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流感病毒在低溼度下更易傳播

2021-01-09 新華社

新華社華盛頓5月13日電秋冬季節多發流感感染。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流感病毒之所以在秋冬季節更易傳播,一個關鍵因素是溼度低。

研究團隊介紹,此前醫學專家已知溫度低和溼度低會助推流感病毒傳播,但對低溼度具體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對流感病毒的抵禦知之甚少。此次,他們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溼度低易使流感病毒「長驅直入」主要是從3方面阻礙了免疫系統發揮其應有作用。

他們在實驗中利用轉基因方法改造實驗鼠,使其能像人體那樣通過免疫系統抵抗病毒感染。然後將實驗鼠關在溫度一樣的小隔間裡,但溼度分為正常溼度和低溼度兩種。

當這些實驗鼠被暴露在甲型流感病毒下時,研究人員發現,低溼度組實驗鼠的免疫響應會從3個方面受到牽制。首先,低溼度會使呼吸道細胞纖毛抵抗流感病毒的效力減弱。其次,病毒會引發肺部損傷,在低溼度條件下,呼吸道細胞修復這種損傷的能力會下降。再次,流感病毒入侵後,被感染的細胞會釋放幹擾素向周邊細胞預警,但在低溼度下,這種預警機制會失效。

研究人員說,這一研究結果很好地解釋了為何空氣乾燥的秋冬季節,流感病毒更易流行。因此在流感季,防控工作應將溼度這一重要因素考慮在內,比如在居家、學校、工作地點甚至醫院等場所利用加溼設備增加空氣溼度,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減輕流感症狀、加快感染後的恢復過程。

不過,他們也強調,溼度並非流感暴發的唯一影響因素。(完)

相關焦點

  • 溼度究竟會不會影響流感的傳播?溼度大到底能不能預防流感?
    大家都知道低溫會增強流感病毒的傳播,這也是冬季之所以成為流感季節的原因之一。當下正值流感季節,可最近有新聞報導稱: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室內溼度達到40%-60%時,就可以預防流感。但與此同時,網絡中也有人認為,流感病毒在各種溼度水平下依然具有傳染性。
  • 絕對溼度控制流感傳播
    科學家發現了絕對溼度與流感病毒的生存和傳播之間的聯繫,這可能解釋為什麼流感在溫帶國家的冬季流行。過去的研究沒能發現相對溼度和病毒傳播或生存之間的顯著聯繫,但是Jeffrey Shaman 和Melvin Kohn如今說重要的因素是絕對溼度而非相對溼度。絕對溼度是對空氣中水的總量的量化,而相對溼度測量的是空氣中的水與水飽和程度的比例,它強烈地受溫度影響。長久以來溼度被認為影響著病毒的傳播,因為空氣中的水被認為可以影響空氣傳播的液滴中的病毒顆粒的傳播和生存。
  • 流感病毒可跟著灰塵傳播
    美國一項新研究表示,流感病毒等經空氣傳播的病毒可通過灰塵、纖維及其他微顆粒實現傳播。該項研究成果對防範控制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的傳播擴散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該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
  • 研究發現絕對溼度低導致冬季流感多發
    新華網華盛頓2月9日電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流感病毒在絕對溼度低的條件下最易存活和傳播。研究人員說,這能解釋為何流感多發於冬季。 「當絕對溼度低的時候,如在流感高發的1月份和2月份,病毒看來存活時間更長,更能有效傳播,」研究人員在9日發表於《國家科學院學報》的論文中說。 絕對溼度指空氣中水蒸氣的實際含量,與溫度無關。
  • 香港大學造「肺」 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監控傳播
    原標題:香港大學造「肺」 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監控傳播 袁國勇(前)及周婕(左)與研究團隊成員,成功利用成體幹細胞培養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研究有助預測新發流感病毒對人類的感染性  中新網6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大學首次利用成體幹細胞,培養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具備人體肺部主要細胞,接近人的肺部,且存活時間長達一年多,可以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對人類是否帶有感染性,從而監控病毒傳播,避免爆發。  據悉,現行的流感病毒檢測方法,受制於培植的幹細胞存活時間短、小鼠實驗不適用於人體等問題。
  • 大金空調科普課堂:看看溼度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在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指出,人類的冠狀病毒感染是有一定季節性的,但目前的新冠病毒是否會呈現出季節性變化,現在還不確定,「但有可能會有的。」 歷史上的大流行流感也常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例如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是在當年春天開始,夏季僅有少數病例,到秋天以後才開始大暴發。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也有類似的表現。
  • 空氣溫度和溼度,對新冠病毒防疫有利?
    最近有不少短文談及空氣溫、溼度的影響,但大都以幾句話帶過。這裡嘗試做一個略微全面的回顧,供大家參考。早在古希臘時代人類就已注意到一些疫情與季節有密切聯繫[1]。在溫帶地區,北半球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南半球的五月到九月是為流感季。上世紀中葉Nature等期刊論文[2]即開始討論低溫、低溼環境下幹態的流感病毒的空氣傳播。
  • 大金空調給你講講,看看流感季和溼度有什麼關係
    在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指出,人類的冠狀病毒感染是有一定季節性的,但目前的新冠病毒是否會呈現出季節性變化,現在還不確定,「但有可能會有的。」 歷史上的大流行流感也常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例如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是在當年春天開始,夏季僅有少數病例,到秋天以後才開始大暴發。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也有類似的表現。
  • 雪梨大學最新研究表明:天氣溼度或與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有關
    (圖/第七新聞截圖)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雪梨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進行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與天氣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表示,空氣溼度低會增加傳播病毒的風險。第七新聞18日報導,6月的一項針對大雪梨地區(the Greater Sydney area )的初步研究提示,乾燥的空氣可能有助於該病毒的傳播。
  • 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室內溼度60%飛沫傳播少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寧蔚夏冬天氣候寒冷、空氣乾燥,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尤其給喜冷怕熱的新冠病毒傳播創造了可乘之機。近期,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模擬實驗表明,預防新冠病毒,在室內加溼和換氣有較好效果。
  • 新研究:緯度和溫度與新冠傳播有關聯,這些地區未來或有風險
    研究發現,迄今為止,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主要沿狹窄的東西向分布,大致沿北緯30°-50°的走廊,這一帶的有著類似的溫度:5攝氏度-11攝氏度,類似的溼度:47%-79%。研究者表示,包括人類冠狀病毒在內,許多傳染病均有其季節性規律。該研究假設:新冠病毒傳播也具有季節性。許多傳染病的發病率呈季節性變化,流感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對全球衛生保健系統是沉重的負擔。
  • 麻省理工學院發現如何減緩流感病毒進化新方法
    流感病毒攜帶了 8 個基因組片段,這些片段全部都是由 RNA 編碼的。其中,病毒研究人員對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 Protein)的基因很感興趣。這種蛋白存在於病毒包膜表面,與受感染的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大多數流感疫苗都針對這種蛋白質來防止病毒入侵。
  • 科學家以研究病毒在溫度,溼度變化
    但是,專家們仍在努力了解病毒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為了回答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向猶他大學的物理學家Michael Vershinin和Saveez Saffarian 授予了快速響應研究(RAPID)贈款,以研究COVID-19如何承受溫度和溼度的變化。
  • 俄發現近1500種新冠病毒突變 WHO:變異速度慢於流感病毒
    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不過與流感病毒等其他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穩定性更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的說法,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得多。
  • 新冠病毒在皮膚上可存活9小時!研究稱比流感病毒長4倍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皮膚上保持活性長達9小時,是流感病毒在皮膚上可存活時長的5倍。科學家表示,洗手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一個關鍵預防措施。研究人員從死亡大約一天的遺體解剖樣本中選取皮膚做測試,發現甲型流感病毒可在皮膚上保持活性大約1.8小時,而引發新冠的病毒株存活時間長達9小時。這項最新研究結果本月發表於《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半月刊。
  • 最新研究:空氣溼度與新冠疫情發展密切相關,小心秋冬疫情復發
    (健康時報記者 尹薇)一項在新南威爾斯州新冠疫情流行早期進行的研究發現,更低的空氣溼度與陽性病例的增加相關——溼度降低1%,則病例數量增加6%。這項研究於6月2日發表在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雜誌上。
  • 新冠病毒可「物傳人」冷凍下可長期存活
    這亦是世界首次在冷凍包裝發現活性冠狀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道,這一發現表明,各國應重視通過冷凍供應鏈存在著病毒傳播的風險。不過,該中心補充稱,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需要過於緊張,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有些「錯誤」造成的改變可能不利於病毒生存,有些則可能使病毒變得更易傳播,甚至致病性更強。新冠病毒屬於RNA(核糖核酸)病毒,變異相對較快。不過與流感病毒等其他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穩定性更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的說法,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得多。有關新冠病毒變異的報告早已有之。
  • 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 挪威醫師稱其傳播能力更強
    挪威衛生機構證實,在中部城市特隆赫姆發現一種新冠病毒的新變種,它的傳播能力更強。按他的說法,挪威衛生機構認定,這種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更快。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皮膚上存活9個小時外媒稱,美國《臨床傳染病》雜誌10月6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稱,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皮膚上存活9個小時,是甲型流感病毒存活時間的5倍。
  • 為什麼總有人幻想新冠病毒能被天氣「熱死」?
    該研究顯示,在密西根州,所研究的冠狀病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並且根據連續間隔和繼發感染風險,在研究人群中似乎具有與甲型H3N2病毒(流感病毒的一種)相似的傳播潛力。大多數已知的呼吸道病毒會在冬季或早春達到流行高峰,但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喜歡寒冷或低溼度的環境。例如2012年在人體內發現的另一種冠狀病毒MERS也完全沒遵循冠狀病毒的季節模式,在溫度高達43攝氏度的阿拉伯半島地區,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仍在有限的循環中繼續傳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