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

2021-01-08 濤妹很乖吖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陪奶奶去參加她的戰友聚會,正好穿過中山公園走近路。彼時,武漢中山公園的深處仍是一片荒涼,我開玩笑撒嬌說,覺得好陰森呢。奶奶突然想起來什麼,說哦,這裡以前是槍斃人的地方。

我有些不信,奶奶解釋道,「當時武漢剛解放,為了保證開國的順利,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清理所有的隱藏特務叛徒,還要消滅周邊的土匪武裝,以及民憤極大的財主土豪。只要查證基本屬實的,都直接槍斃了。」

「需要槍決的人太多,公安局摸過槍的都去了。頂著腦袋一槍一個,回到家洗澡的時候,發現頭髮都結成硬塊了,一摸啊,原來是飛濺的腦漿都在頭髮上風乾了。」

我當年中二病犯,忍不住質疑奶奶,「你們幾個月時間裡要槍決這麼多人,怎麼可能做到每個案件人證物證齊全?怎麼避免濫殺無辜?」

奶奶從來是一個風輕雲淡的人,但那一刻的表情裡的複雜,至今難以忘懷。「中間肯定有罪不至死的,但是也都是經過老百姓指認的。特殊時期,人手時間緊迫,大局的快速平穩才是首要任務。」

那一刻我有點戰慄,我戲精的將自己代入成一個被潑皮冤枉即將槍斃的勤勞地主,「奶奶,他們死前害怕嗎?土匪是大喊著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嗎?」奶奶一哂,又頗為感慨,「幾個土匪頭子啊,審案的時候叫囂的最厲害,特務也是嘴硬拒不認罪,最後真的拉去槍斃的路上,一個二個腿都邁不開,架著去的,身體軟成一團,鼻涕眼淚都出來了。

也有兩個不怕死的。一個是個女土匪頭子,她殺的人不少,自己大步上的刑場,特別的平靜,她那個眼神,我恐怕到死都忘不了……另一個……」奶奶停頓了,「是個意志特別堅定的特務,本來都沒發現,是被他的下線供出來的。刑場上,別的特務都在求饒喊戴罪立功,只有他,蔑視痛訴他的同夥……其實就好像我們信仰共產主義。

二十多年前,奶奶的戰友聚會是極其熱鬧的;五年前,卻已開不了一桌,便不再組織了。現在,奶奶快一百歲,不太能出門了。她開始變得絮叨,在她重複的故事裡,既沒有牛棚農場勞改的壓抑痛苦,也沒有返聘律師生涯裡的輝煌光鮮。活了一個世紀,最鮮活的記憶,還是青春歲月,恩施深山裡,西南聯中的姐妹們,就著月色烤土豆的香氣。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當人類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你知道是怎樣嗎?
    當人們發現他將要死去時,他的心會怎樣改變?心理學家庫伯勒-羅絲了一個模型,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面對死亡和不可避免的災難,會有什麼樣的心理變化。第一階段:否認許多人當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否認,產生不同程度的拒絕,我會在心裡想:不,這是不可能的。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害怕嗎?
    人說:生死之間有大恐怖,生於心,顯於身。回想起了某一個夜晚,夢中生了病需要打點滴,結果醫生用錯了藥導致心跳加速到仿佛下一秒就會爆炸,氣急敗壞的我對著醫生一陣嘔吐芬芳,那一刻感覺離死亡真的好近,醒來的一剎那,我緊緊的抱著你,和你訴說著夢中的一切,你卻嘲笑著我的膽小,卻不知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捨不得你。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會走向死亡的結局,這是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束縛。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產生4種不同感覺,聽聽心理學家的解釋!
    生老病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逃脫不了的自然規律,即使如今地球科技如此發達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實現永生的存在,幾乎每一個人從出生下來一切早有定律,我們也不能逆天改命,然而在古代有許多帝君為了讓自己能夠實現長生不老,費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一個人可以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另一個極端,認為死了以後一切都結束了,人出生的時候,沒有上一世,自己是和肉體一起誕生、一起毀滅的。肉體死亡的時候,生命也就結束了,不會再有痛苦或幸福的感受。所以會毫無忌憚地殺盜淫妄,無惡不作。雖然沒有任何把握,卻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地不把死亡當回事,認為死亡不可怕,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不做任何準備。這都是沒有理由的愚蠢之舉。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人接近死亡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1、聽到自己的死訊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2、從未體驗過的舒服「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懼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
  •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很多時候,奶奶只是呆呆的望著窗外,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隔不久,她就問我,幾點了?再隔不久,她就說,快到中午了。再隔不久,她說真是不經混啊,天就要黑了……沒了盼頭,便只剩下等待。等待著天亮,等待著天黑,等待著時間消逝,等待著生命給她最後的安排。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死亡教育,不僅可以讓逝者從容面對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尤其是輕生尋死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01 入殮師:死亡可以是美好的死亡教育在我國並不普及,許多人連死亡都不願談及,更不會涉足跟死亡有關的人和事。因而一種與死亡打交道的特殊職業——入殮師,受到了許多非議和偏見。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第二種人,要面子,顧忌法律。第三種人,心中有底線和道德。第四種人,珍惜此生,有自我。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
  • 這些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人,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殯葬人每一天都必須直面死亡,他們都會有哪些與生命有關的經歷?  清明前夕,我們從杭州殯儀館的職工中收集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故事。  在殯葬人的眼中,生命意味著什麼?人們對於逝者的身後事有哪些「誤解」?這些故事,就是殯葬人給出的答案。  「那麼多的意外,提醒我關愛家人」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是非常脆弱的,是無常的,生死無常,性命無常,健康無常!記得前一段時間有個故事,末學同修的父親,在一個小工廠上班,為了賺錢餬口,每天超負荷的工作,某天晚上突然傳來噩耗:腦溢血。就這麼走了。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我們沒法迴避,又沒法面對,於是多數人會把終點的決定權,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我們連自己的死都沒法好好決定。今天就讓我們坦誠相待,聊聊死亡這件事。一、「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塑造每個人都想盡力避免死亡,但實際上,「盡力」的價格可不是大多數人能承擔得起的。
  • 鱷魚大戰電鰻,面對死亡翻滾,電鰻也承受不住!
    鱷魚大戰電鰻,面對死亡翻滾,電鰻也承受不住!一隻章魚遇到電鰻的時候使出了自己強有力的多隻觸角,試圖將這隻電鰻給五花大綁,可是章魚沒有想到電鰻是水中的高壓線呀。電鰻放出了一陣的電流,讓這隻章魚立馬就釋放了自己。
  • 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最終感受:體驗過死亡,才更加珍惜活著!
    近日,我在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上海的醒來死亡體驗館門票444元,你會去體驗死亡嗎?」我心想,還有這種奇怪的遊戲,居然可以體驗死亡?那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遊戲呢?據說這種「死亡體驗」是一場心靈上的成長與洗禮,從心靈上體驗死亡,因為我沒去體驗過,所以我也說不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是按這個體驗模式開發者的話,這個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改變對死亡的認知,客觀地認識死亡。在心靈導師的幫助下,體驗那種死亡之後又醒來的感覺,從而借這個「重生」的機會重新反思生活,重新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 18位哲學家面對死亡的思考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醫藥之神,遭受疾病之苦的人們在睡前向他敬獻犧牲,希望他能夠喚醒患病之人。所以,死亡,只是一場治療性的沉睡。當被問及他想怎樣被埋葬時,第歐根尼說「臉朝下」。色尼亞德斯(Xeniades)問他為何要這麼做,結果得到了一個謎一般的答覆:「因為用不了多久,朝下的臉就會翻過來轉而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