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一顆銅豌豆
1828年,美國人威廉·伯特發明「排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打字機。而中文打字機的起步則晚很多,直至1915年,山東留美學生祁暄才發明了第一臺中文打字機。
1915年9月29日,中文打字機獲發明專利。當時,農商部以祁暄所制打字機器,運用靈便、構造完備、所印字跡尚鮮明,特準按照暫行工藝品獎章,給予專利5年,以示鼓勵。不過,這臺由學生發明的中文打字機,並不似誇讚那般靈活好用。
首先,這臺打字機體積龐大、外形笨重,主要部分就佔了大半張桌子。其次,要想操作這臺中文打字機,也不是件易事。那時的打字機可不像現在的五筆輸入法那樣拆部首、偏旁,而是簡單粗暴地一個漢字又一個漢字來打字。
若想打字,打字員就要在鉛字盤上用一個小鉗把鉛字鉗起,再按一鍵時,小鉗才會舉起鉛字,隔著色帶印在紙上。但你知道,中國常用的漢字就有幾千個,所以鉛字盤就要摞好幾層。打字員若想打得快,還要花精力記住幾千個漢字的位置。因此,第一臺中文打字機的實用價值並不大。
後來,也有人嘗試發明更加便捷的打字機,文人林語堂就是其中一位。林語堂對機械的痴迷,從幼年時期便表現了出來。1947年5月22日,林語堂發明的「明快打字機」樣機出廠。
明快打字機的核心是一個複雜的滾筒,大滾輪上有6個中滾輪,每個中滾輪上有6個小滾輪,每個小滾輪有8個面,每個面裝有28個字模。在這樣的精妙設計下,明快印表機可以輸出8064個字符。
其核心技術「上下形檢字法」,與現在字典的偏旁部首檢字法類似,將漢字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分類檢索。使用明快打字機,只需按三鍵,就能打出自己所要的漢字。
後來,明快打字機及專利被美國默根索拉排字機公司買走,但由於造價過高、時局動蕩,始終未能投入生產。令人唏噓的是,耗盡林語堂十多年心血的明快打字機,在1966年被排字機公司當作垃圾扔掉了。
林語堂和明快打字機
事實上,直至電腦出現之前,中文打字機也沒能普及。那時候,人們更習慣手抄或者油印。後來,隨著電腦的應用及普及,中文印刷不再是難事,中文打字機便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聲明:本文為聚能優電原創,轉載須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聚能優電」。違者,聚能優電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