112例和114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39.2個月。後續分別有25.9%和23.2%的患者接受了奧希替尼治療,聯合治療組和單藥治療組的OS分別為50.7個月和46.2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R=1.0, 95% CI: 0.68-1.49),兩組的PFS2分別為28.6個月和24.3個月,差異同樣無統計學意義(HR=0.80; 95% CI: 0.59-1.10)。

兩組最終的OS比較

研究結論:作者認為,靶向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未能給患者帶來OS獲益。

吉非替尼聯合奧希替尼能否給患者帶來進一步獲益?(摘要號:9507)

奧希替尼對吉非替尼耐藥機制中的T790M突變有效,而吉非替尼對奧希替尼耐藥中的C797S突變有效,臨床前研究顯示,兩者聯合可能會克服耐藥。摘要號為9507的這項研究探索了一代吉非替尼聯合三代奧希替尼的療效及安全性。

這項I/II期臨床研究包括劑量爬坡和隊列擴展兩部分,納入攜帶19del或21L858R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基於I期劑量爬坡推薦的吉非替尼和奧希替尼的治療劑量均為兩款藥物的全劑量。81.5%的患者完成了超過6周期的治療,ORR為88.9%,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任何級別/≥3度)分別為皮疹(96.3%/3.7%),腹瀉(85.2%/11.1%)及皮膚乾燥(70.4%/0%)。68%的患者基於ddPCR技術可以檢測到外周血中的EGFR基因突變,82.4%的患者治療2周後突變被清除。

患者治療後的瀑布圖

研究結論:吉非替尼與奧希替尼一線聯合治療攜帶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可耐受並可以導致外周血EGFR被迅速清除。

EGFR-TKI聯合局部治療寡轉移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一項隨機、III期、開放標籤的臨床研究(摘要號:9508)

局部治療是寡轉移患者綜合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今年ASCO,來自我國學者通過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為寡轉移患者接受局部治療再添新證據。

這項研究在中國的5家醫療中心進行。納入病理確診的初治IV期肺腺癌患者,患者均攜帶19del或21L858R突變,轉移灶個數需≤5個且無腦轉移,PS評分0-2分。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單藥EGFR-TKI治療或聯合局部治療。所有寡轉移病灶均需要接受放療。主要研究終點為PFS,次要研究終點為OS。

研究共納入133例患者,單藥組和聯合組分別有65例和68例患者,中位19.6個月隨訪後,單藥治療組和聯合治療組的PFS分別為12.5個月和20.2個月,OS分別為17.4個月和25.5個月,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之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似。

兩組的PFS及OS

研究結論:在標準EGFR-TKI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前線放療,可以給患者帶來PFS和OS的雙重獲益。

血管靶向治療與一代EGFR-TKI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一項Meta分析(摘要號:9569)

與血管靶向藥物聯合是一代EGFR-TKI常見的聯合治療策略,但JO25567研究及NEJ026研究均發現,聯合治療帶來的PFS獲益並未轉化為OS的獲益。今年ASCO年會,摘要號為9569的研究通過一項Meta分析,基於更大的樣本含量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這項Meta分析共納入5項前瞻性研究共計1230例患者,其中19del和21L858R突變分別有654例和568例患者,63%為女性,85%為亞洲患者,60%為不吸菸者,中位年齡為64歲。結果顯示,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PFS (HR=0.59, 95%CI: 0.51-0.69,P=0.00001),且關鍵亞組均觀察到PFS獲益,但PFS的獲益並未轉化為OS的獲益 (HR=0.90, 95% CI: 0.68-1.19,P=0.45),同時兩種治療策略的ORR無差異。

研究結論:EGFR-TKI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可以改善患者PFS,但不能改善患者OS。

Nazartinib(EGF816)一線治療EGFR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摘要號:9574)

Nazartinib(EGF816)是一款新型的三代EGFR-TKI類藥物,I/II期臨床研究顯示了較好的療效。今年ASCO年會,摘要號為9574的研究則進一步更新了該藥的II期臨床研究數據。

這項小樣本研究共納入45例初治且攜帶19del或21L858R突變的患者,研究允許穩定的腦轉移患者入組,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接受150 mg,每日一次的藥物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獨立評審委員會評估的ORR,次要研究終點為DCR、PFS、OS及安全性。

結果顯示,所有入組的患者中,40%基線攜帶腦轉移,56%攜帶19del突變,中位年齡為64歲。研究顯示,患者總體的ORR為69%,PFS為18.0個月,OS尚未達到,33個月的OS率為56%。最常見3度及以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斑丘狀皮疹(11%)及脂肪酶增加(11%)。

研究結論:對於攜帶EGFR19del或21L858R突變的患者,Nazartinib(EGF816)是一款有前景的藥物,即使患者攜帶腦轉移同樣如此。

19del的不同位點影響TKI類藥物的療效嗎(摘要號:9591)

既往該研究發現,19del的患者接受TKI類藥物較21L858R突變的患者更好。而19del的患者根據其缺失位點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多個亞型。不同亞型接受TKI治療效果是否有差異呢?摘要號為9591的研究探索了這一問題。

這項研究共篩查6577例患者並有336例患者入組,64%的患者缺失類型為E746_A750del,即缺失5個胺基酸,其他組包括缺失6個、3個、4個和8個胺基酸的比例分別為18%、6%、3%和1%。缺失5個胺基酸組女性患者比列更多,但兩組在合併突變,尤其是影響TKI療效的共突變,如CTNNB1 (14% vs. 19%)和PIK3CA (10% vs.15%)等方面無差異,結果發現,兩組的PFS均為10.6個月,OS分別為29.2個月和24.9個月,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論:這項研究提示,19del的片段長短並不會顯著影響一線EGFR-TKI治療的效果。

1

end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非小細胞肺癌,MET陽性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
    2020ASCO系列小細胞肺癌,免疫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MET陽性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匯總全文概要1.
  • 關小倩: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核心提示:肺癌可以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兩種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的85%。僅有一小部分的NSCLC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得以治癒。約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如果不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只有4~5個月,1年生存率不到10%。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關小倩表示,如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處在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 EGFR突變肺癌治療,即將迎來雙抗靶向藥,臨床受益率達72%
    ▌外顯子20插入突變:靶向治療「盲區」肺癌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常見的癌症,而NSCLC約佔所有肺癌的85%。該項申請是基於1期CHRYSALIS試驗(NCT02609776)的單藥研究結果。該研究評估了Amivantamab作為單藥療法聯用治療晚期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該試驗的兩個部分中,總共有50名患者接受了推薦的II期劑量 Amivantamab治療。這些患者中有39例可評估療效,並鑑定出13個不同的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引子:肺癌診療發展迅速,靶向免疫如何選擇?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於肺癌患者眾多,疾病負擔巨大,針對肺癌的新藥研發也始終是國內外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最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水平不斷提升,治療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 盤點2020 上半年肺癌靶向藥,這些罕見突變也有新藥了!
    2020 年 5 月,FDA 批准口服 RET 抑制劑 Selpercatinib(LOXO-292,商品名:Retevmo)上市,用於治療 RET 融合陽性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年患者,同時還獲批治療 RET 突變的晚期或轉移性甲狀腺髓樣癌(MTC),以及 RET 融合陽性的晚期或轉移性甲狀腺癌。長期以來,市面上都缺乏特異性的 RET 靶向藥。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原創:菜菜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症,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麼,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症"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呢?今天,筆者來全面解析一下。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2020年9月14日,上海)在2020年CSCO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血管靶向治療專家委員會及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主導撰寫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以下簡稱《共識》)在上海正式發布。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肺癌的種類極其複雜、種類繁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肺癌患者的85%。眾多的患者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對於肺癌的研究與藥物開發也一直是國內外在腫瘤領域的關注重點。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以下3個來自真實世界的研究表明,的確有一群長期生存的晚期肺癌患者,實現了像慢性病一樣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以下3個來自真實世界的研究表明,的確有一群長期生存的晚期肺癌患者,實現了像慢性病一樣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 ALK抑制劑一代序貫二代,中位總生存期超過7年!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突變是大家熟知的「鑽石突變」,ALK基因融合突變在肺癌中發生率較低,僅為3%~5%,雖然佔比不大,但針對ALK突變的研究進展很快,靶向藥物層出不窮。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術治療,但多數NSCLC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SCLC主要依靠聯合化療或者結合放療。針對肺癌的治療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小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的肺癌治療模式也越來越普遍。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肺癌不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居首位,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因肺癌死亡人數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 靶向治療等新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 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肺癌精準治療時代-靶向藥悉數登場靶向治療使驅動基因型肺癌逐漸成為臨床可控的疾病,相比化療時代,提升了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使晚期轉移性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升至23〜27個月,5年生存率可達14.6%。
  • 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回顧近十年肺癌靶向治療歷程,包括IPASS、OPTIMAL、NEJ002等在內的多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可以從EGFR-TKI中明顯獲益, PFS從標準的含鉑雙藥化療的 4~6 個月延長至 9~13 個月,ORR從50%提高到80%[1-2],充分奠定了EGFR-TKI在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地位。
  • 得益於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晚期肺癌5年生存期不再奢談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肺鱗癌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比例呈下降趨勢但仍然佔非小細胞肺癌的25%-30%,每年新發晚期肺鱗癌仍然高達20餘萬人,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由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領銜、圍繞晚期肺鱗癌開展的ORIENT-12研究,在剛剛落幕的2020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線上年會進行了口頭報導,公布了信迪利單抗聯合化療對比安慰劑聯合化療組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
  • 肺癌靶向治療前瞻
    突變型EGFR最常見於腺癌,大約佔肺癌的40%,在不吸菸人群中最為常見。對於特異性遺傳變異的理解有助於研發出新一代個體化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可延長某些亞組患者的生命。但也有許多患者無法從後基因組研究時代的成果中獲益,許多醫生和臨床研究者憂慮易轉化為臨床應用的肺癌遺傳靶點已所剩不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一種重要的肺癌基因。
  • 在研靶向療法治療基因突變肺癌,疾病控制率91%
    近日,美國FDA宣布授予KRAS G12C抑制劑Sotorasib(曾用名:AMG 510)「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KRAS G12C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這些患者之前至少接受過一次全身治療。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肺癌患者必讀:2020年上市的七大肺癌靶向和免疫新藥
    2003年,肺癌的第一代EGFR靶向治療藥物悉數亮相,首個用於治療晚期NSCLC的靶向治療藥物吉非替尼在美國上市,肺癌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時代全面開啟。隨著醫學的發展,除了EGFR,非小細胞肺癌在分子水平包括 ALK,BRAF,HER2,KRAS,MEK1,MET,NRAS,PIK3CA,RET和ROS1等突變逐漸取得了更大突破,相比化療時代,靶向和免疫治療顯著提升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使晚期轉移性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升至23〜27個月,5年生存率可達14.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