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發性肺癌(MPLC)是指同一患者同時發生兩種或兩種以上原發肺癌的情況,根據發生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同源肺癌(sMPLC)和異源肺癌(mMPLC)。
隨著高解析度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肺癌篩查項目的增加,近年來,MPLC發病率一直在上升。
雖然MPLC的診斷標準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還沒有黃金診斷標準。
2020年8月12日,《胸腺癌》期刊報導了一位患有四種肺癌的患者(腫瘤1,命名為T1, 7年前位於右中葉;腫瘤2,命名為T2,位於左肺下葉;腫瘤3和腫瘤4分別命名為左上葉T3和T4)。
根據多基因靶向測序發現,兩個腫瘤(T1和T2)都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L858R/T790M突變,說明這兩個腫瘤可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但這3個腫瘤(T2-T4)按現行診斷標準診斷為mMPLC。
案例分析
一名從不吸菸的49歲中國女性,因健康體檢發現多個肺結節(左上葉兩個結節和左下葉一個結節)於2019年11月13日入住北京海澱醫院胸外科。常規檢查未發現遠處轉移。
此前,患者於2011年12月被診斷為右中葉IIb期(pT1N1M0)低分化肺腺癌(混合亞型)(腫瘤1,命名為T1)。
當時接受了右中部肺葉切除治療和4個周期培美曲塞‐順鉑化療(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順鉑75 mg/m2第1天,21天為一個周期)。
圖註:雙側肺多髮結節的示意圖和胸部CT圖像。
此次,她接受了左上葉和左下葉的楔形切除術,並通過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進行了淋巴結清掃。術後各病灶病理亞型分別為左側上半部病變為以腺泡為主的腺癌(腫瘤3,命名為T3)和非典型腺瘤性增生(腫瘤4,命名為T4),左下病變為微浸潤腺癌(腫瘤2,命名為T2)。未見淋巴結轉移。
對包含808個致癌基因的大樣本進行了下一代測序(NGS)測試,用於對所有可用腫瘤和匹配的血液樣本進行分子測試。
結果發現三個腫瘤(T1, T2和T3)中均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L858R單一突變。T1和T3病灶表現出不同的主要組織學亞型,因此被認為是單獨的原發性肺癌。
在T4和其他病變之間未發現共享突變,所以說明T4來源於一個獨立的克隆來源。有趣的是,T1和T2都有EGFRL858R/T790M突變,提示這兩個病變可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然而,根據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等指南,這3個病變(T2‐4)被診斷為mMPLC(pT1bN0M0,IA2期)。
由於腫瘤仍處於早期階段,患者沒有接受輔助治療,但繼續通過每三個月定期去醫院進行監測。到目前為止,未發現復發或轉移。
圖註:患者診治過程
討論
1、一方面,根據目前的診斷標準,這三種腫瘤(T2-T4)均可診斷為mMPLC;另一方面,EGFR T790M突變的初治非小細胞肺癌很少見,只有約2%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有報導。此外,在暴露於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之前,約有0.5%的EGFR突變陽性患者報告了EGFR L858R/T790M的並發突變。
在本報告中,T1和T2有相同的EGFR L858R/T790M突變,提示這兩個病變可能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但是,儘管有了這些證據,仍不確定T2是否為肺內轉移(IM),需要結合患者的預後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長期隨訪和生存數據對於證實這些觀察也至關重要。
2、據了解,這是首例在初治非小肺癌(NSCLC)患者中含有EGFR L858R/T790M突變的異位肺腺癌。綜合的臨床和分子分析可能有助於區分MPLC和IM。由於MPLC的診斷標準尚不明確,因此在今後的研究中應予以重視。
參考來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
End
【重要提示】本公號【家屬說】文章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囑!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