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人與動物

2021-02-28 哲學基礎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本來就已經包括了人與動物的關係,可是我在這裡卻另闢出一節來專門討論人與動物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首先,在哲學的歷史上,或者說,在我們整個的思想傳統中,人們對於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當然也有幾個值得稱道的例外,所以,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是比較新的;其次,由於當今哲學家們為此做出了特別的努力,公眾也越來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西方的思想傳統主要是來源於猶太基督教和古希臘羅馬。關於人與動物的關係這個問題,傳統的觀念中並沒有表現出明確清晰的立場,但是,有一點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會及其偉大先師們一直就把動物看作人類的工具和物品,他們對於動物的痛苦是漠不關心的。如聖經舊約《創世紀》中所言:「你們要生養眾多的兒女,讓他們遍布全世界,統治全世界,管理海中的魚、空中的鳥以及大地上的所有走獸。」宗教改革家加爾文也認為,動物「生來就是供人們吃的」。託馬斯·阿奎那也說過類似的話:「動物是為了人才存在的。」使徒保羅也說:「上帝關心公牛嗎?不。」如果人殘暴地對待動物,那麼,這也只是因為動物使人變得野蠻了,以至於人也只能以暴制暴。彼得·朗巴爾多也說:「人被創造出來是為了上帝的緣故,他就是為上帝服務的,同理,世界被創造出來也是為了人的緣故,它是為人服務的。」

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弗朗茨·馮·阿西西是個值得稱道的例外。此外還有阿爾伯特·施韋策爾,不過,雖然他提出過「要尊重生命」,但是他所指的生命的具體意義並不十分明確(作為醫生,他曾經成功地消滅了許多微小生物,因為這些微小生物對生活在原始森林裡的病人構成了威脅)。

當然,同情動物的基督徒歷來不乏其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佐希瑪老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帝賜予了動物們無憂無慮的快樂。你不要去打擾它們,也不要去折磨它們……人啊,別以為自己比動物高一等,它們是無罪的,但是,你這種自以為高貴的東西卻毒害了我們的大地。」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那麼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情景。猶太教並沒有將世界上的造物都看作可以由人類隨意處置的東西,毋寧說,在他們眼裡,人是自然的受託管理者,是自然的「護衛者」,而不是自然的統治者。中世紀的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強調指出:其他一切造物並非只是為了人類才存在的,它們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

在古代非基督教哲學那裡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畢達哥拉斯及其追隨者都尊敬動物,他們是素食主義者,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相信,人的靈魂不死。但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卻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動物服從人類(和奴隸服從主人一樣),這是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尤其是羅馬法的制定原則也是以這種觀點為基礎的,它只認識人和物,而在物質對象與動物(即使是較高級的動物)之間不做區別。

動物是值得保護的,人有義務保護動物。但是,在很長的時間裡,笛卡爾的學說都一直阻礙著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在他眼裡,世界上只存在兩種實體,即物質(它佔有空間)和意識(它只被人類所擁有),因此,動物就被看作是一種機械裝置,是自動機,是沒有靈魂的。

在今天的工業國家裡,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這主要應該感謝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裡的思想家們。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傑裡米·邊沁,他曾經說過一句被經常引用的話:「終有一天,每個有生命的造物都將能夠爭取到自己的權利,而如今這種權力卻只能被獨裁者掌握在手裡。」邊沁的意思是說,(自法國大革命以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人權,不分種族和膚色,由於動物也是有感覺的,所以動物也應該有自己的權利。不管人是否有說話的能力,是否有理智,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因此,「問題不在於動物是否有思想,也不在於動物是否能說話,而在於動物是否也能感覺到痛苦。」

此外,在德國,阿圖爾·叔本華稱讚了亞洲宗教如婆羅門教和佛教的觀點,因為他們能夠將動物放進自己的學說中加以考慮。叔本華尤其指責了猶太教和基督教,「他們的規則只局限於人類,而把整個動物界排除在外」。

在我們這個世紀裡的德國思想家中,馬克斯·霍克海默是值得稱讚的,他曾經對肉畜的運輸過程做過真實而令人震驚的觀察和報導。

儘管有人贊成保護動物,並要求國家為動物保護立法,但是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他們的主張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反應。到了十九世紀,在大不列顛,人們試圖用法律來保護動物的願望才終於付諸行動。1809年,財政大臣艾爾斯金勳爵在下院提交了一份保護役畜的法律草案,但是這項提案卻被多數人否決了。1821年,他又在英國議會提交了一份類似的草案,結果引起了哄堂大笑,因為他把驢子——當時使用驢子運載東西很普遍,並且那些驢子也備受折磨——也寫進了這份草案中。1822年通過了第一項關於動物保護的法律,不過它只是針對馬和肉畜的,其中明文禁止對它們的不必要的折磨,而驢、貓和狗則不包括在內。關於這個問題,今天人們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家畜飼養、動物運輸、動物試驗、動物屠宰,以及排擠野生動物、以體育活動的形式獵殺動物(打獵、垂釣、鬥牛、鬥雞)、動物貿易等。

在當代,把人與動物的關係作為倫理學問題加以詳細探討的人主要是一些哲學家。在這些哲學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澳大利亞的彼得·辛格,其次是美國的湯姆·裡甘,另外一位就是瑞士的讓·克羅德·沃爾夫。他們和其他思想家一道,使人與動物的關係問題成為哲學倫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阿爾伯特·施韋策爾帶著嘲諷的口吻對傳統的「以人為本的」倫理學提出了批評,認為那種倫理學已經不再適用,他說,過去的思想家們只是一些勤奮的看守,他們時刻警惕著,「免得動物們竄到倫理學的圈子裡來」。

把動物納入倫理學討論的範疇,這就意味著,我們承認,人對於動物有道德義務,甚至可以說,動物對於人有自己的權利。

如果我們把動物納入倫理學討論的範疇,那麼就會產生一些重要而實際的問題,在討論這些實際問題之前,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歷史,看一看過去的人們圍繞動物在全部存在物的秩序中究竟處於何種地位這一問題展開了什麼樣的討論。事實上,這個問題與如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即人與動物究竟有何區別?以前,人們總是會問:動物有「靈魂」嗎?如果我們相信人的靈魂是不死的,那麼,我們必然會接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要麼動物根本就沒有靈魂,要麼動物有靈魂,但是它的靈魂是會死的。

在笛卡爾思想的影響下,上述的觀念具有了更為強烈的傳染性。笛卡爾教導人們說,人是由一個物質的肉體和一個不佔有空間的且不死的靈魂組成的,而動物則是沒有靈魂的機械裝置。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笛卡爾不可能承認動物有靈魂;而且他也認為,動物是沒有罪孽的,因此,上帝也不會讓他的無罪的造物去忍受痛苦,所以,上帝沒有賦予動物以感覺能力。

18世紀時,法國的一位耶穌會傳教士相信能夠解決這種進退兩難的矛盾,他認為,動物不僅是有感覺的,而且它們必然也是有靈魂的,它們有靈魂,是由於魔鬼或下凡的天使附體——如此看來,它們的痛苦就是有道理的了。在這裡,神學的靈魂概念和生物學的靈魂概念被混為一談。

一旦人們把動物納入倫理學討論的範疇,那麼,將其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將有可能產生激進的結果。湯姆·裡甘說:

我把自己看作動物權利的維護者,看作動物維權運動的成員。這個運動為自己確立了一系列目標,其中包括:

完全停止在科學研究中利用動物做實驗的行為;

完全停止把動物用作以營利為目的的各種商業行為;

完全停止以商業或體育運動為目的的各種獵捕動物的行為。


這裡所說的把動物用作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指的不僅是工業化的大批量的畜養,盧特·哈裡森首次譴責了這種行為。此外,那些自由的野生動物也不應該像那些圈養動物那樣遭受束縛和痛苦,對於那些試圖為獵殺和吞食「自然」生長的動物而辯解的人來說,他們也應該考慮到:

1.即使動物過著自由而舒適的生活,但是,它們(在屠宰廠)被殺死也必然是痛苦的。今天在大城市裡生活的人所能接觸到的動物充其量不過是被端上飯桌的動物肉,或許他也根本不可能去親手殺死和肢解一隻動物,他從未親眼見過一個屠宰場,而且也從未見過一個裡面有一萬隻母雞被關在一個狹小的雞籠子裡的畜養場。在實驗室裡,在運輸車上,動物們所遭受的痛苦,他是不可能體會到的,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這樣的事情都避開了公眾的視線。

2.人不是非要吃動物肉不可,或許愛斯基摩人可以除外,因為他們周圍沒有植物可供食用。可以確定的是,一個人(即使他是重體力勞動者)完全能夠僅靠吃植物而健康地活著。如果世界上的大部分莊稼不是在被人吃之前先繞道經過動物的身體的話,或許它能夠更好地為我們人類所利用。

動物倫理學的結果就是素食主義的生活方式。素食主義運動的某些支持者甚至走得更遠,他們拒絕使用任何動物產品,不僅不喝牛奶,不吃雞蛋,而且也不穿毛、絲綢、皮革、毛皮製成的衣服。他們稱自己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並希望人們不久之後在吃肉時會產生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類似於今天我們回顧過去的同類相食時產生的那種感覺。


相關焦點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一開始你可能毫無主見,看到人說柏拉圖好,你就認定柏拉圖一定不錯;看到風靡的是存在主義,你就學著像存在主義一樣生活,或者看到某專家學者極力推崇《易經》《老子》,你可能以為天下舍此外無書可讀,總之,在你的哲學學徒期,你也振振有詞地大談你的哲學,但細究起來,可能都是來自別人的見解而不是真正來自於獨立思考。或者看到諸如超驗的、實在論之類的哲學術語就被嚇跑。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一個嶄新的時代
    十九世紀下半期數學領域內取得的豐碩成果,如俄國人羅巴契夫斯基、匈牙利人波爾耶、德國人高斯和黎曼關於非歐幾裡得幾何的理論以及高特洛普·弗雷格在邏輯學和數學方面的劃時代意義的成就根本就沒有引起哲學家們的注意。在康德那裡,基於歐幾裡得的傳統的空間幾何觀念還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代幾何學理論中,則被認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是沒有矛盾的。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活力論——格式塔理論
    在觀察生命的過程中,機械論和活力論之間的對立鬥爭在希臘人那裡就已經發生了。其中德謨克利特就試圖用原子的機械的相互作用來解釋整個宇宙,而亞里斯多德則用一種特殊的生命之力即「隱德來希」解釋生命現象。儘管並不十分確定,但是這也接近了這樣一個結論,即是說,在現象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種「隱德來希」,一種宇宙整體的靈魂。二十世紀的科學和哲學通常傾向於從整體上觀察世界,人們認識到,整體是可塑的。
  •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他來自色雷斯的阿布德拉,據說去過雅典,還去過東方以及埃及學習,是一個知識廣博的人。有資料可以證明德謨克利特不僅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著作頗豐。現今流傳下來的殘篇有200-300篇,包括了「論幸福、論死後的生命、論世界秩序和思維規則、論節奏和和諧、論詩、論農業、論數學、論正確的語言和含糊的詞語」等等。儘管如此,要了解德謨克利特,還不得不藉助一些二手材料。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政治哲學史」叢書   總主編: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政治哲學史」叢書   總主編: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由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總主編的「政治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呈現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史」總計七卷,包括《西方政治哲學史》三卷,《中國政治哲學史》三卷,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一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一卷)由八位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1、《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完成這部作品的時候年僅28歲,以至於影響了幾代哲學家。書中將憂傷和悲觀的理念用唯意志論的語調的描述出來,細節非常之多,很值得細細品味。5、《存在與虛無》:《存在與虛無》這部作品總共有四卷,主要是講述了現象學本體論最為基本的觀點,以及道德的基礎和人的自由。《存在與虛無》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的代表作,是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的奠基之作。
  • 江蘇自學考試西方哲學史教材大綱
    江蘇教育學院編  學習哲學史(包括歐洲哲學史)在於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誠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達到這一目的,但研讀哲學史無疑是最佳的途徑。記得共和國的領袖就曾號召讀點哲學史。
  • 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將面世(圖)
    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即將面世。其中,首次公開出版的卷中是最大的亮點,這是胡適1919年在北大哲學系二、三年級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古部分時的講義。卷中雖然只有54000字左右,但是它反映了胡適當年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一脈相承的治學方法和治學理念。另外,卷中有大量顧頡剛的手批(還有20%的可能是胡適本人)。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一矛盾來自古希臘理性的兩大精神要素邏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 升,體現為柏拉圖的「迷狂說」,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礎上的迷狂,有別於中國傳統的非理性。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
  • 兒童不宜丨低等動物·陳奕迅
    這是「粵潮盞」的第94次推送熱吻間勾起的想像愛情其實是這樣留住你是要為身體著想——《低等動物》「喉嚨很乾 所以愛上你的吻咀巴需要覺得像被誰期待過纏綿很好所以愛上你胸襟呼吸需要記得亦被懷念過」沒有愛情,我們能有關係。「為何未曾動心都可以愛上那質感 未能淡忘肉身 我是人」為什麼放縱?因為,愛情對你,早已是不信任和無所謂的一件小事了。
  •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2017-12-23 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勞特利奇哲學史
  • 海洋世界的一角丨海洋館(一)
    小夥伴們還在為沒有辦法探索美麗的海洋世界而苦惱嗎?潛潛在這裡偷偷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海洋館」。這是一個可以讓大家在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擁有相同震撼感的奇妙世界。每個人在進入展覽區前都會經過這樣的小隧道去選擇觀看的項目,每一個項目的入口都會有對這個項目的介紹,這樣小夥伴們就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看的項目喇~(拍攝於廣西融晟極地海洋世界)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穀雨數據丨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 要不要滅掉它?
    其實,蚊子算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其個人博客中透露,蚊子每年平均奪走83萬人的生命。 蚊子的殺傷力雖大,但在蚊科3500餘種蚊子中,僅有200種左右吸食人血,且只有少部分會攜帶有效的病原體載體
  • 科普組圖·野生動物丨荒漠貓:中國特有的「山貓」
    荒漠貓是中國13種貓科動物中唯一的中國特有種,體形是家貓的兩倍,被稱為「最不為人知的一種貓科動物」。
  • 「中國哲學史」讀完之後,我們的精神思想將會悄然升華
    為什麼說每個人最好要懂點哲學呢?因為哲學是智慧之學,在希臘文中,哲學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在《孔氏傳》中也說:「哲,智也」,所以我們學習哲學,就是在學習智慧。不過我們可以說哲學是智慧,但智慧卻不一定就代表哲學。
  • 麻瓜專用丨魔法界神奇動物圖鑑
    洛洛最近重刷了《神奇動物在哪裡》再一次被各種神奇生物圈粉翻開我的七本《哈利波特》一起來看看可愛的神奇動物們吧首先是來自魔法部的官方評定標準☟它身體的兩端差別不大,都可分泌黏液。它分泌的黏液可以用來使藥劑變濃。
  • 芝諾後來創立了古希臘哲學史上著名的流派——斯多噶派
    芝諾後來創立了古希臘哲學史上著名的流派——斯多噶派公元前312年,雅典街頭的一個書攤旁,一個青年人正捧著本蘇格拉底派的著作愛不釋手地翻閱著。他20出頭,其貌不揚,瘦高個子,膚色偏黑,頭歪斜,腿也有些毛病。這個人名叫芝諾,正是他後來創立了古希臘哲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流派—斯多噶派。
  • 「薦書」《西方哲學史(1—5卷)》
    啟蒙哲學第五卷 德國古典哲學內容簡介本書分為五卷六編,約200萬字,集中了國內西方哲學界同仁的共同力量,每一章都由國內在該領域的專家來撰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西方哲學史研究的學術進展和最新風貌總目錄主編簡介馮俊,男,1958年生,湖北省英山縣人。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科學、國學、西方哲學史的三位代表人物 ——周有光、姚奠中...
    他寫《字母的故事》,從形聲字講到拼音字母,又從字母的誕生一直講到世界各大字母系統。研究文字的方法也一樣,他寫《人類文字淺說》,並出版了《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新時代的新語文》、《世界文字發展史》等著作。在這樣一種總攬全局、全部以事實說話、既注重歷史的演進又重視現代化和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