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植物共有23000餘種,而淡水藻類在自然界分布很廣,江河、湖泊、水庫、小溪、池塘、積水坑、沼澤、冰雪、溫泉、土壤、巖石、樹皮、牆壁乃至花盆外壁上,都有它們的蹤跡。有時候在江、湖泊或者池塘上會看到水體呈現藍色、綠色的現象,被稱為「水華」。這是藻類在受到有機汙染時大量爆發造成的,2008年的太湖藍藻水華事件,使許多地下水受到威脅,太湖附近的人們對水產生了恐懼,給他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災害與損失。
對浮遊藻類、附生藻類及氣生、亞氣生藻類的採集方法有所不同,利用浮遊網對浮遊藻類進行採集,或者用標本瓶灌入;附生藻類多用鑷子直接撈取;可用小鏟或採集刀刮取氣生藻類,並放入標本袋中。測定海拔、水溫、pH等,為此在採集過程中制定了採集記錄卡,在採集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的氣候、風向、位置等地理方面的因素,這樣既有利於採集方法的選擇使用,也對地理一些知識進行實踐性利用。
藻類植物採集時,選取採樣點很重要。第一,要確定其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所處的方位。可以藉助GPS進行定位,很簡單的讀取數據。但是,也可以利用物體的影子和正午太陽高度來確定採樣點的地理位置,用竹竿影子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北京時間等來確定其經緯度,例如:採集時若正好是6月22日,北京時間1點整,在採樣點立一豎直的竹竿,觀測到影子的長度最短,並利用量角器測出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為73.5°。
分析:影子最短即當地正午地方時12時整,而北京時間為13時,由此推斷採樣點的經度為105°E,根據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推斷出其緯度為39°56′N。第二,觀察附近的地形地貌及植物的生長狀況,其海拔走勢如何,觀察植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生長是否一樣,海拔越高越會呈現出高緯度的植物類型,從而可以加深理解植物生長與緯度、光照的關係等課堂理論知識,利用以上方法既可以解決在沒有GPS定位儀的情況下準確判斷採樣點的地理位置,也可以初步判斷採樣點選擇是否合適。
在採樣設置好以後,還可以觀察當地的人們生產生活狀況。採樣點若是河流,需要了解一下當地工業布局是否合理,是處於採樣點的上遊還是下遊方向,工業廢水、生活用水排入河流進行汙染後則可以改變藻類的生活環境。這樣就可以通過水體的顏色,初步判斷藻類類群組成。例如水色很綠,可能浮遊綠藻很多;如水色為茶褐色,可能含有很多硅藻、隱藻或甲藻;如果水面有一層薄的綠膜,可能是裸藻形成的「水華」;水面如果漂浮著藍綠色團塊,可能是藍藻;淺水溝渠或水溝底泥表面,如有一層醬油褐色,則多為硅藻等等。
在某一個地點進行藻類採集時,還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大環境。由於每個季節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以及海陸熱力差異所造成盛行的風向不同,浮遊藻類的生長地點則也隨著風向的改變而有一定的變化。每個季節對同一水域內的藻類進行採集的時候,需對這一時間段內的風向進行觀察,以我國為例,在夏季的時候,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北半球被低壓控制,多盛行東亞季風的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高溫潮溼;
冬季,為極地大陸氣團或變性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東北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寒冷乾燥。那麼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在不同季節採集時,一般則是在主導風向的下行風方向進行採集,許多藻類隨著水的流動進行聚集,這樣就可以獲取藻類的種類多樣化,生物的含量相應也愈多。夏季採集時,可以在採樣點的西南、東南及南風的下行風處進行採集;冬季,若不結冰的時候,在採樣點西北、東北和北風等主導風向的下行風向處進行採集。
由於我國地處北半球,季風氣候顯著,夏季的主要天氣特徵是高溫多雨,降水較多,使許多大江、大河水位上漲,不斷的衝刷岸邊,含沙量增加,水體變的渾濁,採樣點所處的水域亦會出現相同的現象,可以初步判斷藻類的數量則有可能減少,採集時就需要增加浮遊網撈取次數,以獲取藻類最大量。冬季的時候,降水較少,在北方許多大江、大河都結冰封凍,喜歡冷水環境的藻類就會大量繁殖。
若是選在河流中進行藻類植物採集時,觀察河流的岸堤衝刷情況:若是一條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採集時就應該在靠近南岸附近進行採集,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原因,許多藻類隨之沉積在南岸;河流流向若是南北方向的,泥沙帶著藻類則多在西岸沉積。了解了這一點,採集時就可以在藻類有可能沉積的地點進行採集,有時也可以不借用採集網等其他工具,省時省力。
通過以上的介紹,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採集藻類植物的實踐活動中,也對藻類採集有一定的針對性。了解到藻類在自然界的分布、生長情況,認識到「水華」爆發時水體環境的狀況,並且在野外實踐中觀察各種地理現象,可以搜集和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將其與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認識到地理科學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對增加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以及對擴大我們的地理知識領域、鍛鍊學生的意志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