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關「郵」的歷史極其漫長,故事很多。號稱「中華第一郵」的大龍郵票誕生於1878年,是由清政府發行的第一套郵票。
早在西周時期,就通過烽火來實現信號聯絡。給後世留下來的「烽火戲諸侯」,無疑是升級版的「狼來了」,拿國家信用開玩笑,到最後死無葬身之地。江蘇省有一個市就叫高郵。秦始皇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臺、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是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古代最早的郵遞員叫驛使,負責傳遞公文、書信。李自成原是一名驛卒,因為裁減人員,失業後,變成了起義軍領袖。古人設立驛站作為中轉站,用來接待來往的官員。一方的官員要向朝廷匯報工作,必須一級一級地向各地驛站傳送信息。一般每20裡就有一個驛站,官員的信件沒有什麼大事就用平常的馬,有要緊的事就必須用好馬,像800裡加急這種信件必須要用最好的馬。過去的郵路不暢,所以才有「家書抵萬金」的感嘆。
讀到「一騎紅塵妃子笑」,明白了只有皇家才有能力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三國演義》當中,有姓無名喬國老,有名無姓貂蟬,其中另有無名無姓者,即督郵,漢時位輕權重,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
現代人已經不習慣寫信,過年過節的寫幾個字的賀卡也省略了,只有微信等電子問候。即使郵寄材料,為了追求速度,也只會用快遞,不習慣慢速,也用不上郵票。於是,郵票也漸漸消失在各種的視野當中。
儘管如此,郵票並沒有完全消失。郵票雖然「實用性」範圍不斷縮小,但是「藝術性」仍然保存,郵票依然得到不計其數的收藏者的青睞,品種、花色和樣式爭奇鬥豔,應有盡有。從這種「二重性」來看,和書法是多麼相似!書法同樣兼有實用性和藝術性。郵票之所以被稱為「方寸之間有大千世界」,也在於其藝術性,是一種重要載體,世界萬物可以濃縮於此,盡情展現。以書法為主題的「書法郵票」,就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獨一無二,真草篆隸行五體皆有,歷代名家皆位列其中,各類經典之作比比皆是,蔚然大觀。
不禁想到余光中先生《鄉愁》中的名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書法郵票承載的是文化記憶,是文化鄉愁,是中國文化精神家園的濃縮。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