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120歲|從印刷起家,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

2020-11-28 騰訊網

[摘要]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

120年前,靠著兩部手搖小印機、三臺腳踏圓盤機和三部手扳壓印記,一群印刷人以上海江西路德昌裡為起點,在寶山路、天通庵路、齊齊哈爾路、富聯二路等地染上了印刷的墨香。

在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之際,6月15日,「向印刷人致敬」紀念主題活動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張元濟家屬、夏瑞芳家屬等12位印刷人代表接受了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20周年紀念大銅章。

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23年11月,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在天通庵路190號落成。因為當時商務印刷所在寶山路已設有正廠、後廠、訂書廠、木工廠,故稱為第五印刷所,後來改為第五印刷廠。

商務早期是從「印刷」起家

儘管今人對商務印書館的印象多有關「出版」,但它早期是從「印刷」起家,承接各種小件印刷品,英、美聖金會和廣學會宗教書籍及洋行帳冊表格的印刷業務。

189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江西路德昌裡成立。創辦人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高鳳池原是上海某報館和書館排字工人,集資3750元,租屋三間,購機器數臺辦起了這家名曰「商務印書館」的小印刷廠。

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樹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鮑氏兄弟主持印刷方面的事務。鮑鹹恩因在學校學習過排印和印刷技術,在商務主要負責書籍印刷,並任印刷所所長。「草創初期,他們不辭勞苦,花費許多心血,積極從事鉛印、石印等新方法的探索和實驗,一起設法改進了印刷排印技術,為提高印刷品質量呈現不少貢獻。」

鉛活字字盤。把已完成排版格式的鉛活字放在字盤內,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把已完成排版格式的鉛活字做成紙型,最後把紙型澆鑄成鉛版,就能上印刷機印刷了。

蔣樹新介紹,1900年,商務收購了日本人在上海開設的修文印書局,也因此獲得了日本較先進的印刷機器。同年,商務率先使用了紙型印書。1902年,在張元濟與印有模來到商務之後,商務在福建北路海寧路自建了新廠房,這是商務印刷所第二次搬遷,走出了商務足以立身印刷業的一步。

1903年,商務吸收日資,成立「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聘用日本顧問和技師,印刷質量更有了提升。蔣樹新說:「中日合資後,雖然商務改 『以印刷為主』為 『以出版為主』,但仍不忘不斷提高印刷質量。」

1907年4月,商務印書館印刷所、編譯所在寶山路新廈落成,地基32畝,設有正廠、後廠、棧房、重要品棧房、訂書廠、木工廠等,廠區內一切應有設備無不完全。經過這次搬遷也是第三次搬遷,商務規模更加壯大。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務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發展規模可以與當時世界上任何大型出版社相媲美。

銅模,用於鑄造鉛字,是澆鑄鉛字的模具。每種字體、每種字號的鉛字都有相應的字模。這些是三十年代商務印館使用過的老銅模。

1910年,鮑鹹恩去世,印刷所工作由鮑鹹昌主持。鮑鹹昌在印刷所推行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獎勤罰懶,對在印刷技術上做出改進和有發明的工人獎勵備至,使得商務印刷成績斐然,印刷物品受到社會的好評。1913年,鮑鹹昌還去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美國、日本等地分別考察印刷技術和業務,定購了不少新機械,學到了不少先進的印刷技術和管理方法。

資料顯示,1915年時商務首次引進彩色膠印機,聘美籍技師指導。到了1916年,商務的書籍印刷品還曾獲得美國費城博覽會甲等大獎。1927 年,由商務發明的第一臺中文打字機榮獲倫敦萬國博覽會大獎。可以說,在中國近現代印刷史中,商務佔有絕對濃墨重彩的一章。

「1902年張元濟、印有模進館後增設了編譯所和發行所,商務開始出版字典等書籍,但商務印刷還是在不斷發展,直到1957年商務才將出版遷至北京,而上海仍保留印刷,而後成為兩個獨立經營的單位。」蔣樹新稱。

融合創新成為印刷業新領域

120年來,經歷了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廠、東方紅印刷廠、上海商務印刷廠等先後更名和發展變化,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轉型升級為從事票證票據、柔性版印刷及多重防偽印刷的專業印刷服務企業,並致力於向藝術數字資產管理、文物數位化保護傳播、3D列印及數字印刷等文化服務領域拓展。

「在中國印刷史上,商務印書館第一個出版中英文對照的英語教科書《華英初階》、第一個採用膠版彩色印刷、第一個制定印刷標準;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個用數字印刷技術復原新疆古代壁畫,第一個將水墨柔印工藝應用於書刊印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司長劉曉凱在論壇上說。

在今天,伴隨無紙化時代的到來,有人提出「印刷業將會衰敗」的質疑。劉曉凱稱,根據總局2017年印刷企業年度核驗數據統計,2016年,我國印刷業總產值1.15多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資產總額1.29多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4%,數字印刷產值357.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9%。

6月15日下午,全國出版印刷融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舉行。上海市印刷行業協會會長李新立表示,儘管整個印刷業面對環保壓力、人力成本上升、經濟下行等諸多挑戰,但上海印刷業已逐步走上「零排放」發展之路,開拓創意設計與印刷產業融合發展,並從人工到智能引領行業步入新時代。(文/羅昕)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09572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今天】中文打字機獲發明專利
    而中文打字機的起步則晚很多,直至1915年,山東留美學生祁暄才發明了第一臺中文打字機。 1915年9月29日,中文打字機獲發明專利。當時,農商部以祁暄所制打字機器,運用靈便、構造完備、所印字跡尚鮮明,特準按照暫行工藝品獎章,給予專利5年,以示鼓勵。不過,這臺由學生發明的中文打字機,並不似誇讚那般靈活好用。
  • 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好書」出爐 「家庭書架」(第一季)發布
    本網訊 (記者王坤寧)11月3日,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評選在京舉行。《北平學人訪問記》《醫學的溫度》《涂爾幹文集》《古音彙纂》《俄國文學史》《爵士樂史》《塞繆爾·貝克特——盛名之累》《法蘭西的特性》《西南中國行紀》《古代經濟》獲評2020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好書」。
  • 林語堂 發明第一臺中文打字機自動牙刷後 破產了
    十幾歲時,他乘船去廈門,對船上的蒸汽機著了迷,想要發明一種活塞引擎,可惜後來才知道,這玩意兒兩百年前就被人發明了本著提高生產效率的初心,他決定自行發明一臺靈活方便的中文打字機!1947年,這臺打字機終於被製造出來,被命名為「明快中文打字機」,每分鐘可以打50個字,效率大大提高。
  • 他自詡痴人,發明打字機編寫大詞典,還把幽默一詞帶到了中國
    1967年,林語堂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研究教授,同時主持了詞典的編撰工作。林語堂十分痴迷編撰工作,每天都工作七八個小時,甚至加班加點到十幾個小時的情況都有,就那樣坐在桌前,逐個詞語地翻譯匯總,工作任務量大,所有的原稿他都要一一過目,修改校對。1972年,歷時五年嘔心瀝血,這本以前八百餘頁的寫作巔峰巨著誕生了。
  • 商務印書館最新回應
    以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韋氏詞典)為例,英文原版詞典的京東售價為50元,其App在蘋果的apple store裡有兩款,一款免費下載,不過解釋簡單且插入廣告;另一款定價30元,可以看到紙質詞典的全部內容,還包含發音、同義詞、相近詞、猜詞小遊戲等增值功能。
  • 打字機竟然是愛情的產物
    打字機的發明者叫G.L.邵爾斯,在美國一家煙廠裡工作,跟打字機沒有一點關係,但由於一連串的機緣巧合,使他成了這項專利的持有人。 邵爾斯的妻子在一家公司當秘書,由於工作繁忙,經常將做不完的工作帶回家,連夜趕寫材料,非常辛苦。邵爾斯看到疲憊的妻子,只好經常幫助她抄寫,有時寫到深夜,兩人往往都寫得手酸臂疼。於是,邵爾斯開始有了發明打字機器的想法。
  • 「人類第二次書寫革命」——打字機的誕生
    紙張與字模之間則裝著類似複寫紙的色帶,字模敲擊色帶,就可以在紙上印出相應的字母,這樣就可以順利打出一串文字了。此外為了更方便使用,打字機的功能也開始愈加完善,其中的很多設計直到今天都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為了防止打字時連杆發生幹涉出現故障,肖爾斯在設計打字機時還同時發明了QWERTY布局的鍵盤,通過故意將字母按鍵錯開擺置,避免出現相鄰按鍵先後按下的情況,大大減少了故障率,這一設計也被安德伍德打字機繼承,並推行至今。
  • 新華字典:印了5億冊,你肯定看過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至今出了11版。中國人和世界各地學習中文的人幾乎都用過這本和手一般大小的工具書。「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主任餘桂林說。建國之初,為了規範漢語的使用和消除文盲,中國出版了這本字典。
  • 較早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中文的五個中國人
    首版封面五分之四的篇幅是馬克思肖像,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現馬克思的肖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共印了一千冊,很快售盡,但人們也發現封面把《共產黨宣言》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於是,同年9月在改正版面後進行了第二次印刷,封面馬克思肖像也由紅色改印成藍色,再版,又印了一千冊,依然很快售完。到1926年5月止,已經重印17版之多。
  • 一個迷人的時代結束了——與打字機有關的往事 | 作文
    說起來,我不僅在那裡玩耍,還幫父親做過一點事情:對照答案批改過數學客觀題,刻過油印蠟紙,再用油印滾筒刷出一張張待著油膩味與墨香的試卷。那種試卷啊,紙大多是略帶黃色、含著粗紙線的草紙,油墨也常糊在我的衣服袖子上。那是很好的少年記憶,時間已經到了二十世紀末,電腦逐漸在中國的大城市普及,我們的小鎮也在後來的幾年由486、586電腦組合成幾家網吧、電腦遊戲機店。
  • 華中農大圖書館120萬種電子書供師生在線使用
    為提升遠程服務效果、豐富服務內容,日前,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發布了可供我校師生使用的電子資源訪問方式、訪問期限等相關信息,共提供120萬種電子書滿足疫情防控期間師生的閱讀需求。 系列電子資源中,中文電子圖書(資料庫)包含暢想之星人文社科類電子書3493種、超星數字圖書館電子書約104萬種、「書香中國」平臺電子資源超10萬種、資料庫超星閱讀綜合類電子書1500種等。
  • 馬未都|打字機
    在打字都用電腦的今天,中文打字機遠離我們不過一代人的時間。
  • 科技日曆|從191年前的打字機到現在的鍵盤,中間發生了什麼?
    定貨單、發貨清單、商務函件和報表,全都是用筆蘸墨水寫成的。然而,隨著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辦公樓裡的信息生產能力已經到達了極限。從18世紀初開始,人們就已經投入對機械化生產信息的探索。有跡可循的打字技術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1714年,當時,英國工程師亨利·米爾申請了一項關於寫字機器的專利。
  • 較早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的中國人
    這是一本用比小32開還稍小的白報紙印刷的小冊子,長18釐米,寬12釐米,平裝,封面除書名外,還自右至左橫排印有幾行小字:「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微側半身肖像,馬克思曲臂而坐,目視左前方。像下自右至左印有「馬格斯」三個字。
  • 獻縣淮鎮張樹棟著作:《中華印刷史典故》之目錄、李興才先生序...
    1996年6月1日,我在北京「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從長江源頭論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提出了「江源說」。同時還向「中國印刷博物館」籌委會主任範老慕韓鄭重建議:請將布展中的「史前館」改為「源頭館」,幸蒙完全採納付諸執行。此後,拙見榮幸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其中著力最多的,就是樹棟先生。
  • 【印刷技術】網點印刷為什麼印刷總是塞版?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華印紙箱」關注。
  • 出差再也不帶筆記本 袖珍打字機終於來了
    筆記本對於商務人士來講,最大的意義在於它以後一套完整的物理鍵盤,在需要大量輸入文本的時候是任何手機和平板電腦都無可替代的。KING JIM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袖珍打字機,這或許能夠讓你徹底拋棄筆記本電腦。這款袖珍打字機能夠通過這點獲得非常便攜的體積,完全展開後還可以獲得一個標準的物理鍵盤和一個屏幕。在我們需要大量輸入文本的時候,可以完全通過這款產品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