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AI少年範浩強堅信「弄斧要到班門」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範浩強

7年前,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的高中生範浩強,毅然加入一家AI創業公司,只是因為——「挺酷的!」

如今,穿著卡通T恤衫、牛仔褲、運動鞋,留著小平頭,範浩強坐在位於北京中關村融科資訊中心的曠視研究院,儼然一個標準的網際網路公司程式設計師。他的職業——算法研究總監,讓很多人好奇。

說到AI,大到無人駕駛、智能家居,小到辦公樓裡刷臉打卡、智能識別等,大多數年輕人都有過體驗。AI正在成為像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催生了很多新崗位。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13個新職業信息,其中10個與人工智慧相關。

「AI是一棟漂亮的大樓,我們就像施工現場的一個大包工頭。」範浩強笑著打了一個比方。25歲就成了曠視研究院算法總監,帶領近百人的研發團隊,即使在「天才」輩出的中關村,他也是一個傳奇。清華大學「姚班」成績第一、用商用算法拿到4個國際頂級會賽冠軍……然而,站在AI的塔尖,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所謂的天賦。

「他說搞AI挺酷的,我想了想,是挺酷的」

「傳統的軟體開發,一般的程式設計師就能搞定,但AI算法的開發工作量更大,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才能搞定,編程能力是最基礎的,最重要的是要對數學算法有一定認識。」範浩強說。

高盛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分布》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慧項目中,中國佔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慧人才儲備,中國只有5%左右。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查閱招聘網站發現,各大科技公司對於「算法研究員」求才若渴,學歷碩士起招,通常會加注「博士研究生優先、發表過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論文優先」。高門檻匹配的是相應的高報酬,一名普通的算法研究員薪資水平每月兩萬元起步,高級算法研究員的薪酬可高達每月7萬~10萬元。

在曠視研究院,有博士、碩士學位者人才濟濟,總共曾獲ACM信息奧林匹克金牌70塊。因此範浩強打趣自己說:「本科學歷,畢業兩年,在貴司也就這樣吧。」

這位言談間透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平靜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醒目的標籤。上小學和初中時,他就是奧數比賽領獎臺上的常客。2011年7月,上高一的範浩強作為中國隊的4名參賽選手之一,在泰國芭提雅以599分(滿分600)的成績奪得第23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金牌第二名。

同年10月,清華大學信息學總教練唐文斌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曠視。他向範浩強發出了邀請。

「他就說搞這個事情的人挺酷的,我想了想,是挺酷的!」於是,還沒進入大學的範浩強成了曠視的6號員工,走上了創業路。

同學們忙著備戰高考的時候,範浩強被保送至清華大學,並通過「二次招生」考試考進了清華大學「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他一邊在「姚班」學習,一邊在曠視工作。在半工半讀的情況下,一直保持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在大一軍訓時,他就完成了一篇ICCV論文(計算機視覺國際頂級會議之一)。

2017年,範浩強本科畢業,伸向這位「天才少年」的橄欖枝很多,他也曾考慮是否去做「計算機理論研究」。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要在這塊兒搞出行業裡最牛的技術」。在他看來,「這個時間點上,AI就是最大的事情,商業化落地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他依然留在曠視,為打造服務於各商業領域的AloT作業系統,以及建構具備連接物聯網設備能力的生態系統添磚加瓦。

「爬上一座山頭,發現前面還有一座山」

「『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堅持認為能做出天下最好的人臉識別,別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回想創業初期的困難,範浩強仍然感慨不已。

曠視當初選擇做人臉識別,在業界被認為是一件「不靠譜的事」,學術界不看好,物質條件也非常匱乏,「公司沒有建自己的機房,都是租借人家的,一度出現丟失數據的情況」。

當時「訓練」一個算法,需要把人臉識別的網絡拆成多個部分在很多機器上去訓練,然後再把結果拼起來,相當於手工的多級訓練,當時在論文裡他還會寫上:再多一層就訓出來了。「現在聽起來都很荒謬。」範浩強笑道。

即便是最困難的時候,範浩強也覺得,技術是沒有瓶頸的,「技術提升的過程都是見招拆招,克服困難、總結經驗,把它沉澱成基礎設施,然後再往上攀爬」。

真正的難題在技術之外。比如當他們第一次成功做出「人臉識別」後,市場在哪裡,賣給誰。現在,這個最大的問題變成了「怎麼把行業和技術結合起來,完成升級」。

「在曠視最『可怕』的就是so what(那又怎樣),你的人臉識別天下第一了,so what?你為1億人刷臉了,so what?」作為AI商業化落地的先行者,他們前面沒有樣板,「只能不斷爬上一座山頭,發現前面還有一座山頭」。

如今,範浩強的工作時間以168個小時為單位計算,每周他要處理的事情,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工作,他需要帶團隊。以前他只需要純做算法,現在要懂硬體、懂產品設計,最近他甚至在學習財務管理。他不知道將來還要懂點兒什麼。

角色轉變的過程很難。早在2012年,曠視科技就成立了創業公司中鮮見的研究院。一開始,算法研究員都是「單兵作戰」,隨著研究院不斷壯大,對組織化有了更大的需求。但是誰來做這個事情?範浩強環顧四周,發現除了自己,要麼就不具備客觀條件,要麼就還沒做好準備,「我想了想,好吧,這件事就我來幹!」

「頂級程式設計師」範浩強找到了一套適用於這個團隊的管理邏輯,他稱之為「人類語言編程」。「計算機出bug(漏洞)了,程式設計師要加班處理,不是說把他自己的思維灌輸給計算機,而是他改造自己的思維符合計算機。做團隊工作也是一樣,不是把你的思維強加給一個成員,而是去用他們的思維邏輯改造自己,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這時候要把你的思維帶入到他的思維中去」。

範浩強說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個瞬間,是在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用在了人臉識別的門禁產品中,並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性能也大大提升的時候。

對於他來說,那模型的準確率只是長了幾個點,並沒有很驚豔。但是做產品的同事告訴他,用這個模型後,識別性能相對於其他模型而言,對光照條件的改變適應性更強,範浩強真切感受到那些辛苦敲出來的代碼產生了具體的、肉眼可見的價值,「那感覺挺對的,不光只是刷刷榜,學術界開心一下,它真的帶來了impect(巨大影響)」。

「弄斧要到班門」是最重要的邏輯

7年時間,範浩強以「拔節的速度生長」。

他和團隊一起為曠視在人臉識別、人臉檢測方向拿下了多個頂會級比賽的世界第一。曠視由此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一舉成名,「人臉識別」也逐漸成為現實,應用在各類場景之中。在今年的CVPR NTIRE真實圖像降噪挑戰賽上,曠視科技以絕對優勢拿到了Raw-RGB組冠軍。

如今站在AI的塔尖,範浩強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因為所謂天才。

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極客」的人,「我身邊很多人都習慣以極客精神對待每一件事。比如很多玩耳機的同學,會親自去測一測導線電阻多少,音質有沒有損失,有的人甚至自己焊晶片」。

有一段時間,範浩強沉迷於研究用手機在北京拍星星一次最多能拍多少顆。於是他時常半夜跑出去,記錄北京夜晚的星空。冬天最冷的時候,他披著大棉襖闖進乾燥的寒夜,拍下最多的星星。雖然最後他並沒有數清楚,因為星星的分布密度比他想像的大,但是這個執著的想法讓他見證了許多個有美麗星空的夜晚。

最近,他開始研究公司各個辦公室晚上人都走了、燈都熄了的時候,能拍到什麼。「這是research(研究院)辦公區凌晨4點的樣子。這些燈都是鍵盤上的指示燈投到了牆上造成的。」他興奮地拿出手機,翻出那張「得意之作」:深夜的辦公區,一排排電腦安靜地立在辦公桌上,四周圍繞著紅色、綠色、橙色不同層次的光。「人眼是什麼都看不見的,需要設備和算法。我拍了一晚上,代碼寫了一周。」最後他通過算法將那些「夜晚的主角」在照片上還原出來。這是屬於範浩強的「魔法世界」,他精通於此,更熱愛於此。

對於如今想要進入AI領域的年輕人,範浩強說,今天的AI和10年前的AI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AI已經不是萊特兄弟時代了,而是生產野馬戰鬥機的那個時代」,需要的人才能力已經有了質的改變,可能更需要吃苦耐勞、務實的人,他們不僅要具備紮實的編程基礎能力,同時想真正做出改變世界的東西,還需要在數學上有較深的理解,對算法結構要了如指掌。但無論怎麼變化,他始終相信,「弄斧要到班門」是最重要的邏輯,「要不停地去尋找自己覺得最強的那一批人,去向他們看齊」。

他說,「成功就是信仰+堅持,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天下第一,並且你每天都為之努力,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去幫你,和你一起去成就它。」(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翀 實習生 金文漢)

相關焦點

  • 2歲男孩智商高達141,歐巴馬智商測試為130,高智商是天才硬體嗎
    所謂:「天才」自古就有之,往往和「神童」一起。這些人往往智商要比常人要高很多,在英國就有這麼一個才2歲的「神童」。這個只有2歲「神童」的叫阿達姆,我們平常的智商為100,這個叫阿達姆的小男孩智測試高達141。而歐巴馬的智商才130。這個小男孩在九個月的時候,就能讀出多國的文字了。
  • 天才少年曹原的誕生地-中科大少年班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智力超群,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該如何安置這樣的天才?中科大少年班創建的最初目的並非如此,但現在卻承擔著這樣的責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
  • 天才聚集少年班,利弊得失看一看
    書中諫言: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研究隊伍」,「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藝、體育那樣從小培養。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李政道教授情牽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拳拳赤子之心,提出的創造性建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得到回音。
  • 科大少年班複試兩學科難度大,天才少年有何共同點?真要從小培養
    陳雲霽(左)陳天石(右)今年的少年班比往年的選拔要更加嚴格。一邊將往年只需1天的複試時間延長至2天;另一邊考核的內容也要比高考難度更大,數學和物理基本上都是奧賽的大題。從來自全國各地的129名「天才少年」中角逐出48名,最終予以錄取,按照科大的招生規定,所有的孩子無一不是在高二結束之前完成所有高中學業,還要經過獨立筆試面試的篩選,確實讓人感慨這些少年之優秀。
  • 天才定製培養的「少年班」,四十年過去,昔日神童現狀如何?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
  • 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
    四十多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精挑細選出21名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這21名少年,當時年齡最大的才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在這21個孩子中,有三個當時已經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而當時中國這三大天才神童,曾就讀於科大少年班,如今怎麼樣了呢?
  • 影訊:《少年班》與高智商有關的恐怖
    上映日期: 2015-06-19(中國大陸) / 2015-03-20(美國)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正邪對立的簡單故事,翠絲(Tris)(謝琳·伍德蕾 飾)和「四」(Four)(西奧·詹姆斯 飾)在這一集中,一邊要躲避追殺,一邊要繼續探索他們世界的歷史和真相。
  •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
    「天才少年」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已發表4篇自然,曾拒美國綠卡!24歲中國天才曹原歷史上,天才並不罕見,但是像曹原這樣的超級天才,可能就不多了。那麼,超級天才曹原到底有多強呢?14歲時,曹原參加了高考,並以669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3歲時,曹原就對物理實驗特別感興趣,所以當其他同學正在努力備戰高考時,他則會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做實驗而快速完成課業。後來,因為物理老師無意中說過一句話,「在常溫狀態下能發明出超導材料,就可以震撼整個世界科研界。」曹原就因此著迷了,而且他還立志要做發明這種超導材料的第一人。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額公布,來看看「小天才」們來自哪所學校。說到少年班,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天才班」、「神秘組織」吧,不得不說,少年班給人的感覺便是神秘,說白了就是我們平常人根本接觸不到,也沒可能接觸了,畢竟都這麼大了,智商就擺在那了。少年班的兩大特點便是智商高、年齡低。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1978年3月中國科大正式成立了少年班,並於同月8號,舉行了第一期少年班的開學典禮。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
  • 「少年班」40年:神童也是人
    提到少年班,我們總是會聯想到「神童」,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毫無疑問,「少年班」見證了重新重視知識與人才的改革年代。
  • 天才少年|曹原
    我的天,這到底是什麼神仙少年,不禁讓我充滿了羨慕。這位天才少年從小就展露出超人的天賦。在我們還在小學學著雞兔同籠時。人家曹原就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能夠進入這個班的,全校只有3位學生,由曾在中科大任教超過20年的副校長朱源直接任教。
  • 「天才少年班」為他專門設計,我國第一代神童寧鉑,他現在怎樣了
    教育不單單是提高智力那麼簡單,不單單是培養人的知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情商,比如品格。今天我們來聊聊那種人人羨慕的天才。有的天才,能給社會乃至整個時代整個人類做出突出的貢獻,比如牛頓,比如愛恩斯坦......有的天才,在他們早年顯示出驚人的天賦還有學習能力,甚至讓一些高校給開綠燈,給這些天才特設一個班。寧鉑就是那樣一個人。他小時候驚人的學習天賦讓他一鳴驚人,讓中科大特設少年班就為招他進來把他培養成才。小時候的寧鉑是怎樣的?
  • 電影《少年班》,淺談老師周知庸的灰色人格
    雖然由電影結局我們知道,作為導師的周知庸創辦少年班的最初動機並不單純,但不可否認的是,周知庸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常人眼中怪異少年們的人生軌跡。二、無私奉獻的背後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1.抗命招生、爭取大賽名額,為學生謀求未來的背後是為自己的執念在電影之初,周知庸作為少年班導師,四處尋訪天才。不辭辛苦,奔波於全國各地。
  • 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4歲與諾貝獎擦肩,揭秘天才女科學家的成長...
    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說到莊小威教授,她曾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後赴美求學,被業內評價為「有天賦的、執著的科學家」,而當我們翻開這位天才女性的人生履歷,堪稱傳奇。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5歲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29歲被聘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31歲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34歲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40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 "謀女郎"周冬雨踏入畢業季 出演"少年班"下月上映
    在定於6月19日上映的電影《少年班》中,周冬雨出演「少年班」性格高冷的天才少女周蘭,她把這次演出視為對自己學生生涯的一次告別。而在《少年班》早前的發布會上,周冬雨遭到了主演孫紅雷和製片人王中磊的「吐槽」,調侃她對別人直呼其名,外加不認識人,以至於網友因此批評她不懂禮貌。
  • 少年班 :一 群另類的青春,最終還是淪為膚淺的愛情
    少年班 (2015)1998年,來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導師周知庸(孫紅雷 飾),前往全國各處尋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終被選出的22個少年將被賦予艱巨的使命。女神江依琳(夏天 飾)的出現擾亂了男生們的心,攻克「世界數學大賽」的壓力也從天而降,而導師周知庸也面對著人生中的最大難題,「少年班」該何去何從?天才少年人生的徵途才剛剛開始.朋友問《少年班》有什麼好哭的?我腫著眼睛,在吳未身上看到那個讀了五年奧班、卻自始至終是數理化白痴的自己。大家是解題戰無不勝的金槍魚,我甘願做一條理科不及格的鯰魚,陪你們燃燒青春,最終也在這些自卑裡成全了我自己。
  • 童子舉——中科大的少年班,古代選拔「神童」的制度
    當然高考的含金量依舊很高,通過高考登上人生新臺階同樣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但除此之外,一些天才少年班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資訊中,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這就是高校少年班的意義所在。高校少年班不同於高考,是通過自主招生來尋找生源,對於天生智力超群者,他們對常規通識教育的掌握遠超同齡人。
  • 少年班的故事,是對人才的渴求,也是教育的畸形
    孫紅雷主演的少年班,名字上就解釋了這是關於少年的故事。他們是自己學校的英才,智商超群還有的是深山裡的天才,什麼也沒有學習過,但是憑著自己的天賦竟然可以創造簡易的火箭。這些人在孫紅雷扮演的老師的召集之下形成了名校的少年班。少年班的存在,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2年,謝彥波、寧鉑的同學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直到了1978年,李政道教授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先創設了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彌補10年浩劫造成的人才斷層問題。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當時這21名少年可以說轟動了全國,他們被媒體稱之為「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