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36氪編譯了Social Capital 的 Alex Danco 所寫的《範式轉移機器》系列文章,文中借用範式轉移的概念來剖析最近幾十年的IT技術演進,試圖說明找出正在轉向的目標範式以及稀缺資源是什麼,同時相應調整商業模式,是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唯一關鍵。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範式轉移機器(一):誰發現了新的稀缺資源,誰就擁有未來》是概念介紹,《汽車行業的稀缺資源在哪裡?Uber 和無人車的未來會怎樣?介紹了範式轉移在汽車行業的應用,該部分將會覆蓋很多話題:能源、物聯網、汽車,等等。
跟往常一樣,我想以一個寬泛的問題展開我們的討論。試想,你可以穿越回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Prodigy和Q-Link之類的早期網絡服務還處於萌芽階段,而個人電腦處於王安和DEC的計算機的陰影下的時代即將結束。試想,你可以跟任何一個願聞其詳的人分享一條訊息,告訴他即將發生的事情:唯一的規則就是你只能說一句話,而且不能提到任何公司的名字。你會說什麼?這是我的回答:當個人電腦連上網絡的時候,舊的世界將一去不復返。現在,能源領域可能就臨近這樣的時刻。
在《汽車行業的稀缺資源在哪裡?Uber 和無人車的未來會怎樣?》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交通「按需經濟」和「自動駕駛」兩個方面的特徵。想來有意思的是,它們包含了範式轉換兩個緊密相連的步驟。電氣化的實現也並非易事,但難在不同的地方:因為電氣化的「兩步走」是平行發生的。幸運的是,如果花點時間將問題層層剖析,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未來的可能性。
要預測未來,我們必須先從過去、從我們掌握電能之前著手。在工業革命時期,能源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我們已經知道如何掌握動能(通過水力)和化石能源(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但這兩者都有著很強的局限性:你不得不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地方使用。「實時」的能源非常稀少——如果你手頭有現成的,而且恰好在這一刻,那你可以使用它。除此之外,你就沒這麼走運了。
在二十世紀初,我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將能源轉化成電流,通過輸電線進行傳輸。然後我們又更進一步將這些輸電線組織形成了一個電網,使得許多不同的發電站能為分布在各地的客戶供電。消費者因此有了第二重自由——能隨心所欲地用電,因為任何人都不用再倚賴特定的發電站在某一時刻聯網。這兩種新的力量——用電場所和用電時間的自由,只要你連上電網——顯著增加了我們藉助電力得以做到的事情。有趣的是,我們並沒有一個簡潔的詞來描述這種聯合效應: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用電的能力。所以在下文中,我將把這種概念縮寫成「dxdt」(即ΔX/ΔT,距離除以時間的速度公式,在這裡表示「場所-改變-時間-改變」的概念,可以理解為「能隨時隨地獲取能源的程度」),你可以把這看成是代表「-改變-時間-改變」的一個單一變量。
以下這一點的理解很重要:從任何一個用戶的角度來看,你都不能真正地把dxdt中的「場所」與「時間」分割開來。只要連著電網,那麼你按下電燈開關的時間和地點都無關緊要:按下去它就會亮。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會聽到能源領域的行家說「電網就是一枚電池」。電網並非真的是電池——但對於任何觀察者而言,兩者工作的方式確實很像。任何加入電網的發電方,都不必擔心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電;任何用電方,也不必擔心是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電。只要燈一直亮著,那就行了。
這是如何實現的呢?電網的工作人員付出了很多艱苦的工作來確保系統一直保持在平衡狀態。電網就像是一個浴缸,其中的電能正好在滿載負荷的邊緣,不多不少。這種平衡的實現來之不易:這需要時刻監控著電網的負荷,維護輸電線,控制新發電站的聯網與斷網,以及儲存額外的電能。這一切都非常昂貴——我們每一美元的電費中就大約有50美分是用來為這些dxdt功能買單。但這錢花得很值:如果沒有dxdt,我們幾乎是倒退回上個世紀:家家戶戶都不得不直接連上當地的發電站,而我們能否開燈就取決於那家發電站此時此刻是否聯網。所以,dxdt的價值不言而喻。
這就引出了我們的下一個要點:20世紀的能源「大交換」(即「grand bargain」,指多方談判下的利益交換協議。)。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大交換代表了在稀缺能源之間進行的妥協,一個行業也因此得以達到均衡狀態。在能源領域,過去一百年是怎麼過來的呢?
大交換是這麼來的:為了換取廉價的dxdt,我們接受了對於如何獲取能源的選擇的限制。如果你住在舊金山,PG&E(Pacific Gas & Electric:太平洋天然氣和電力公司)是電力供應商的唯一選擇。公用事業委員會授予了他們經批准的壟斷權;作為交換,他們為提供dxdt而向你收取的電費會受到最高額的限制。PG&E會向公用事業委員會提交居民用電價格設定申請,而委員會則根據當前能源的批發價格以及其他因素來進行審批。
在某些沒有管制的地區,消費者可以在多家電力供應商之間選擇,至少有些選擇的餘地,但做出選擇的時候仍然是通過電錶為電能這種商品買單。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所付的電費中受到管制的部分實際上並不是付給電力本身(電力的批發價格是市場價,競爭非常激烈),而是付給dxdt部分。
事實證明,這種交換效率很高。它為城市鄉鎮的供電,高負荷、穩定的大型發電站建設提供了合適的動機,確保我們總是能以便宜的價格用上電。但現在呢?隨著21世紀的來到,我們面臨著一個充滿嶄新可能性的世界,但同時也需要迫切解決能源和氣候的相關問題。技術毫無疑問能幫助我們找出問題所在。
怎樣才能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我們先來看看技術是如何增加稀缺資源的獲取的。既然20世紀能源大交換中的稀缺資源是dxdt以及消費者的選擇餘地,那麼我們可以根據某項技術增加了這兩者中哪一樣的獲取,對能源科技方面的突破進行分類。
一方面,新的技術增加了我們對於所消費的能源的選擇。例如太陽能之類的可再生能源給你這樣一種選擇:如果有太陽,家中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的用戶在那時候就有了零排放、零邊際成本的能源。風能也是如此。消費者的自主發電則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有一臺發電機,即使是簡陋的本田3馬力瓦斯發電機,你也可以自行決定如何使用。其他例子包括屋頂太陽能光伏系統和熱水器。智能家居系統也已經面市,能夠自動開啟和關閉以選擇在電費最便宜、最合適的時段運行。而在更粗略的層面,物聯網系統的臨近將使得原先的被動部分轉變成能夠自行做決定的主動部分——這一點我們稍後再談。所有這些科技的影響都指向了同一方向——脫離那個陳舊的消費者只有單一選擇(穩定的電網)的能源大交換的時代,奔向一個消費者有多種選擇來決定如何獲取和使用能源的世界。
我們的集體回應呢?面對更多的選擇,我們自然非常興奮。關於為何我們需要建造一個「智能電網」來充分利用這些新選擇,我們也聽過很多。問題只有一個:事實證明,要在「如何進行操作」和「誰應該為此買單」這兩個問題上爭取大家的同意,是個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沒有提升dxdt的能力,更多的選擇只會導致各方利益之間的鬥爭。要是陽光普照時沒人要用電,這時應該怎麼辦?相反的情況呢?淨計量電價是否公平?如果傳統的電網是唯一連接分散各地的消費者的網絡,那由誰來控制電網?如果dxdt沒能相應提升,能源選擇的增多將帶來衝突,清晰商業模式也不會從中浮現。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角落,其他類型的技術正在增加dxdt:能源的儲存和電動車輛。
顯然,能源儲存是dxdt的一種形式。它允許你在某一時刻儲存能源,然後在另一時刻使用(而且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如果在時間點A電能供給充裕或者需求旺盛,而在時間點B供給不足或者需求低迷,你就能通過儲存電能來彌補差異,解決矛盾。電動汽車更進一步:它們可以說就是車輪上的電池,能在不同地方充電,然後在行駛的時候逐漸消耗;如果情況需要,甚至可以放電。(今天為路上大多數車輛供能的汽油,也是一種高效的dxdt形式。它的能量密度大,便攜性高,並且容易標準化。)
這一點值得再重複一遍,因為後面的論述將凸顯它的重要性:電動車輛是一種dxdt形式,正如電網一樣。一輛車也許並不能儲存、移動或者消耗很多能源——但是一大批的車輛將會發展起一定的產能,其自身也會成為一個議題。
與此同時,很多人已經對於能量儲存興奮不已——尤其是利用電網進行電能套利的前景,通過在谷電時段買入,在峰電時段賣出來賺取差價。這聽起來是個不錯的主意,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在經濟學層面上站不住腳。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足夠的選擇——如果能源的獲取沒有多樣的途徑選擇的話——很難通過套利來獲利。我們可以選擇在凌晨3點而不是下午3點的時候買電,但我們能做的就這麼多。如果獲取電能的途徑沒有相應增多的話,大多數增加的dxdt都鬧不出什麼動靜,也沒有清晰的可盈利商業模式。
但如果我們退後一步,假設上述兩種變化正在同時發生呢?
沒人真正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但我相信我們可以這麼說:
20世紀能源大交換的前提是:市場是圍繞著作為稀缺資源的dxdt和選擇餘地組織起來的。
從何處、在何時以及如何獲取所需能源的選擇的增多,提高了dxdt的必要性和價值。
相反,dxdt的增加讓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有不同能源可以選擇這件事變得更有價值。
消費者自主發電、可再生能源、智能家居、電池、電動車輛以及其他科技正在同時增加消費者的選擇和dxdt。
我們將要面臨的時刻,有點像是當年早期的個人計算機和早期的網際網路——兩者原本是各自發展,但最終走到了一起。
在不久的將來,這將會導致兩個結果:
一種好的循環,就像是摩爾定律一樣,更多的選擇引發更多的dxdt,反之亦然,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dxdt和選擇餘地將不再是能源領域中最稀缺的部分。新的東西將取而代之。正如一百年前電網將發電站變成一個可替代的抽象概念,在未來幾十年中,同樣的事情也會在現在的電網上重現。
這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會是怎麼樣的?將SolarCity收入麾下的特斯拉,或者至少這次收購背後的主旨,能夠幫我們提供一個概念層面的出發點。SolarCity通過屋頂太陽能光伏平板組成的分布式家用網絡來增加能源選擇。而特斯拉則利用大量的電動車輛、充電站和Powerwall電池來增加dxdt。我並不是說特斯拉和SolarCity一定會勝出,儘管我們稍後還會再來討論他們。我的意思是,太陽能+電動車輛這種想法以及它的潛力應該理解成能源選擇和dxdt將一併顯著增加;而這正是令人興奮的地方。當我們談論特斯拉/SolarCity在他們的太陽能屋頂、汽車和充電站之間運營一個「能源網絡」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真正在談論的。
回到目前的現實——如果對於能源的選擇持續增多,dxdt也一直增加,這意味著什麼呢?什麼將成為稀缺資源?
以下是我的猜想。
我們所理解的有形的電網仍將存在,而且會繼續由我們所熟知的公用事業部門運營。我們所使用的能源的大頭仍將來自於大型、集中的來源——這其中的多數來自於大規模的天然氣,最終還會包括風能和太陽能。(正如今天多數的計算工作依然在一些集中的地方完成。大型計算機存在過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已經被大型「伺服器農場」支持的雲計算所取代。)這不意味著我們將脫離電網——我們今天所知的發電站和輸電線會仍然存在。圍繞著這個電能生產和傳輸的主幹系統,我們也會有一個分布廣泛的小規模生產、儲存和運輸電能的網絡。這個網絡將會有很多組成部分: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充電和放電的電池、電動車輛和對應的充電網絡。
你可以把中央主幹和分散的外圍分支之間的關係想像成類似地鐵系統和優步之間的關係。在其主幹線路,地鐵系統有著高得多的絕對運輸能力,而且能夠在特定範圍內非常高效地運輸大量人群。圍繞著這個主幹,我們有優步——這是一種高度分散,在當地行之有效的方式,它把乘客送往地鐵主幹線路,吸收運輸能力的波動,甚至在經濟效用允許的情況下直接參與競爭。大部分乘客出行時多數時候還是會坐地鐵——但是任何能夠完成多種「最後一公裡」運輸的一方很可能將會有更為誘人的盈利模式。
最重大的改變將會是這種分布式的網絡將有效地超越,並且最終取代電錶:那個計算我們電費的有形設備,還有現在我們所說的「電錶記錄了的」(發電站集中供電)和「電錶沒有記錄的」(消費者自主發電)兩種環境之間的分界線。隨著自主發電的一代消費者和能量儲存的興起,尤其是可調度發電的設備(現在的公用事業部可以利用、倚賴這些資產,把它們當作「虛擬的發電站」),電錶上和電錶下之間的界限註定會變得模糊不清——直到最終消失。所以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什麼呢?
電錶很有可能會被一種全新的能源層級所取代,在這裡電能得以儲存、交換和使用。就像是一個分布式的「能源網際網路」,不為一個主要的協調器所控制,而是像一個分布式的商品市場在運作。我們在這個市場上能找到什麼?我們接觸的將會是一種非常基礎的商品:電子。但處理它們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小部分簡單的基於電能的衍生品合約被創造出來取代電錶簡單粗暴的計價,並基於一些可能的原生資產來支付費用,具體如下:
電能生產方的產能,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天然氣發電站或者核電站。
電能消費方——例如一棟樓或者一輛車——所支付的費用。
電能儲存方通過儲電工具(例如一枚電池或者一輛車)套利所獲取的收益。
分布式的物聯網讓這個商品市場從根本上是可行的,事實上也是必然的。一旦這些原生資產能獨立作用,市場上將會出現兩種非常稀缺的資源:信息與信任。正如20世紀的能源協議所說,「為了換取dxdt,你同意自己的選擇受到限制」,而21世紀的能源協議可以這麼說,「為了參與這個生態系統,你必須證明並且付出所要求的信任」。
「所要求的信任」是指什麼?參與市場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每一種都自帶要求。如果你是戶主,你的需求就是讓家裡的燈能亮著——換句話說,讓市場像我們之前習慣了的電錶那樣運作——那麼你需要提供一個帳單地址,可能還有信用記錄。如果你是一個動態斷路器,需要獲取就近的一個負載均衡器上面的信息,你需要出示相應的電子證件來獲得讀寫信息的許可。如果你想作為一個實體在這個市場中進行交易,並且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來獲利,那就需要更高層次的信任。如果你想成為這個市場中的一名大玩家——比方說,運作一批電動車隊來不斷地購買、儲存、出售和利用電能——這也需要許多不同和持續的信息和信任互換。假以時日,某種形式的規則或者自律會出現,儘管現在還很難說會是什麼。
有趣的是,如果最終這一切得以實現,這將代表著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夢想的一些東西的到來;某個人尤其對此夢寐以求。這個人就是Jeff Skilling,而他的夢想就是安然公司。我得澄清,臭名昭著的安然可說是罪有應得。然而,你不禁會認為Skilling顯然是領先於他的時代的。但歷史的教訓很清楚:這要奏效的話,得需要像網際網路一樣的分布式系統,而不是像安然那樣的集中式模型。理由嘛,不言而喻。
所以,這一切要怎麼實現呢?儘管這個目的地看上去很理想,但貌似跟今天事物運作的方式有著相當大的區別。最有效的突破口將從哪來?誰將擁有這些信息?而誰又將擁有這些信任?
好吧,讓我們先回到第三部分,在那裡我們討論了汽車和增加對稀缺資源的獲取的其他科技變化。我們特別討論了目前進行中的從司機文化到汽車文化的過渡,由手機(優步)帶來的更多的車輛和司機選擇,還有由無人車或者租車項目正在帶來的更多的流動性。我們問,「汽車會想要什麼?」但是我們並沒有對車輛方面發生的第三大變化——電氣化——有所評論,因為我們特意把這一部分預留到此文。結果顯示,電動汽車將成為能源範式轉換中的完美的突破口,原因如下:
正如我們討論過的,它們是一種分布式的dxdt。
生產和運營一輛(或者一批)電動汽車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會得到來自它的另一功能的彌補:交通運輸。
它們將成為會「想要東西」的具有產能的實體——而且很可能會得到它們所想要的東西。
它們自身就是重度的能源使用者,誠然它們自身是一種dxdt。
所以,我們終於有了正確的視角來看看Elon Musk的特斯拉宏圖計劃。
我們已經聽說過特斯拉秘密宏圖的第一部分:借著Roadster的勢頭來繼續打造Model S,然後是Model 3。接著我們又聽到宏圖的第二部分,主要是關於特斯拉會成為類似車隊管理人這樣的角色(儘管仍然會有個人擁有車輛這個過渡階段)。而與此同時發生的另一件事,規模會更大:借用電動車的勢頭來發展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的產能和充電站,然後掌握充電標準並因此獲得dxdt。未來,通用、豐田或者蘋果都能製造出電動汽車;Musk和Straubel關心的主要是讓所有這些公司都使用特斯拉生產的運行自家系統的電池,並且——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按照特斯拉的充電標準來實施。這才是醉翁之意所在。
還記得之前我們認為未來在新型的能源體系中合理的稀缺資源是信息和信任麼?如果Musk能夠抓住電動車輛的充電標準的話,他能把觸手深入到這兩種資源中去。他可以利用它們作為一個有力的突破口,來創造並擁有新型的能源商品市場中有價值的部分——在這裡SolarCity作為一種一體化的產品選擇也會有用武之地,我必須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過對於優步來說,表象背後真正的較量之一是地圖,而對於特斯拉來說,真正的較量不僅僅是汽車,也是充電標準、充電站,以及抓住參與新型分布式能源市場的物聯網的底層作用因素。特斯拉不會想在這種變革中落得和康柏一樣的下場——他們更願意成為因特爾(電池架構)、微軟(駕駛/按需效率網絡),或者思科(充電標準)。甚至是幾家之和。
在結束之前,我還想最後說一點。當我們聽人們談論「智能電網」——一項受到廣泛支持的大規模公共商業倡議,倡導協調所有的分布式能源行為——這將變成什麼?我這麼說的話會惹上麻煩,但是當你聽到「智能電網」的時候,想想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電動汽車、太陽能屋頂和動態定價都將運行在智能電網上面」聽上去像極了那句過時的廣告口號,網際網路是在太陽計算機系統上運行的。事實是,這並沒有錯。網際網路的主幹和相互連接的粘合劑確實在太陽的SPARC架構上面運行。(在少數地方,現在依然如此。)太陽計算機的系統對於網際網路的運作的確起到過重要作用。但長期來看,他們沒能勝出:他們陷入了兩種範式之間,既不是新範式也不是舊的。如果一個龐大、集中的智能電網是我們的太陽計算機系統,那麼我相信分布式的能源體系會以紅帽子Linux的樣貌出現——如果有誰在尋找下一個能源體系的話——我會以這裡作為探尋的出發點。
總而言之,我能說的就是:事態將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就能源行業而言,我們現在正臨近「個人計算機遇到網際網路」這種時刻。當個人計算機連上網絡時,舊的世界一去不復返——未來的分布式能源體系可能也是這樣。很多事情正紛至沓來:太陽能和風能成本的降低帶來了低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運輸收入補貼成本的汽車內部能源儲存設備的來臨,汽車本身的所屬權本質正在發生變化,逐漸興起的物聯網將把所有事物都聯結在了一起。沒有人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麼。我們已經等不及了。
註:本文原載於 medium.com,作者 Alex Danco,由 ONES Piece 翻譯計劃何聰聰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