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筆記|沙朗斯基:把世界理解為有機體,生死攸關

2021-01-09 澎湃新聞
疫期筆記|沙朗斯基:把世界理解為有機體,生死攸關

(德國)沙朗斯基 文 陳早 譯

2020-05-04 13:11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疫情還在世界蔓延。數億人隔離在家,儘管在狹小的空間裡每日焦慮,但都期待著明天會好起來。在這些人中,作家可能天然適應這幾十天甚至數月的禁足生活,他們的日常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寫作。在隔離時期,他們也在記錄著這段歷史,這段人類日常生活的例外日子。從世界閱讀日這一天起,澎湃新聞與中信出版·大方合作,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刊發他們的「疫期筆記」,一段來自「隔離時期的作家問候」。

穿山甲 Alex Strachan 圖

四周前,我在阿姆斯特丹新史皮格街的一個櫥窗前站了很久。那是家專做珍玩買賣的古董屋,稀貨來自世界各地,從遠東到美國,特別是動物標本。能看到慘白如骨的石珊瑚,讓我想起柏林同志區情趣店展品的金紫頂的鷹,頭上豎著典型的憤怒白髮、背著小嬰兒的母棉頂狨,還有一個裝了100隻蜂鳥標本的維多利亞玻璃盒,蜂鳥像蝴蝶那麼小,閃爍著所有可想像的顏色,齊聚在樹枝上,靜聽無聲的春季音樂會。這種景象難以忍受,因為在滿足眼福的欲望裡混合著絕望感:為保存美,人竟不惜以死亡為代價。

正要轉身離開時,我在稍遠處的半明半暗中發現了一隻穿山甲,它臘腸犬般大小,正在一棵扭結似的的樹幹上爬高。它的角質鱗片泛起微光,仿佛雲杉的松塔,有那種古家具的黯沉色澤,它的腳抓進木頭,長鼻狀的嘴巴驚愕地張開,紐扣似的小眼睛盯著某個遙遠的、不確定的點。

上午,我為我的新書《逝物錄》做了幾場採訪,它們全都發展成關於死亡、物種滅絕和生命意義的談話。

一位女記者問我,是否相信人有能力學習,在歌德學院裱著布面壁紙的運河廳裡,我透過落地窗望向水面,一隻大賊鷗正在那反反覆覆地啄著一塊塑料泡沫。

人有能力學習嗎?現在,當我瞥見那隻穿山甲身下的牌子,我問起了自己。上面寫著,這隻動物來自非洲雨林,在它慘死並經精心處理後,成了比利時的私人藏品。

我想到我的閱讀之旅,春天,我本該第一次去都靈、博洛尼亞和東京。幾天前,北京和上海之行取消了。主辦者寫信說:「留在家裡更安全。」四個星期後,這個建議對整個西方世界生效。

「一袋米在中國被撞倒」,這是德語中表達雞皮蒜毛的常用說法。可它不再適用於短路的世界。英國牛棚裡引發狂牛症的肉粉被餵了牛,或遠東市場上一條眼鏡蛇、一隻菊頭蝠被殺,竟或事關全人類。這兩種動物曾被認為是動物源病毒起源的首批嫌犯,尤其是,蝙蝠窩藏了一系列冠狀病毒,自己卻毫髮無傷。現在人們推測,中間宿主是一種馬來西亞穿山甲,就是它,把變異為SARS-CoV-2的冠狀病毒傳給了人。和我在櫥窗裡看到的那隻不一樣,它不來自中非,而是東南亞雨林,它本不該被捕,也不該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上被兜售,因為全球都禁止買賣這些動物或它們身體的某個部分。這些獨來獨往的夜行食蟲獸,因為人類大肆捕殺,已有許多種群崩潰,無人知曉,瀕臨滅絕的八個亞種到底還有多少個體存活。穿山甲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非法交易的哺乳動物。僅2018年就緝獲了62噸走私鱗片。與此相應的是黑市的高價,因為它們的肉是珍饈,它們的鱗片是傳統中醫的妙藥。它在提醒,我們也很脆弱,對病毒而言,我們這種有80億樣本的哺乳動物,無非是另一個理想宿主。

禍迫眉睫時,穿山甲會蜷成一團。我們也不過如此。這幾周,顯而易見,生活更大的挑戰不是徵服世界,而是該死地守著家,當然,前提是,人只有一條命。

也許是因為我生於民主德國,我見慣了空蕩蕩的超市貨架、定量配給的食品、排長隊和戒嚴的邊境,也同樣熟悉眼下的境遇,幾乎一夜間,全都變了,商店、學校和動物園會關閉,不論奧運會,還是我母親每周的陶藝課,都被推入模糊的未來,報紙標題一下子變成:「非洲對歐洲封鎖。」

小時候,我總是夢想,會在外公家被雪困住、與世隔絕,那樣就終於能吃光他們儲備的食物了。戰爭經歷讓他們總是有備無患,只要能買,就儘量囤貨,塞滿冰箱、地下室、陰涼露臺的空座位。桃罐頭和杏罐頭四處堆滿,卻只在節日才會被打開。可惜,我們從未被雪困住,存貨也因此安然無恙。這個冬天,柏林根本沒下雪。冬天,似乎只在山裡、童書裡、荷蘭畫裡。也許它會回來——如果這段危機期不只被我們經歷為放棄和損失。武漢乾淨的空氣和威尼斯清澈的水,這濃烈的畫面,覆蓋著啄泡沫的海鷗。人有能力學習嗎?

一種能侵襲所有人的病毒,又一次教訓我們,把世界理解為有機體,是多麼必要,甚至,生死攸關。

尤迪特·沙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

,德國作家、藝術家。作品包括《島嶼書》《長頸鹿的脖子》《逝物錄》。其中《島嶼書》憑其出色的文字和設計,於2010年德國萊比錫書展獲得「世界最美圖書獎」金獎。2020年3月,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了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逝物錄》,該書記錄了12件已在地球上永遠消逝的事物:圖阿納基、裏海虎、薩切蒂別墅、薩福的愛之詩、摩尼七經、基瑙的月面學……這些逝物橫跨藝術、動物、建築、宗教 、文學,電影,貫穿古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疫期筆記|沙朗斯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
    編者按:疫情還在世界蔓延。數億人隔離在家,儘管在狹小的空間裡每日焦慮,但都期待著明天會好起來。在這些人中,作家可能天然適應這幾十天甚至數月的禁足生活,他們的日常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寫作。在隔離時期,他們也在記錄著這段歷史,這段人類日常生活的例外日子。
  • 黃金城|藝術作品之為有機體:一個德國思想史視角
    同時,這種理解進路剝離了有機體概念的語境關聯,使之局限於作品範疇。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有機形式首先是由德國浪漫派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批評模式的,而德國浪漫派恰恰立足於自覺的理論追求,把有機體這個生物學概念「轉譯」到文學藝術乃至社會政治領域,使之成為文化政治話語的基本概念。
  • 天大心理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工作邁上新臺階
    本站訊(通訊員 侯祥慶 安莉)從2020年1月30日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督導項目天津督導點開通針對校內師生和校外民眾及醫護人員的疫期心理服務平臺以來,截至2020年3月15日24時,總預約數達540人次,為求助者進行網絡心理輔導總計327人,包括263人次天津大學校內學生和64名校外民眾,回覆郵件諮詢20人;2020年2月18日增開心理援助熱線服務後
  • 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而不是增長機器
    李文釗:「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是一種兼具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論斷,為理解城市治理、診斷城市問題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這裡所謂的認識論,主要是指從生命體的視角認識城市,借鑑生命體的認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而本體論則強調城市本身就是一種生命體、有機體,它是生命體、有機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和類型,與其他生命體、有機體不存在本質區別。
  • 黃金城︱有機體、審美現代性方案與青年黑格爾
    正如奧伊肯(Rudolf Eucken)所指出的,在德國古典哲學之前,自然產物仍被理解為自然的機器,與人造的機器並無本質的區別;德國古典哲學「宣揚要賦予人的本性以靈魂與意願,由此『有機體』這個詞第一次被注入了生命的屬性,成為生命的主要特色」。也正因為如此,「有機體」被塑造為與「機械體」(Mechanismus)相對立的概念。
  • 有機體
    這一學說的建立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並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革命導師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與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並譽為19 世紀三大最重大的自然科學發現。主要內容為: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 薛丁格: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產生熵——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逐漸趨向於最大熵的危險狀態,即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我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靠負熵為生的。
  • 你是一個「超級有機體」
    你是一個「超級有機體」 2011-06-16 15:21 作者:曹玲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年第
  • 預計《重啟之極海聽雷》將扛起《盜墓筆記》的旗幟
    可以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是盜墓小說的兩個代表,影視的速度也很快,改編的電視片一部接一部地推出。與前者相比,《古墓筆記》幾乎一個一個地腐爛,在摧毀經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部《重啟之極海聽雷》仍然採用大IP+flow演員+老戲骨的配置,但劇本是原作者自己寫的。
  • 科學家發明DNA制動器 為生物有機體和計算機聯繫建橋梁
    英國科學家Keith Firman博士使用計算機模擬DNA制動器工作,這個史無前例的裝置為在活的生物有機體和計算機之間建立聯繫架設了橋梁。歐洲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基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轉換器,名為DNA制動器或分子發電機。科學家認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物納米技術制動器,它的研製成功為在活的生物有機體和計算機之間建立聯繫架設了橋梁。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一、社會有機體及構成:   ⒈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係的總體性範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因素相互制約、有機聯繫所構成的整體。   ⒉起源、形成、內在機制:社會有機體根源於人的生產實踐,形成於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中,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其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   3、社會有機體結構:表現為人們之間彼此發生的各種關係的總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整體結構,其基本結構有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 超級有機體形態的民族
    後來,我讀到凱文凱利在《失控》(1997年出版)一書當中提到的「超級有機體」概念,發現與上述鬆散生命論頗有相似之處。KK(大家對凱文·凱利的暱稱)認為,像蜜蜂、螞蟻等這些社會性極強的低等動物以龐大的數量和特殊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組成了「超級有機體」。每個個體已經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同時變成了「超級有機體」的一個器官或零件,兼具個體與整體的雙重屬性。
  • 世界最奇特單細胞有機體:只有一隻眼沒有腦
    (楊孝文)北京時間6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非常小的單細胞有機體只有一隻眼,沒有腦。它應該是地球上最奇怪的捕食者之一。科學家發現這個叫Erythropsidinium的單細胞有機體,它進化出一隻相機一樣的眼睛,用來探測透明獵物。這隻捕食者的獨特眼睛叫單眼狀(ocelloid)。它是一個結構類似於眼球的透明球體,通過探測極化光使這隻動物看到獵物。
  • 有機體:中二形態增強指南
    「有機體生存指南」覆蓋生活方方面面,它全方位無死角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正經的生活方式。
  • 李易峰《盜墓筆記》 電視劇全集1-12劇情介紹大結局:揭秘老九門世家
    盜墓筆記第1集劇情   盜墓鐵三角初會   吳邪是一名德國留學歸來的青年,擁有一本老舊的筆記,是他已過世的爺爺留下的,裡面記錄了許多匪夷所思的經歷,那是一些關於兵荒馬亂的年代被生活所迫而盜墓的故事,被吳邪稱之為《盜墓筆記》。
  • 《有機體》:「織品」與舞蹈對話
    2012年莫蘇奇受邀創作新作品,同時被譽為時尚界臺灣之光的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為十位法國與臺灣舞者量身製衣,共同完成《有機體》這齣結合舞蹈與時尚的新作。穆哈初次見到臺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立體針織作品時,即驚訝地發現「編織」與「編舞」有著相似靈魂,他很快將「編織」發展成為創作概念,讓舞者身體化為織針,讓動作牽引看不見的線條,從起針至穿梭交錯,從規律到變形,從單音發展為多聲部,由簡至繁,直至滿舞臺奇異的肢體圖樣。
  • 科學家製造出「穩定」的半合成有機體
    摘要:2014年,羅梅斯伯格等人宣布,他們製造出兩個相配對的人工鹼基X與Y,並將這個新的鹼基對成功插入大腸桿菌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中,製造出第一個半合成有機體。羅梅斯伯格據此認為,他們的改進措施讓半合成有機體細胞在分裂過程中能無限保留兩個人工鹼基。
  • 科學家造出「穩定」的半合成有機體
    (原標題:科學家造出「穩定」的半合成有機體 向創造新生命形式邁出重要步伐)
  • 無腦有機體也有學習能力
    習慣性學習是指,作為對反覆刺激的反應,最初的行為發生改變。例如,一個人在接受治療、反覆接觸針之後,對針不再害怕。這一團隊希望了解,一個沒有神經系統的有機體能否同樣地從經驗中「學習」,並相應地改變其行為。他們選擇了一種非常低級的生物類型———多頭絨泡菌。
  • 有機體存在的目的就是揭示未來
    後現代人類在成形的第三種透明介質中暢遊,即每一種現實都能夠數位化,即人類每一次集群活動的測量都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即每個個體生命的生活軌跡都可以變形為數字,並且通過線路發送。這個聯網的行星,已經變成了比特的洪流,在玻璃纖維、資料庫和各種輸入設備組成的清澈殼體裡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