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肺轉移瘤的13個不典型表現
肺轉移瘤的13個不典型表現:
1.孤立性肺轉移瘤
2.空洞或空泡樣肺轉移瘤
3.鈣化性肺轉移
4.自發性氣胸
5.氣腔實變型肺轉移
6.支氣管內膜轉移
7.腫瘤性動脈栓塞
8.慄粒型轉移
9.暈徵
10.轉移瘤內血管擴張
11.淨化轉移和轉移的自發消失
12.良性腫瘤肺轉移
13. 遲發性肺轉移瘤
1.孤立性肺轉移瘤:
孤立性肺轉移瘤約佔2%-10%,較多見於黑色素瘤、結腸癌、肉瘤、滋養層細胞癌、腎癌、乳腺癌等。單個較大的結節腫塊性病變多邊緣光滑,密度均勻,與肺肉瘤相似。少數肺轉移瘤形態不規則,呈分葉狀,邊緣毛糙或有棘狀突起,與原發肺癌較難鑑別。
腫瘤的轉移與腫瘤內微血管數量、微血管密度呈正相關,孤立性肺轉移瘤多由血供豐富的原發瘤轉移而來,多順延原發瘤的強化程度和形式,可表現為多種形式的明顯強化。
孤立性肺轉移瘤不同程度地具有原發腫瘤的病理及生物學行為,導致其同原發腫瘤類似的影像學表現,並決定了其影像表現具有多樣性。
當惡性腫瘤已確立又出現肺內單髮結節時診斷既要區分其良、惡性質,還需鑑別是孤立性轉移還是第二原發腫瘤,Cahan曾報導肺第二原發腫瘤發概率:
(1)原發腫瘤為鱗癌時,肺內腫瘤多為原發;
(2)原發為腺癌時肺內原發和轉移的概率各半;
(3)原發為軟組織肉癌、黑色素瘤、睪丸癌時肺內多為轉移。
2.空洞或空泡樣肺轉移瘤:
原發灶多見於消化及呼吸系統,以鱗癌、腺癌、黑色素瘤、肉瘤、胚胎細胞瘤和移行細胞瘤多見,約佔4%。轉移性空洞形成機制可能與鱗癌中心角化物排空、腺癌黏液退變後黏液排空、腫瘤血供不足引起壞死、放化療、腫瘤向支氣管內侵犯形成活瓣等機制有關。
CT影像常多發,多為圓形,壁薄,光滑均勻,也可以表現為厚薄不一,肺門側的壁較厚,外側的壁薄,也可出現厚壁空洞,空洞壁常有明顯強化。空洞性病變傾向於分布在胸膜下或葉間裂下,越靠近胸膜,空洞越小,直徑較大的空洞多分布在肺的中帶。厚壁空洞病變可隨著病灶增大而出現分葉、毛刺及壁結節等惡性空洞的特點。
空洞性肺轉移瘤變化快,短期內可見腫瘤增大、增多,有時可在治療後自行消失。有學者認為空洞壁厚1-2mm及以下者不太符合缺血壞死所形成空洞的形態,因而稱空泡更合適。空泡樣轉移瘤的瘤壁菲薄光滑,質均勻,可與肺紋理相連。
病例1
肺腺癌肺轉移
牙齦癌肺轉移
左側背部的平滑肌肉瘤肺轉移
食管鱗癌肺轉移
3.鈣化性肺轉移:
主要見於骨肉瘤、軟骨肉瘤、滑膜肉瘤、結腸癌、卵巢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的肺轉移和治療後的轉移性絨癌。
轉移瘤的組織學結構往往和原發腫瘤很相似。具體的鈣化機制包括:骨形成、營養不良性鈣化(腫瘤本身的缺血壞死、鈣鹽沉積)及分泌黏液蛋白腫瘤內黏液性鈣化(見於胃腸道和乳腺黏液腺癌等)。
轉移性鈣化灶形態無特異性,多為數目較多的小的鈣化點,以中下肺野多見;也可以是軟組織密度的轉移灶內較大的鈣化斑(爆米花鈣化)。診斷鈣化性轉移時首先應除外結核等感染性病灶、淋巴結及塵肺等的鈣化。
病例2
骨肉瘤並兩肺多發轉移
病例3
男性21歲,可觸及的腹壁腫物和運動神經痛一個月 骨肉瘤轉移 CT左右氣管旁及肺動脈旁淋巴結增大,含有鈣化樣密度,雙肺結節內含有骨化樣密度,右下肺結節呈簇狀聚集,右前胸壁皮下腫物也有骨化樣特點。一個象腎結石樣圓形骨化樣病灶在左腎實質內發現。
4.自發性氣胸:
肺轉移瘤並發氣胸較為罕見,多見於肉瘤特別是骨肉瘤或滑膜肉瘤肺轉移,也見於具有侵襲性和壞死特點的肉瘤樣腫瘤。
產生氣胸的機理可能為貼近胸膜下的腫瘤組織壞死形成支氣管胸膜瘻或支氣管內膜轉移阻塞氣道、形成活瓣致遠端肺泡過度膨脹破裂形成氣胸。
CT上除氣胸外,偶可見胸膜下小結節影。
當肺轉移瘤並發自發性氣胸,可提示原發灶的病理組織類型。
病例4
骨肉瘤術後右肺及胸膜轉移、右側自發性液氣胸
5.氣腔實變型肺轉移:
肺轉移瘤類似於肺炎型肺癌與肺炎性病變的生長與發展方式,可以沿完整的肺泡壁及間隔匍行生長,形成斑片狀氣腔實變表現。多暗示預後不良。
影像學表現為結節內充支氣管徵,實變區內「樹枝狀」含氣支氣管徵,局灶或瀰漫的磨玻璃密度增高影像,邊緣伴有暈徵的結節等。胃腸道腺癌常見,乳腺癌、肝癌、腎癌、絨毛膜癌、前列腺癌、卵巢癌也可以表現為這種類型。
6.支氣管內膜轉移:
約佔2%,多系鄰近的肺實質腫瘤或肺門、縱隔淋巴結的直接侵犯所致,或為癌性淋巴管炎引起的瀰漫黏膜浸潤。
其原發瘤通常為乳腺癌、直腸結腸癌、腎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少見的原發瘤部位有子宮頸、宮體等。
CT 表現為支氣管內息肉樣腫物,支氣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可形成黏液栓,合併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與原發肺癌所致者酷似,易造成誤診或縱隔淋巴結可增大。有時在肺內其他處可見轉移結節。
病例5
直腸癌支氣管內膜轉移
軟骨肉瘤支氣管內膜轉移
病例6
腎透明細胞癌支氣管內膜轉移
7.腫瘤性動脈栓塞:
在屍檢惡性腫瘤發生率3%-26%,腺癌常見。原發灶多為肺癌、胃癌、乳腺癌、腎癌、絨癌、肝癌、前列腺癌等。與血行性轉移瘤不同的是腫瘤性栓塞位於血管內,無血管外增殖,部分位於中小動脈,增強掃描表現為主肺動脈或葉、段肺動脈充盈缺損,小動脈分支突然截斷和扭曲,偶可見亞段肺動脈內充盈缺損。
大量瘤細胞栓塞肺小動脈或毛細血管時可僅顯示肺動脈高壓徵象。分為中心型栓子和周圍型栓子,後者多見。前者與肺動脈栓塞不易區分,增強後見強化為其特點。
周圍型肺動脈內瘤栓常位於胸膜下,肺動脈分支局部增粗、扭曲,可見樹芽徵,與小氣道病變的氣道樹芽徵鑑別是與其肺動脈相連。
血管內瘤栓常伴發於其他類型的肺轉移,特別是癌性淋巴管炎。
當單獨存在時,影像學上很難做出診斷。由於腫瘤患者較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及肺的血栓栓塞,儘管在臨床上這兩種栓塞的治療和預後與瘤栓截然不同,但它們與腫瘤栓塞之間的鑑別極為困難。
病例1
肉瘤樣癌並動脈血栓、自發性氣胸
病例2
女,41歲,右肺腺癌
8.慄粒型轉移:
瀰漫慄粒性轉移頗似慄粒型肺結核,CT表現雙肺瀰漫多發、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形態相似、邊界清楚的結節,呈上肺野相對較少、中下肺野周邊及肺底居多的分布,同時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及其他臟器轉移,病理機制可能與肺血供上少下多,肺小動脈位於外周以及腫瘤栓子一次多量或短期多次進入血液有關。
病例3
甲狀腺乳頭狀癌伴慄粒型肺轉移
肺癌伴慄粒型肺轉移
9.暈徵:
即結節周圍模糊影,肺結節病灶周圍模糊影即暈圈徵常代表伴有炎性滲出或伴有出血,對轉移瘤則代表:
(1)瘤周出血;
(2)腫瘤細胞向周圍浸潤;
(3)支氣管黏膜下轉移導致阻塞性炎症。
病例4
血管肉瘤瘤周出血
10.轉移瘤內血管擴張:
增強CT檢查發現,轉移性肺結節內有時可見擴張、扭曲的管狀強化結構,系腫瘤血管,為肺動脈被腫瘤阻塞並擴大所致。
小的和中等大小的肺動脈呈分枝狀結節樣擴張,常見於肉瘤,如蜂窩狀軟骨肉瘤或平滑肌肉瘤。
病例5
11.淨化轉移和轉移的自發消失:
淨化轉移是指肺轉移結節經有效化療後其大小保持穩定不變或縮小,組織學檢查顯示結節壞死伴或不伴纖維化,無殘存惡性細胞的證據。睪丸癌、絨毛膜癌、生殖細胞腫瘤及偶爾其他惡性腫瘤的肺轉移經化療後可發生此種情況。除組織學檢查外,臨床上很難判斷是否屬淨化轉移。
腫瘤學標記物如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的檢測有助於確定其活性。PET檢查結節的生物學活性也有助於鑑別診斷,必要時可行穿刺活檢。絕少數情況下,原發瘤經手術切除、放療或化療後,肺轉移瘤可自發性消失,其機理至今不明。
12.良性腫瘤肺轉移:
在絕少數情況下,肺外良性腫瘤亦可發生肺轉移,如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葡萄胎、骨巨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腦膜瘤等,其機制不明,可能系脫落細胞經血運遷移至肺所致。CT上除結節生長非常緩慢外,與一般轉移結節無任何區別。
病例5
子宮肌瘤肺轉移
13. 遲發性肺轉移瘤:
可以根據肺轉移瘤出現的時間,分為以下類型:
1)早發性肺轉移瘤:原發病灶未發現之前出現的肺轉移瘤;
2)即發性肺轉移瘤:原發病灶發現3年以內出現的肺轉移瘤;
3)晚發性肺轉移瘤:原發病灶發現3-10年出現的肺轉移瘤;
4)遲發性肺轉移瘤:原發病灶發現10年以上出現的肺轉移瘤。
肺轉移瘤具有來源的多源性、病理機制的複雜性、肺血循環的雙重性和影像表現的多樣性,同一種原發腫瘤可表現為不同類型轉移瘤,而不同原發腫瘤也可表現為同一類型轉移瘤形態。
甲狀腺癌肺部轉移以粟粒型多見;滋養細胞癌肺部轉移多數為邊緣光整的腫塊,少數為邊緣模糊的雲霧狀,切除原發灶並加以合適的化療, 病灶可短期內縮小甚至消失;肺空洞樣轉移瘤頭頸部腫瘤或其它部位肉瘤多見,亦可見消化道和生殖細胞腫瘤;癌性淋巴管炎多見於乳腺及消化系統腫瘤;肺轉移灶內出現鈣化,特別是團塊狀或斑片狀鈣化,多見於成骨肉瘤和軟骨肉瘤。
當原發病灶不能被發現,而以肺轉移灶為首發症狀和體徵時,可結合具體情況有目的地尋找原發灶,儘快制定治療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