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F製備方法研究進展

2020-11-25 醫脈通

作者:吉林大學口腔醫院(李豔秋);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劉金鳳,張海鑫,徐雲)

 

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臨床研究面臨著的挑戰之一就是尋找新的能夠同時增加組織癒合和調節炎症的生物添加劑。自1984年Assion首次從人血漿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a,PRP)後,大量的研究表明濃縮的富血小板中存在的生長因子具有促進骨組織再生的作用。

 

1997年,Whitman首次將PRP應用於口腔研究之中,效果顯著。但隨著研究的進展,PRP的應用也存在著爭議。因為PRP的製備過程需要加入異種凝血酶和抗凝血製品,可能會導致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和感染性疾病的傳播。2001年,Choukroun等人在法國製備出了PRF(富血小板纖維蛋白)成功的解決了這一爭議,成為第二代的濃縮血小板製品,並廣泛的應用於加速軟、硬組織的癒合之中。

 

PRF概述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一種包含白細胞和富血小板纖維蛋白基質的濃縮物,PRF的分子結構類似於天然血凝塊,可以藉助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以及纖維蛋白的支架作用進行組織修復。DohanDM等研究認為PRF具有逐步釋放細胞因子的生物特性,因為沒有加入任何的抗凝和促凝物質,其血液凝結過程完全模擬自然凝血的過程。成纖維細胞和成骨細胞的原代培養實驗表明,PRF能夠明顯的促進細胞增殖和分化。

 

PRF優缺點【見表1】

 


PRF的製備方法

 

PRF的製備方法有兩種,第一代的製備方法是抗凝管採集全血後高速離心分為3層,提取血漿層和富血小板層,加入到1個含有CaCl2的試管中離心15min,得到1個穩定的PRF膠。但是此種方法仍然添加了生物製劑,目前已很少使用。同時,Leitner等的研究認為該方法與常規凝血酶激發PRP產生PRG的方法釋放生長因子的能力沒有差別。第二代的製備方法就是目前臨床使用的方法,只需在術前收集患者的靜脈血於乾燥的未加入抗凝劑的離心管中進行低速離心。

 

經過離心,離心管內的血液分為三層,上層為淡黃色的貧血小板血漿層(PPP),底層為紅細胞碎片層,二者之間即為富含血小板的纖維蛋白凝膠層。其製備原理是通過離心使血液分層,因為靜脈血中含有天然的凝血酶,在其作用下使得纖維蛋白原緩慢凝結為疏鬆的纖維蛋白網狀結構,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細胞,可以直接應用於臨床。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不足之處,由於在製備過程中血小板被活化,導致一定量的血小板和白細胞釋放的生長因子嵌入纖維蛋白網狀結構中,難於釋放到創傷組織中,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由於沒有加入抗凝物質,血液接觸離心管的同時即開始了凝固的過程,因此,此過程的重要方面是高效,要求快速採血,立即離心,如果從採集血液到放入離心機的時間過長,就會有血凝塊的產生導致失敗。

 

4影響生長因子發揮的因素

 

PRF之所以能夠促進軟、硬組織的生長,有賴於其內的多種生長因子,主要見表2

 


4.1離心機的轉速和離心時間

 

DohanEhrenfest等的研究表明大約97%的血小板和大於50%的白細胞存在於PRF中,並且PRF特殊的三維結構主要取決於離心速度。對於PRF的離心時間和轉速,國內外的文獻研究較少,目前未見統一的標準。國內方面,李豔秋等的研究認為3000r/min,離心10分鐘所獲得的PRF釋放的TGF-β和PDGF-AB含量最高。國外文獻中未見相關的研究,不同學者只是給出了參考性的標準,如Dohanetal(2010)認為3000r/min,離心10分鐘;RajaandNaidu(2008)認為2700r/min,離心12分鐘;Choukrounetal(2006b)認為2500r/min,離心10分鐘;Tsaietal.(2009)認為3000r/min,離心12分鐘。

 

4.2離心管的材質現有的研究

 

大多數強調乾燥和無添加的試管。目前較多使用的離心管有塑料和玻璃兩種材質,李龍、趙建輝等的研究表明,玻璃質地的離心管制備出來的PRF,其持續一周釋放的VEGF含量高於塑料離心管制備出來的,而且在離心結束時,用肉眼就可以明顯的看到玻璃離心管內的分層比塑料管的清晰。

 

針對有學者提出的用玻璃管制備的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可能被試管所釋放的微量矽元素汙染而有一定的細胞毒性的說法,DavulM-Dohan等(2007年)在含有四名志願者PRF的有玻璃內層的塑料培養皿內分別培養了同一患者的牙齦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角質細胞、成骨細胞組成實驗組,另外不添加PRF的四例組成對照組。分別作細胞毒性試驗(MTT試驗)測試細胞內線粒體呼吸的改變。結果顯示PRF組均未顯示細胞毒性,而且MTT試驗結果證實PRF組的角質細胞和脂肪細胞比對照組的好。所以他們認為PRF作為一種自體源性的生物材料是絕對安全的。

 

4.3除水方法

 

臨床使用PRF,是通過使用兩塊無菌紗布快速擠壓的方法除去水份,從而得到PRF膜,李豔秋,等的研究通過採取快速除水和緩慢除水的方法的表明,二者釋放的TGF-β和PDGF-AB含量無顯著性差別。國外方面,R.Vinaya Kumar的文章中提到一種由法國尼斯Process公司生產的PRFBOX來製備PRF膜片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將從離心管中取出的PRF凝塊置於PRFBOX中的小格子中後蓋上壓縮機和蓋子,經過大約一分鐘的時間得到一塊PRF膜,供臨床使用。由於PRFBox擠壓過的膜片能保持一個恆定厚度,可以持續幾個小時鎖住從纖維蛋白中分泌出來的富含纖連蛋白和玻連蛋白的血清。同時,底部的盒子可以收集膜片滲出液用於臨床移植物的保存和手術中的傷口的溼潤。

 

4.4溫度

 

李丹,張劍明,羅曉丁等的研究表明超低溫冷凍後PRF雖然仍存在促進骨組織和軟組織再生修復的功能,但由於其組織出現彈性減弱,脆性增加易破的特性,不推薦臨床運用。此外,李龍,趙建輝的研究的研究表明,保存於4℃的PRF膜片所釋放出來的VEGF含量高於保存在37℃的環境中。一般臨床使用的都是新鮮的PRF,對於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而Kang等,將新鮮的PRF冷凍於-80℃中,經過一小時,將漏出液以230g離心10分鐘得到PRFextract(PRFe),進行研究發現PRFe能夠刺激基質金屬蛋白酶9、CD44、轉化生長因子β1的提高從而促進人牙槽骨髓基質幹細胞的增殖、遷移及分化,但是由於經過冷凍壓縮,PRFe中沒有血液細胞的存在。這與李丹,張劍明,羅曉丁等的研究結果一致,不推薦臨床使用。

 

5討論

 

隨著對PRF的研究不斷發展,其生物特性也得到認可,應用領域不斷的拓展。PRF的主要作用機制包括①引導損傷部位組織的血管新生。②促進上皮增殖,封閉損傷部位。③網絡免疫細胞,進行炎症調節。④引導循環血中幹細胞的遷移、增殖和分化。但是,由於PRF製備方法簡單,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有限,因此,很多的製備協議也都是約定俗成,缺少科學的依據和比較權威的標準,很多方面還有待考證。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影響生長因子及其生物活性發揮的因素很多都是缺乏科學實驗進行驗證,現有的結果也有待考證。

 

來源:中國口腔種植學雜誌2016年第21卷第1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2018-01-26 11:25:56 來源:中國紡織報   石墨烯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採用硬模板劑製備多孔碳酸鈣,其形貌主要受模板劑的影響,結構相對固定,在研究特定形貌合成過程中優勢明顯,但硬模板劑在除模板時存在較大困難,致使其發展較為受限。    最新研究進展:  CHEN等利用蓮藕作為模板,結合溶膠-凝膠法,通過蓮藕自身的特性製備得到了分層多孔的方解石型碳酸鈣和二氧化鈦。
  • 我校研究組在光波段左手超材料製備方法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應用物理系趙曉鵬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在光波段左手超材料製備方法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結果於近日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8, 18, 3523-3528,IF: 7.496)發表。
  • 張鎖江院士團隊:脂肪腈的合成方法及規模化製備進展
    中科院過程所張鎖江院士團隊系統介紹了脂肪腈合成方法學的研究進展, 包括對烷烴、烯烴、醛醇和胺類底物的氧化腈化, 採用氰基源為反應試劑對烷烴、滷代烷烴、烯烴類底物的直接氰化, 以及對醯胺、羧酸(酯)和醛肟底物的脫水腈化. 同時, 以丙烯腈、己二腈和乙腈為典型代表, 概述了相關規模化製備的技術進展和主要問題, 並展望了脂肪腈合成與規模製備的未來發展方向.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取得進展
    從中科院獲悉,蘇州納米所等在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因為在半導體工業中具有良好的集成兼容性以及低廉的成本優勢,銅基表面化學氣相沉積(CVD)法被認為是**有潛力實現大規模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的方法。
  • 【專家論壇】納米零價鐵的製備及改性研究進展
    【專家論壇】納米零價鐵的製備及改性研究進展品牌推廣聯繫電話:010-62181017
  • 二維材料通用製備技術研究獲進展
    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材料中心研究員孫蓉團隊在二維材料通用製備技術領域取得進展。
  • 納米零價鐵的製備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結合nZVI近年的進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按圖1所示分類方法著重討論nZVI製備技術發展及在水體及土壤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前景。系統比較了機械法、氣體冷凝法及還原法製備nZVI技術的特點,重點總結表面改性、金屬改性、載體負載和基質封裝等手段製備改性nZVI的研究進展,及其在水體及土壤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01 nZVI的製備方法製備nZVI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學法。
  • 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研究取得進展
    於是,尋求活性穩定、可回收和重複利用的新型催化劑和開發綠色催化工藝成為近年來的熱點研究方向。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生物能源組在小桐子生物柴油製備工藝上取得新進展,其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生物資源技術》(Bioresource Technology)發表,並申請專利1項(郭峰,方真. 一種離子液體催化製備生物柴油的方法. 中國:CN201010578591.1)。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
    摘要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偉課題組和蘇州格瑞豐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團隊提出了通過構建一個基於分子熱運動的靜態常壓CVD(SAPCVD)系統,實現了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
  • 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及最新研究進展
    1、TiO2/高嶺土  目前用於TiO2/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方法較多,主要有溶膠-凝膠法、機械力化學法、水解沉澱法和微波法。  (1)溶膠-凝膠法  作為目前最常見的TiO2負載方法之一,溶膠-凝膠法一般以無機鈦鹽類或鈦酸酯類為TiO2前驅體,加入無水乙醇、冰醋酸或蒸餾水等溶液,陳化後得到溶膠狀態TiO2,然後將固定化載體浸漬於溶膠中,在室溫狀態下進行凝膠,煅燒後製得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  該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晶型可控、產品純度較高且易形成多孔結構的優點。
  • 珠光顏料的研究方法與新進展
    1、珠光顏料基材的研究進展     由於白雲母具有固有的片狀結構,其光滑平整的片理面在包膜試驗後容易產生珠光效果,因此自1963年美國杜邦公司首次研製雲母鈦珠光顏料獲得成功以來,就一直以含鐵低的優質的雲母作為製備珠光顏料的基材。全世界雲母約為25萬t,主要生產國有印度、美國、南非,巴西、馬達加斯加、加拿大、阿根庭和俄羅斯。
  • 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及應用
    目前有關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國內外有較多的文獻綜述[2],石墨烯的製備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方法通常是以廉價的石墨或膨脹石墨為原料,通過微機械剝離法、液相或氣相直接剝離法來製備單層或多層石墨烯,此法原料易得,操作相對簡單,合成的石墨烯的純度高、缺陷較少,但費時、產率低下,不適於大規模生產。目前實驗室用石墨烯主要多用化學方法來製備,該法最早以苯環或其它芳香體系為核,通過多步偶聯反應取代苯環或大芳香環上6個,循環往復,使芳香體系變大,得到一定尺寸的平面結構的石墨烯(化學合成法)[3]。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近十多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MoS2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等諸多材料的本徵物理性質,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觀察到。在異質結和轉角石墨烯等人造晶體中,機械解理的樣品也同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機械解理的樣品與基底相互作用弱,製備過程相對簡單,樣品質量高,這些優勢使得該方法在二維材料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 氮化矽鐵的性能及製備方法
    自此,許多國家開始對氮化矽鐵這種材料進行了研究。氮化矽鐵由於具有良好的高溫性能、抗侵蝕、耐磨性和燒結性,較高的熱導率,較小的熱膨脹係數等優點,除了在高爐炮泥中廣泛使用外,還在含碳耐火材料、高溫結構材料、鎂質澆注料等耐火材料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中,就氮化矽鐵的性能、製備及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地介紹,為Fe-Si3N4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
  • 中國學者「吹」出二維材料製備新方法
    圖為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哈工大提供)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記者 史軼夫)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藝術「吹糖人」,如今在科研領域得到「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18日發布消息,該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研究獲進展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課題組在二維鉑基納米催化劑的製備和催化氧還原反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