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大腦鐮切除對側大腦內側面的轉移瘤

2021-02-12 神外資訊


如欲投稿請點擊   神外資訊-歡迎賜稿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Ref: Barkhoudarian G,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17 Dec 1;13(6):724-731. doi: 10.1093/ons/opx067.】

大腦內側麵皮質深部腫瘤可通過同側皮質或同側半球縱裂間入路處理。但前者可損壞覆蓋在腫瘤上重要的大腦皮質,後者也需牽拉腦組織才能到達病變部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翰·韋恩癌症研究所太平洋腦部腫瘤中心的Garni Barkhoudarian等利用大腦半球的重力擴大大腦縱裂空間的同時,在內鏡下切開大腦鐮到達對側大腦內側面切除轉移瘤,文章發表於2017年12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

作者回顧分析11例採用該入路切除對側大腦內側麵皮質深部轉移瘤患者的個人資料、腫瘤大小和位置、術前和術後症狀、病理學診斷、腫瘤切除範圍、手術時長和併發症等。手術體位、手術方法和典型病例見圖1~4。患者年齡45-75歲,平均60.5歲。6例術前偏癱,術後5例較前改善;3例無症狀,1例癲癇發作。11例患者的腫瘤均位於一側,64%位於右側,採取左側入路手術。73%的腫瘤完全或部分涉及額葉內側面。病理學診斷3例肺癌、4例惡性黑色素瘤、2例膀胱癌、1例乳腺癌和1例卵巢癌等轉移。腫瘤體積0.4-16.4cm³,平均5.5cm³。8例(73%)腫瘤全切術,3例次全切。手術通過內窺鏡將91%患者的殘留腫瘤切除。均未出現併發症。經臨床和神經影像學評估,正常側大腦皮質未出現任何症狀或無症狀性損傷。

圖1. 手術體位:矢狀竇平行於地面,頭部與地面成45°。

圖2. 經大腦鐮入路示意圖;矢狀竇下切開大腦鐮,顯露對側大腦內側麵皮質內腫瘤。對正常側腦組織牽拉輕微。

圖3. 示意圖顯示,腦組織受重力作用下垂提供手術操作空間,在內鏡下切開大腦鐮切除對側半球內側面的腫瘤。

圖4. 右額頂內側面轉移瘤患者的MRI成像。A-C.術前MRI成像顯示信號不均勻的腫瘤;D-F.術後MRI成像示腫瘤次全切除;G-I.術後行放射外科治療後2年,MRI成像不顯示腫瘤。

綜上所述,在重力作用下藉助內鏡通過大腦鐮切除對側半球內側面轉移瘤是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通過重力,免除對腦組織的牽拉,最大限度地減輕對腦實質的損傷,值得推廣。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李富光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知秋教授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相關連結

相關焦點

  • 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大腦中動脈主要分為蝶骨段(M1)、腦島段(M2)、島蓋 段(M3)、側裂周圍段(M4)及終末段(M5)。其中M1段發出的豆紋動脈經過前穿質,途經杏仁核的後面,主要供血內囊區域,側面觀豆紋動脈以扇形方式放射狀延伸至幾乎整個內囊。低級別膠質瘤切除常以豆紋動脈扇形面為腫瘤切除的內側界面。島葉的靜脈回流由外側裂的淺表靜脈及大腦中深靜脈引流,但變異較大, 各個靜脈引流區域範圍並不恆定。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松果體區腫瘤的手術切除是最困難的神經外科手術之一。松果體區腫瘤很難通過手術切除。它們位於大腦的死亡中心,所以它們是離表面最遠的結構,也很難到達--不管是哪種方法。更複雜的是,松果體區被大血管包圍著。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
  • 解析疑難脈絡叢乳頭狀瘤治療|乳頭狀瘤|腦積水|脈絡|治療|腫瘤|...
    儘管在診斷時或最初診斷後數年有遠處轉移,但大多數CPP患者在全切除後的預後良好,5年總生存率為90-100%。經囟門超聲和腦磁振造影研究證實,在伴有繼發性梗阻性腦積水的第三腦室和側腦室存在腫塊(圖1)。考慮第三腦室脈絡膜叢乳頭狀瘤已延伸至側腦室,由於腫瘤體積巨大,血管豐富,Di Rocco教授決定為患兒先行化療(順鉑),目的是減少腫瘤大小和血管供應,以便於切除腫瘤,這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教授臨床經驗及文獻報導的高度血管化並帶蒂的腫瘤輔助化療後利於手術優勢的經驗。
  • 河南8歲男孩切除左側大腦成「半腦人」靠右腦存活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焦慶芳說,詳細檢查結果證實,小建患的是「嬰兒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由於病灶都在左側大腦,而且因長期患病,使得患者的病側大腦功能代償性地轉移到了右側,適宜進行左側大腦半球切除術。  9個小時切除病變左腦  11月25日上午8時許,小建被推進了手術室。9時30分,手術正式開始。
  • |星形細胞瘤|神經系統|顱咽管瘤|腦...
    繼發性腦腫瘤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或侵入顱內形成的轉移瘤。根據部位,腦腫瘤分為腦內腫瘤和腦內腫瘤。腦內腫瘤:常見的腦內腫瘤原生於腦實質的膠質瘤、淋巴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腦轉移瘤),大多數屬惡性腫瘤。惡性腦腫瘤生長較快,無包膜,界限不明顯,呈浸潤性生長,破壞腦組織。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46%,惡性腦膠質瘤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任何人,且預後極差。
  • 五旬男子視物模糊伴視野缺損,翼點入路為其切除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是位於鞍區或鞍旁區的生長緩慢的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起源於顱咽管的上皮細胞或 Rathke's囊的殘留(造釉型)或由原始口凹殘留的鱗狀上皮細胞化生而來(乳頭型)。顱咽管瘤可從垂體下丘腦軸的任何一點發生並沿此軸發展,腫瘤可從位於蝶鞍到大腦的第三腦室,大約50%的腫瘤起源於第三腦室底水平的漏鬥或灰結節區域,主要向第三腦室發展。
  • 莫名頭疼20天 罪魁禍首竟躲在大腦「禁區」
    近日,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腦膜炎手術,即在大腦的禁區「鞍區」開展手術,為一名莫名頭疼20天的60歲女患者成功發現並解除了藏在大腦中的「定時炸彈」。經當地醫院影像檢查提示顱內佔位性病變,也就是說,王女士大腦裡出現了腫瘤。更讓她擔心的是,當地醫院表示該腫瘤治療難度太大,建議她去上級醫院就診。於是,王女士慕名來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接診,他是顱內腫瘤,尤其是鞍區腦瘤手術治療方面的資深專家。根據檢查結果精準判斷,王女士頭暈的罪魁禍首正是鞍區(鞍旁)巨大佔位,考慮系腦膜瘤。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如在冠狀切面中顯示,這條有點圓滑的邊位於大腦鐮與小腦幕的夾角處,將枕葉的內側面與其傾斜的底面分開。邊緣葉位於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呈環形包繞大腦半球頸的周圍。其外界是扣帶溝、頂下溝、距狀溝的前部和側副溝;其內界是胼胝體的上面和脈絡膜裂。邊緣葉又以胼胝體溝和海馬溝分為內、外二帶形區。胼胝體溝始自胼胝體嘴的腹側,沿胼胝體背側後進,最後繞到胼胝體壓部的下方,移行於海馬溝。
  • 不同類型腦膠質瘤 如何做到最大化安全切除-馬曉東 孫國臣
    腦膠質瘤的手術切除範圍,經過了不斷演變的過程。除了醫生的理念和技術之外,還得以於目前的多模態輔助。 我認為無論低級別還是高級別膠質瘤,都應該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大化切除。復發之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儘快再次手術。
  • 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
  • 空軍總醫院顧建文: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手術方法
    自Dandy於1922 年首先報導經胼胝體前部入路切除第三腦室膠樣囊腫以來,對該區域手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熱點。近年來,經大量解剖和臨床研究表明經胼胝體-穹隆間入路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到達第三腦室入徑最短且損傷少。
  • 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膠質瘤佔原發中樞神經腫瘤的40%,新技術有助安全完整切除腫瘤
  • 大腦簡史(3)-大腦的結構
    1967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醫生保羅麥克萊恩為了了解看似隨機的大腦結構,將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用到大腦。他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雖然這個模型在筆者看來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用它作為一個粗略的組織原則來解釋所有的大腦結構。他首先注意到我們大腦中心的一部分,包括腦幹,小腦和基底核,與爬行類動物的大腦幾乎相同。
  • 在大腦禁區「動刀」,這場手術驚心動魄
    腫瘤不偏不倚,正長在大腦最核心的區域。腫瘤位於前床突及鞍區前外側部,騎跨蝶骨峭內1/3處,向前延伸至額底,向後至中顱窩前內側海綿竇前外側,向內向上至垂體及下丘腦。檢查發現,腫瘤還與視神經、動眼神經關係密切。
  • 腦膠質瘤病人靜息態默認模式網絡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病人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膠質瘤引起的腦區間網絡異常相關,包括腫瘤同側和對側半球間腦區的網絡連接。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DMN)與自發認知功能、外部環境監控功能、內部心理活動相關。研究膠質瘤病人DMN對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指導重要腦網絡保護及臨床治療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腦膠質瘤DMN的研究歷史、概念理論及目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該區特點為:1.第V層有巨大的鏈體細胞(Betz細胞);2.定位關係為倒置人體,頭部正位,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前部與會陰及下肢運動相關,中部與軀幹及上肢運動相關,下部與面、舌、唱、喉運動相關;3.身體各部投影區大小取決於功能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而與形體大小無關,如手(尤其拇指)和口的形體比下肢小,但因功能的複雜性而投影區較下肢大:4.左右交叉,一側運動區支配對側肢體運動,但一些與聯合運動有關的肌受雙側運動區支配
  • 肺轉移瘤的13個不典型表現
    > 淨化轉移是指肺轉移結節經有效化療後其大小保持穩定不變或縮小,組織學檢查顯示結節壞死伴或不伴纖維化,無殘存惡性細胞的證據。睪丸癌、絨毛膜癌、生殖細胞腫瘤及偶爾其他惡性腫瘤的肺轉移經化療後可發生此種情況。除組織學檢查外,臨床上很難判斷是否屬淨化轉移。 腫瘤學標記物如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甲胎蛋白(AFP)的檢測有助於確定其活性。PET檢查結節的生物學活性也有助於鑑別診斷,必要時可行穿刺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