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是灰鯨屬、同時也是灰鯨科下的唯一成員。現生灰鯨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種群。目前這兩個種群的現狀簡直具有天壤之別。生活在東北太平洋,即北美洲西岸一側的灰鯨目前的種群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西太群體的數量,前者數量在2萬頭左右,而後者,據2011年國際捕鯨委員會發布的報告信息,西太灰鯨種群的數量大約在130頭左右。
據已有的測量數據顯示,灰鯨雌性成體的體長在11.7到15.2米之間,雄性成體體長在11.1到14.3米之間。灰鯨的體重可達40噸,它們的壽命在50~70歲左右。灰鯨的外觀其實很容易辨認——灰鯨體色深灰,體表遍布團塊狀的白色斑紋,這些斑紋通常是由附生、寄生在灰鯨身上的藤壺等生物造成的。
灰鯨是善於「長徵」的海洋動物,它們也是人們已知的每年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每年,它們要在繁殖場與覓食場之間往返奔波,豐富的食物與溫暖的氣候是驅使它們來回奔波的主要原因。倘若我們將灰鯨的遷徙簡化介紹,它們不過是在寒冷的季節裡到溫暖的地方繁殖,而到了溫暖的季節,趕到海冰化掉的地方尋找食物,然後大快朵頤一番而已。
在北半球的亞極區,面向太平洋的一側,有一條白令海峽。當春季到來,極夜逐漸消失,氣溫上升,海冰融化,亞極區的海冰經由白令海峽,逐漸退至楚科奇海以北,北極區、亞北極區的海洋生物們便開始活躍起來。冰層融化釋放了淡水,將生存在海冰裡的藻類也釋放入水體之中。暖和的氣候與光照的增強促進了藻類大量繁殖,為海裡的浮遊動物、魚類等成員提供富足的食物,也為海底的生物提供了食物補充。晚春之際,東北太平洋的灰鯨便向北遊至白令海及其以北,這裡即是它們的覓食場。
灰鯨的鯨鬚是所有鯨類當中最短的,它們進食的方式也很獨特——是的,其它鬚鯨並不這麼做。灰鯨不像藍鯨它們那樣,大張著嘴讓水流帶著磷蝦進入自己的嘴裡,再把鯨鬚一合把海水用舌頭頂出去。灰鯨的攝食範圍僅局限在淺海的海底,它們以底棲的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攝食小型的端足類動物。它們會先遊向海底,將頭部的一側傾斜,然後用頭部滾掃底表——這麼做是為了驚擾泥沙裡的端足類,讓原本躲藏著的端足類漂起來。接著灰鯨就張開大嘴,用舌頭抵著下頷,擴大它的喉溝以增加吸力,然後把端足類都吸進嘴巴裡。由於灰鯨在進食過程中通常只用頭部的某一側去滾掃海底表面,因此它們通常有一側鯨鬚比另一側更短,鯨鬚較短的這一側皮膚上寄生的藤壺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