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範王新團隊在JACS、AFM等發表鋰硫電池系列研究成果

2020-11-28 騰訊網

近日,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王新課題組與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忠偉教授在SCI影響因子14.7的《JACS》、影響因子15.6的《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內封面文章)和影響因子15.5的《Nano Energy》發表鋰硫電池研究成果。

鋰硫電池具有比能量密度高(2500 Wh kg-1)、環保、成本低等優點,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儲能系統。然而,鋰硫電池的廣泛應用仍然受到幾個主要技術問題的阻礙,包括硫的絕緣性、多硫化物的溶解和穿梭行為以及鋰化/脫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大等,課題組針對鋰硫電池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論文題目為《Hierarchical Defective Fe3‐xC@C Hollow Microsphere Enables Fast and Long‐Lasting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研究開發了一種獨特的富含Fe空位的Fe3-xC@C中空微球作為Li-S電池中的載硫材料

實驗和計算結果表明,富含Fe空位的Fe3-xC較普通Fe3C相比表現出更強的吸附LiPS能力,並且對於LiPS轉化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從而可以有效抑制穿梭效應並實現快速的硫氧化還原動力學。同時,Fe3-xC所具有的中空和多孔結構不僅能夠使得反應活性位點充分暴露,而且與表面碳包覆層協同構建了電子和離子的快速傳輸通道,進一步有助於快速穩定的硫電化學轉化過程。歸因於上述結構特徵,基於Fe3-xC@C的硫電極表現出出色的Li-S電池性能:面容量高達5.6 mAh cm-2,即使在5C的高倍率下也可以正常工作,在長達1000周的長循環後容量保持率達60%。該研究工作首次引入富含Fe空位的Li-S電池硫載體材料,開拓了一種新的空位工程設計方式,為實現高性能Li-S電池提供了新的見解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1165

Nano Energy》論文題目為《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strong sulfur immobilization and catalyz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研究開發了一種由大量均勻分散的ZIF-8納米亞基構成的具有三維有序大/微孔結構的3DOM ZIF-8材料

大孔3DOM骨架和微孔ZIF-8納米顆粒的協同作用,不僅有利於電解質的滲透,加快電子與活性物質的傳輸,還可以使硫分布均勻,抑制活性物質在電解液中的溶解,提高硫的利用率。此外,3DOM ZIF-8中豐富的活性界面通過Lewis酸鹼作用對多硫化物提供了較強的吸附作用與良好的催化作用,不僅對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對硫的氧化還原反應動力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得益於這些優勢,所開發的S/3DOM ZIF-8電極材料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不僅在500次長循環中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每循環的容量衰減率僅為0.028%,還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在2 C下的放電比容量達到了803 mAh g-1。此外,在高硫負載量和貧電解液的條件下,還可以獲得高於6 mAh cm-2的高面容量和較好的循環性能。3DOM ZIF-8在鋰硫電池中的成功應用,為設計高性能鋰硫電池的先進電極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並可推廣到電催化、超級電容器、金屬-空氣電池等相關領域。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0302421?via%3Dihub

JACS》論文題目為《Polysulfide Regulation by the Zwitterionic Barrier toward Dur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在液態Li-S電池中,對多硫化物的行為進行合理調控對於改善電池穩定性至關重要。本研究開發出一種獨特的聚合物型兩性離子(PZI)來實現對多硫化物的智能調控。

這種PZI將親硫性與親鋰性集成在同一個聚合物基質中,通過與多硫化物之間的化學相互作用營造了選擇性離子傳輸的環境。研究人員將其用作Li-S電池功能性中間層後發現其對多硫化物有強烈的阻擋作用而可以允許鋰離子穿過,因此能夠顯著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問題。基於PZI的電池在長達1000周的深度循環中平均每周容量衰減率只有0.012%,在5C的高倍率下也可以正常工作。此外,研究人員在高硫載量和少量電解液條件下對電池電化學性能進行了測試,300周後電池面容量仍有5.3mAh/cm2。還工作表明這種兩親性聚合物界面層有望在實際鋰硫電池體系中得到廣泛應用。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13303

來源 華南師範大學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華南師範大學開發新型催化劑實現高性能鋰硫電池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周國富教授團隊王新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CI影響因子12.959)上發表題為《Strain Engineering of
  • 鈦釩氮固溶體以實現鋰硫電池中合理的硫化學反應
    第一作者:商超群(華南師範大學),李高然(滑鐵盧大學)通訊作者:王新(華南師範大學),陳忠偉(滑鐵盧大學)成果簡介鋰硫電池中硫正極存在穿梭效應以及反應動力學緩慢等問題,限制了其進一步的發展。有鑑於此,華南師範大學王新副教授、滑鐵盧大學陳忠偉教授等人以氮化鈦作為基體,將釩引入其晶格構建了三維自支撐鈦釩氮固溶體硫載體,高效吸附多硫化鋰,並促進其原位轉化,從而有效將硫活性成分限制於正極區域,提高了鋰硫電池的電化學性能,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同時在高硫負載的情況下,相關鋰硫電池的性能依舊穩定。圖1. 構建鈦釩氮固溶體示意圖。研究亮點1.
  • JACS:合肥工業大學孔祥華團隊研發鋰硫電池高效單原子鈷催化劑
    點擊上方小程序報名加群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孔祥華副教授與有關單位合作,通過嵌入氮摻雜石墨烯中的單分散鈷原子觸發單質硫和多硫化鋰的表面介導反應,讓具有超高負載量的硫正極展現出良好的比容量和循環穩定性,為實現高性能鋰硫電池開闢了新路徑
  • 武漢科技大學在高比能鋰硫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舉報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海軍教授領導的「先進材料研究團隊
  • 我校劉愛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發表科研成果
    Soc. 2020, 142, 3222-3230, DOI: 10.1021/jacs.9b13289)。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該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劉愛驊教授、Serge Cosnier教授和Elisabeth Lojou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JACS為國際公認的頂級化學類綜合性期刊,論文涉及化學、材料、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影響因子為14.695。
  • 鋰硫電池優缺點_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打開APP 鋰硫電池優缺點_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發表於 2019-08-23 11:46:30   壬色列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現在找到一種簡單方法,可以從單一原材料中創造出最佳的硫基陰極,他們將造紙工業的主要副產品木質磺酸鹽進行乾燥處理,然後放到石英爐管中加熱至700℃,於高熱之下驅除大部分硫氣,但留下一些多硫化物(硫原子鏈),可深度嵌入活性碳基質中。
  • 【Chem】刊發北理工博士研究生在鋰硫電池領域的學術研究經歷
    (Li–S)電池領域的學術研究經歷,相關報導以「The pursuit for practical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為題在線發表在《Chem》的Potential Energy專欄。
  • 河南大學肖助兵團隊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肖助兵教授課題組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以「Selective S/Li2S Conversion via in-Built Crystal Facet Self-Mediation: Towards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 鋰硫精選:10篇好文回顧鋰硫電池近期工作進展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嶽文博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呂勁教授團隊、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化學學院的周午縱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Crepe Cake Structur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ulfur/Graphene as a Positive
  • Advanced Materials發表麥立強教授團隊研究論文
    近日,麥立強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發表題為「Engineering Oxygen Vacancies in Polysulfide-Blocking Layer with Enhanced Catalytic Ability」的研究論文。這是麥立強教授團隊在深入研究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正極材料後,在鋰硫電池隔膜修飾工程上完成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成果。
  • 廈門大學董全峰團隊&陳嘉嘉團隊Chem:鋰硫電池Li2Sn的作用機理研究及性能提升策略
    近日,廈門大學董全峰團隊和陳嘉嘉團隊在Chem期刊上發表題為「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Li2Sn and the Strategies to Beyond Present Li-S Batteries」的綜述文章。
  • 快速充放電且耐高溫鋰硫電池三維交聯結構正極材料研究
    【成果簡介】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金鐘、劉傑教授共同帶領的「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在高倍率、高耐受性能的鋰硫電池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Self-Templated Formation of Interlaced Carbon Nanotubes Threaded Hollow Co3S4
  • ...電池最新研究成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CS...
    近日,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肖助兵教授課題組在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我校為獨立第一單位,以「Selective S/Li2S Conversion via in-Built Crystal Facet
  • 成果!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型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Small:原位TEM研究固態鋰硫電池在高溫下的充放電行為
    目前,學界對於鋰硫(Li-S)電池運行過程中硫化鋰的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還不充分。究竟是鋰的低電子電導率還是低離子電導率抑制了充電過程中硫化鋰的分解,目前還存在爭議。此外,硫化鋰的分解途徑也不清楚。此外,研究還發現鋰離子在固態鋰電池中的擴散是可逆的。這項工作實現了一種在高溫下原位觀測鋰硫電池鋰化行為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In Situ TEM Observations of Discharging/Charging of 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t High Temperatures」為題發表在《Small》上。
  • 鋰硫電池充放電原理_鋰硫電池的應用
    打開APP 鋰硫電池充放電原理_鋰硫電池的應用 發表於 2019-08-23 14:41:35   到這裡應該基本能搞清楚鋰硫電池遇到的問題是什麼,目前的研究也基本就集中在這些問題上,做到高能量密度,提高正極S的含量,增強循環穩定性,安全性。順便提一下,在這個研究過程中,設備的損傷確實蠻大。   鋰硫電池的充放電工作原理:   典型的鋰硫電池一般採用單質硫作為正極,金屬鋰片作為負極,它的反應機理不同於鋰離子電池的離子脫嵌機理,而是電化學機理。
  • JACS發表贛南師範大學唐紹彬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贛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唐紹彬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包夾在氮化硼和石墨烯層間的單原子實現非強且非弱的極化場作為有效的固氮催化劑
  • 關於石墨烯應用於鋰硫電池的研究進展詳解
    另外, 可以調控石墨烯缺陷,可以引入官能團,對其摻雜改性,更利於吸附多硫化物,提高鋰硫電池的循環性能。本文綜述了近年來關於石墨烯及其複合材料作為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並提出了石墨烯基鋰硫電池的未來發展方向。 不難想像,石墨烯與硫結合形態眾多,如包覆、混雜、吸附、「三明治冶、插層堆砌等,如圖2所示。其實,研究報導的各種微結構和各種方法設計層出不窮。
  • 近期鋰硫電池研究進展
    在鋰硫電池(LSBs)中引入雙功能中間層可有效抑制。新型高供體數鋰硫電池電解液 在鋰硫電池中。內建晶面自調節以選擇性S/Li2S轉換用於高體積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重量、面積和體積容量對二次電池的市場佔有率具有重要影響。1. Adv. Mater.: 新型高供體數鋰硫電池電解液在鋰硫電池中,多硫化鋰作為連接正極氧化態物種硫和還原態物種硫化鋰的橋梁,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