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腸道擁有比人體所有細胞總數多十倍的微生物。腸道擁有100萬億的微生物。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平衡是健康的核心。正因為如此,關於益生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但是,大多數的人在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候,都不懂的如何選擇,他們只能繼續包裝上的功效進行選擇。
今天針對大家的疑問,我們選擇常見的幾種疾病,來具體聊聊適合的益生菌種類。
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什麼作用?不同的益生菌發揮作用的機制又是什麼呢?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正確益生菌呢?益生菌的作用
目前為止,關於益生菌的作用主要有下面這些
根據2011年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的《益生菌證據等級全球概況匯總》,目前在急性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便秘、預防兒童和青少年牛奶引起的食物過敏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在特異性溼疹、旅行性腹瀉上有大量有效的證據支持。
但是,這些在臨床上用於特地疾病的治療是有不同的菌種發揮著作用。下面我們重點聊下益生菌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不同的益生菌發揮作用的機制
益生菌在腸道的作用機制就像一個種子,通過幹擾病原菌,改善腸道屏障功能,免疫調節,產生神經遞質等作用於不同的靶點。
下面我總結了一張表格,關於不同菌株的作用機制,感興趣的可以收藏。
了解完了益生菌的作用機制,接下來就是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不同的菌株如何通過各自的特性作用機制,來改善不同的疾病症狀。
益生菌與疾病
1.益生菌在減脂上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下導致肥胖的因素有哪些?
我們可以看到不良的膳食結構會讓肝臟的脂肪合成大於分解;增加白色脂肪的生成;導致瘦素抵抗,胰島素抵抗,炎症增加;脂聯素降低。
在腸道的影響方面,可以看到
膽汁酸的構成改變膽汁酸與小腸中膳食脂肪的攝入息息相關。甘氨酸或者牛磺酸與在肝臟中合成的膽固醇相結合。在腸道中,細菌能夠通過分解並二羥基化的方式將原膽汁酸轉化為次級膽汁酸。膽汁酸同樣也是法尼醇 X 受體(farnesoid X-receiving receptor,FXR)的配體。在一篇有關 FXR 失活小鼠和野生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發現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 FXR 信號促進飲食肥胖。高脂飲食的 FXR 失活小鼠通過糞菌移植後,發現了無菌小鼠的體重增長要比非無菌小鼠體重增長慢。這表明了腸道微生物可以引發飲食性肥胖。
短鏈脂肪酸減少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fatty acids,SCFAs)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丙酸、丁酸 。在肥胖患者中,糞便菌群中產丁酸鹽的細菌數量減少,這與飲食碳水化合物(如多糖、抗性澱粉和蔬菜低聚果糖)攝取的減少相關 。SCFAs 除了具有提供能量和調控 pH 的功能外,SCFAs 還至少是 2 中 G 蛋白偶聯受體(Gpr41、Gpr)的信號分子。因此,高纖維飲食可以通過 SCFAs 調控胃腸道及一些代謝途徑來協助肥胖的調控。
代謝性內毒素血症長期以來,對肥胖都通過慢性炎症和胰島素抗性來定義的。在一些研究報導中,肥胖可以導致腸道滲透性和代謝性內毒素血症。肥胖和慢性炎症之間的關係直到 Cani 等的研究才被闡明。Cani 等發現高脂飲食會導致血漿脂多糖(LPS,LPS也被稱為細菌內毒素)的升高。在健康人群中,代謝性內毒素血症可以減少 35%的胰島素敏感性,這與能量消耗相關,並且可能是高脂、高卡路裡飲食攝入而導致的一種結果。橫向、縱向研究還有一些實驗的補充結果都強調了代謝性內毒素血症在炎性肥胖和心臟代謝異常中的臨床意義。
益生菌如何緩解肥胖?
動物雙歧桿菌乳酸亞種420存在三個關鍵的潛在作用機制,可以解釋其在臨床研究中減少能量攝入的作用∶
1.動物研究顯示,B420可能增加厭食性(降低食慾)腸肽GLP-1(胰高血糖 素養肽-1)的水平【1】2.臨床研究表明,B420能夠增加腸道總短鏈脂肪酸的濃度【2】,進而促進 GLP-1的產生時間是【3,5】3.體外和動物實驗顯示,B420可能具有改善腸屏障功能的作用【8-9】,從而減 減少腸道脂多糖(LPS)和細菌的移位,進而弱化脂肪組織中的LPS信號機制,減少與增重相關的信號傳遞【10】
2.益生菌在降血糖上的作用
與肥胖患者一樣,因為高脂肪,低膳食纖維的飲食
會減少短鏈脂肪酸,從而抑制GPR43信號,阻斷胰高樣肽-1(GLP-1)從而加重糖尿病的症狀。會增加LPS(脂多糖),導致抗炎細胞因子的分泌,促進胰島素抵抗症狀,加重糖尿病的進程。
動物雙歧桿菌乳酸亞種420在控制血糖的作用機制上同肥胖患者。
3.益生菌在女性陰道炎的作用
近年來,因為環境,飲食的改變,女性陰道感染的發生率也在上升,導致陰道炎究其根本就是因為腸道菌群的失衡。
目前研究發現羅伊氏乳桿菌RC-14和鼠李糖乳桿菌GR-1在改善女性陰道炎上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關於益生菌的應用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下章節,我們繼續來談下在腸漏綜合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上利用比較多的唾液乳酸桿菌UCC118以及我們在橋本甲狀腺炎患者調理過程中一直講到的布拉酵母菌,它在預防疾病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