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德裡石(1867—1941)是德國新活力論的代表性哲學家,我們把他放到生命哲學裡討論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首先德裡石的哲學是以生命為出發點的(他做過二十年的動物學家),其次德裡石的哲學是一種有機的哲學。由此出發,德裡石的思想傾向倒是更接近那個時代的形上學,即客觀存在哲學,我們將在這一章的另一節裡討論其代表人物。
在觀察生命的過程中,機械論和活力論之間的對立鬥爭在希臘人那裡就已經發生了。其中德謨克利特就試圖用原子的機械的相互作用來解釋整個宇宙,而亞里斯多德則用一種特殊的生命之力即「隱德來希」解釋生命現象。在近代哲學中,從笛卡爾到拉美特裡的「機器人」,機械主義的世界觀仍然佔據主流。康德試圖劃清這兩種世界觀的界限並且認識到,一種目的論的世界觀是必不可少的。浪漫主義是一種活力論,浪漫主義思想是充滿活力的和有機的。十九世紀的自然科學伴隨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有機化學領域內取得的突出成就而重新傾向於一種機械論的世界觀。
在德國,漢斯·德裡石是以活力論的代表而聞名的,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機哲學》、《秩序學》、《現實理論》、《形上學》和《心理玄學》。
德裡石在海膽上面所做的動物學試驗是促使他的思想產生的重要誘因,這些試驗表明,一個被分割的胚胎並不是形成生命體的一部分器官,而是形成多個完整的生命體,即使微小的生物也是如此。對德裡石來說,從部分中形成整體的生物再生能力是不可能用機械論的觀點加以解釋的。整體因果性是生命所特有的。德裡石用亞里斯多德的「隱德來希」稱呼這種不可見的、無法把握的力量。
德裡石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對生物學做哲學的解釋,他創立了一套思想體系,內容涉及邏輯學、倫理學和形上學。
德裡石倫理學的首要前提就是對生命的肯定,生命是有機的並且是精神生活的工具。由此必然會得出結論,生物之間的行為規範就是互不傷害和廝殺。在國家中,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在道德意識的事實中,也有類似有機生物中的那種整體特徵。儘管並不十分確定,但是這也接近了這樣一個結論,即是說,在現象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種「隱德來希」,一種宇宙整體的靈魂。
二十世紀的科學和哲學通常傾向於從整體上觀察世界,人們認識到,整體是可塑的。在心理學領域裡,這個思想尤其通過所謂的格式塔心理學以及普通格式塔理論而得到發揚。普通格式塔理論的創立者是克裡斯蒂安·馮·艾倫菲爾斯男爵(1859—1932),他於1890年發表了一篇《關于格式塔質量》的論文。格式塔心理學的創立者是馬克斯·維特海默、沃爾夫岡·克勒爾和庫爾特·考夫卡。
在哲學領域內值得一提的是赫爾曼·弗裡德曼(1873—1957),他是一位研究形式問題和格式塔理論的思想家,他給生物學的碩果纍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他的主要著作有《形式的世界》、《科學與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