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白色的可樂,ID:hhkele2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秋日到來,恰是蟹肥蝦味濃的好時節,不少家庭廚房開始以螃蟹、蝦等海鮮作為秋日料理的最佳食材之一。
在料理時,家中長輩總是會提醒,記得等蝦、蟹殼變紅色了再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食材是熟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煮熟的蝦蟹會變紅色呢?
蝦 青 素
原來是由於蝦、蟹的外殼中含有蝦青素,蝦青素是這類甲殼動物的主要色素成分,本身是紅色的。
有趣的是,雖然蝦青素名字裡含「蝦」字,但蝦青素並非來自於蝦、蟹等生物。蝦青素主要源於淡水的藻類、細菌、浮遊植物,若經歷外部生活環境鹽分增加、日照時間增加等情況,這些藻類就會在體內生成蝦青素。
蝦、蟹等甲殼類動物,會長期以這些含有蝦青素的藻類、細菌和浮遊植物為食,從而導致體內和外殼含有較多蝦青素。
逃離蛋白質
當蝦、蟹還活著的時候,蝦青素等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難以顯示原本鮮紅的本色。
但當被加熱後,在蝦、蟹中的蛋白質發生了變性、降解,原來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蝦青素就會「逃離」出來,蝦、蟹的外殼就漸漸顯露出紅色。
其中,蝦、蟹的腹部一般蝦青素較少。因此,在加熱後,蝦、蟹的腹部的紅色分布較少。
料理海鮮要小心
海鮮,儘量加熱煮熟會更佳,過夜海鮮食品也儘量不要食用。
海鮮中含有較多副溶血性弧菌等為主的細菌,耐熱性強。若沒有消除乾淨,容易導致食用者常有腹痛、腹瀉、嘔吐、畏寒及發熱。這類細菌對酸和熱敏感,可在普通食醋中浸5分鐘或用水溫80°C以上的熱水加熱,即可殺死。
此外,海鮮(尤其是淡水類)中還可能含有寄生蟲、寄生蟲卵,如肝吸蟲、蛔蟲等,可能會引起頭痛、腸胃不適等,但一般不抗熱、不抗凍,因此可通過在沸水中煮熟或低溫環境來達到安全消菌。
同時,海鮮即使在冰箱中存放,第二天加熱食用,也需小心。比起其他隔夜飯菜,海鮮的蛋白含量更高,細菌滋生更快,久放後容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就算再次加熱,也難消滅。
生魚片
那麼超市裡的生魚片為何可以直接食用呢?我們可以從它的加工流程探知一二。
製作生魚片的原料 較為 廣泛,但以深海產的魚類及其它海產品為主,因為淡水環境更容易培養寄生蟲。如三文魚、旗魚、龍蝦、鮑魚等。
以三文魚為例,當三文魚進入工廠並殺死後,會將魚先放入2°C以下的冰水中,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中可以保持三文魚的鮮度。
之後去除內臟、魚鱗和魚頭,並對其進行清理、切片和去雜質的工作,在這過程中工廠需保持低溫。
接下來會對魚片進行真空包裝,在製作、運輸過程和超市販賣中基本保持低溫,以保證三文魚和鮮度和防止細菌滋生。
秋日正是食用蝦、蟹等海鮮美味的時節,但也要小心對海鮮食品的食用處理,讓這個秋天過得更健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