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活力論——格式塔理論

2021-02-28 哲學基礎

漢斯·德裡石(1867—1941)是德國新活力論的代表性哲學家,我們把他放到生命哲學裡討論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首先德裡石的哲學是以生命為出發點的(他做過二十年的動物學家),其次德裡石的哲學是一種有機的哲學。由此出發,德裡石的思想傾向倒是更接近那個時代的形上學,即客觀存在哲學,我們將在這一章的另一節裡討論其代表人物。

在觀察生命的過程中,機械論和活力論之間的對立鬥爭在希臘人那裡就已經發生了。其中德謨克利特就試圖用原子的機械的相互作用來解釋整個宇宙,而亞里斯多德則用一種特殊的生命之力即「隱德來希」解釋生命現象。在近代哲學中,從笛卡爾到拉美特裡的「機器人」,機械主義的世界觀仍然佔據主流。康德試圖劃清這兩種世界觀的界限並且認識到,一種目的論的世界觀是必不可少的。浪漫主義是一種活力論,浪漫主義思想是充滿活力的和有機的。十九世紀的自然科學伴隨著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有機化學領域內取得的突出成就而重新傾向於一種機械論的世界觀。

在德國,漢斯·德裡石是以活力論的代表而聞名的,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機哲學》、《秩序學》、《現實理論》、《形上學》和《心理玄學》。

德裡石在海膽上面所做的動物學試驗是促使他的思想產生的重要誘因,這些試驗表明,一個被分割的胚胎並不是形成生命體的一部分器官,而是形成多個完整的生命體,即使微小的生物也是如此。對德裡石來說,從部分中形成整體的生物再生能力是不可能用機械論的觀點加以解釋的。整體因果性是生命所特有的。德裡石用亞里斯多德的「隱德來希」稱呼這種不可見的、無法把握的力量。

德裡石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對生物學做哲學的解釋,他創立了一套思想體系,內容涉及邏輯學、倫理學和形上學。

德裡石倫理學的首要前提就是對生命的肯定,生命是有機的並且是精神生活的工具。由此必然會得出結論,生物之間的行為規範就是互不傷害和廝殺。在國家中,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在道德意識的事實中,也有類似有機生物中的那種整體特徵。儘管並不十分確定,但是這也接近了這樣一個結論,即是說,在現象世界的背後存在著一種「隱德來希」,一種宇宙整體的靈魂。

二十世紀的科學和哲學通常傾向於從整體上觀察世界,人們認識到,整體是可塑的。在心理學領域裡,這個思想尤其通過所謂的格式塔心理學以及普通格式塔理論而得到發揚。普通格式塔理論的創立者是克裡斯蒂安·馮·艾倫菲爾斯男爵(1859—1932),他於1890年發表了一篇《關于格式塔質量》的論文。格式塔心理學的創立者是馬克斯·維特海默、沃爾夫岡·克勒爾和庫爾特·考夫卡。

在哲學領域內值得一提的是赫爾曼·弗裡德曼(1873—1957),他是一位研究形式問題和格式塔理論的思想家,他給生物學的碩果纍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他的主要著作有《形式的世界》、《科學與象徵》。


相關焦點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整個當代哲學史不過是整個哲學史的片段而已。而且當代哲學無法代表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受限於現代專業化影響,哲學已經成了艱深晦澀的一大代名詞,大部分時候只在哲學象牙塔裡繼續討論,一些歷史的小道消息倒是大受歡迎。正是這樣,普通讀者想了解哲學,先了解哲學史的要求就變得更為迫切。哲學並非某個民族,某個社會某個的時代精神生活的全部,但它卻是最能反應出歷史精神的。
  • 格式塔理論
    文/楊潔 格式塔理論的完形傾向原則和五個視知覺原則,能非常有效地指導APP界面布局設計中的信息視覺層級設計,幫助設計師有的放矢地對界面信息視覺結構進行組織、簡化和協調統一,設計出易學易操作的用戶界面。格式塔理論通過對人們的心理模型提出了基於視知覺判斷層面的五個基本原則:①接近性原則,是指人們通常會認為彼此接近或距離較短的視覺形式更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②相似性原則,是指人們容易將具有相似形狀、大小、顏色、材質等的視覺形式看成一個整體或組合。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一個嶄新的時代
    十九世紀下半期數學領域內取得的豐碩成果,如俄國人羅巴契夫斯基、匈牙利人波爾耶、德國人高斯和黎曼關於非歐幾裡得幾何的理論以及高特洛普·弗雷格在邏輯學和數學方面的劃時代意義的成就根本就沒有引起哲學家們的注意。在康德那裡,基於歐幾裡得的傳統的空間幾何觀念還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代幾何學理論中,則被認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是沒有矛盾的。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由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總主編的「政治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呈現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史」總計七卷,包括《西方政治哲學史》三卷,《中國政治哲學史》三卷,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一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一卷)由八位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人與動物
    彼得·朗巴爾多也說:「人被創造出來是為了上帝的緣故,他就是為上帝服務的,同理,世界被創造出來也是為了人的緣故,它是為人服務的。」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弗朗茨·馮·阿西西是個值得稱道的例外。猶太教並沒有將世界上的造物都看作可以由人類隨意處置的東西,毋寧說,在他們眼裡,人是自然的受託管理者,是自然的「護衛者」,而不是自然的統治者。中世紀的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強調指出:其他一切造物並非只是為了人類才存在的,它們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
  • 如何利用互動設計的接近法則與格式塔理論
    他們觀察了許多重要的視覺現象並編訂了目錄。格式塔理論明確地提出: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出易於理解、協調的整體。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並且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
  •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現今流傳下來的殘篇有200-300篇,包括了「論幸福、論死後的生命、論世界秩序和思維規則、論節奏和和諧、論詩、論農業、論數學、論正確的語言和含糊的詞語」等等。儘管如此,要了解德謨克利特,還不得不藉助一些二手材料。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繼阿那克薩哥拉「種子說」後的另一大天才創造。
  • 江蘇自學考試西方哲學史教材大綱
    江蘇教育學院編  學習哲學史(包括歐洲哲學史)在於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誠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達到這一目的,但研讀哲學史無疑是最佳的途徑。記得共和國的領袖就曾號召讀點哲學史。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1、《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完成這部作品的時候年僅28歲,以至於影響了幾代哲學家。書中將憂傷和悲觀的理念用唯意志論的語調的描述出來,細節非常之多,很值得細細品味。5、《存在與虛無》:《存在與虛無》這部作品總共有四卷,主要是講述了現象學本體論最為基本的觀點,以及道德的基礎和人的自由。《存在與虛無》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的代表作,是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的奠基之作。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一矛盾來自古希臘理性的兩大精神要素邏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 升,體現為柏拉圖的「迷狂說」,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礎上的迷狂,有別於中國傳統的非理性。西方哲 學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發展出來的,但常與宗教神秘主義合一,到黑格爾才明確將二者分開,但仍免不了墮入理性神學。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正是因為如此,無論是古代懷疑論還是近代的休謨都把人類的認識限制在經驗的範圍之內,康德對休謨問題解決的意圖也只是通過現象世界與自在之物世界的劃分為人類的理性劃界。從認識客體方面來看,「感性事物的不確定性,乃是一種古老的信念,不研究哲學的一般群眾是這樣看的,從來的哲學家們也是這樣看的。」這主要是指「事物是變化的,它們是存在的,但是它們的存在不是真實的,它們的存在也同樣包含著它們的不存在。」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主要流派有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各流派的在探討學習時側重點不一樣,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強調的有機體的全域學習,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則是強調在校生的學習。
  • 「黨建治學」韓慶祥:論「中國理論」——理論中國與理論力量
    只有把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統一起來的世界,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物質世界的強大,一個國家發展就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物質支撐;沒有精神世界的強大,一個國家發展就缺乏靈魂、氣質、品格、格局,其物質強大也不會持久。理論、思想的強大,自然是物質硬體強大基礎上的延續和發展。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在理論、思想上大多具有重要的建樹。
  •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犬大噠時間:2019-02-08 分享到: 《神魔之塔》營運團隊宣布,距離《神魔之塔》17.0 版本「跨越神境的元素科學」更新尚餘數天,全新「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摘要: 哲學的問題是一個哲學觀的問題,哲學活動首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哲學的問題,而通常我們在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上對哲學的問題的追問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受近代以來工具理性的影響,只是在把哲學當作解決現實問題與保證理論存在與發展的工具意義上來理解,但哲學的存在基礎、哲學最初的產生以及哲學最初的內容都否定著哲學的工具性存在,向我們證明著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哲學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
  • 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將面世(圖)
    淵源 只有上部被嘲笑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自1919年2月出版以來,以其「截斷眾流」的理論創見與學術魄力,獲得海內外學界及讀者的好評,僅在1919-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內,就再版達15次;加上初版,共計出版16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