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完成了通則、道路交通、旅遊景區、商業服務業、體育場館、醫療衛生六大類的標準規範,『肛門醫院』、『麻臉女人的豆腐』和『沒有性生活的雞』等洋涇浜英語將淡出人們的視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市民學外語組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陳琳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隨著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一場全方位的公共場所英文標識「改造戰」正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展開,北京向「洋涇浜英語」發出了最後通牒。
陳琳表示,路識標牌、文物古蹟、中文菜譜等翻譯任務已全部完成,糾錯工作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洋涇浜英語開了國際玩笑
「麻婆豆腐就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樣的菜,您敢吃嗎?」陳琳一口氣列舉了十多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經典案例。
然而,洋涇浜英語帶給人們的卻遠非一笑而過那麼簡單,有些可謂「導向不正確」。據了解,在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口的一塊指示牌上,「中華民族園」曾被譯作「種族主義者公園」(Racist Park);在上海,「殘疾人專用廁所」被譯成了有貶義色彩的「變形人廁所」(Deformed Man Toilet)。
2005年,洋相百出的洋涇浜英語被列入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年度十大熱門詞彙,一些國外朋友甚至建起網站保存這些「瀕臨滅絕的美麗」。但是,對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講,洋相流行並非光彩之事,於是,一個城市與洋涇浜英語的決戰開始了。
2005年年底,北京市政府經慎重研究專門成立了北京市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確定2006年至2007年要對公共場所目前所有的和將來要設置的雙語標識牌進行規範,並出臺了相關的應用標準供推廣。為此,北京市聘請了一個由35名中外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對英語標識設置以及英語翻譯進行把關。
北京市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洋告訴記者,到2006年年底,北京市城八區市政道路的6530面英文標識牌已全部更換;地鐵運營公司針對地鐵一號、二號線共計4萬多塊標識牌進行檢查核實,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了更換;計程車行業將對507塊計程車站牌以及16.6萬塊標識牌進行檢查和更換……目前在建的旅遊景區、商業服務業、博物館、體育場館也正按照發布的標準進行統計修改,領導小組將組織有關部門在今年10月至12月進行全面檢查,要確保年底前完成這項工作。
糾錯專家的難題
「送來需要糾錯核對的譯名匯成了7個大本,每個譯名都要精雕細琢!」陳琳說。工作量大沒什麼,關鍵是有時專家組的意見也很難統一。
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左右為難」。比如,「廁所」一詞在兩種語言中是不一樣的。陳琳表示,兩種語言無優劣之分,但考慮到受眾人數和國際慣例,顧問團最終確定一般情況下以美式英語為準。
保留傳統還是改良文化,小小菜單難煞人。「八大菜系3000多樣菜,過橋米線、宮保雞丁……許多菜國內名字都不統一,而且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何用最精練的語言翻譯出來,小菜單裡包含著大智慧!」陳琳說,英文菜單主要是給外國人看的,必須遵從4個原則:一要說清原材料,是肉還是菜,是什麼肉什麼菜;二要說清烹飪方式,是煎、炒、炸,還是蒸、煮、煨;三要告知口味,是酸、甜,還是辣、鹹;四要介紹菜名背後的文化故事,如宮保雞丁是清朝叫宮保的一個人創製的,過橋米線是妻子為了丈夫備考要過橋送飯怕涼創製的……而這些都要在一行文字中表述清楚,實在是太難了。最終,為了方面使用,考慮到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熟悉能力,過橋米線被譯成了「雲南米線」,而「宮保雞丁」則是直接音譯。
此外,一些地名的翻譯也是如此,如「胡同」等名詞,外國人製作的北京旅遊地圖中也採用,那麼就直接音譯。但是,對於頤和園等景區,一定要保留著「夏宮」的譯法,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專業譯名難住專家,專家也要「拜師」。「說實話,搞了這麼多年語言工作,但有的譯名無論如何我也譯不出來,」陳琳說。陳琳表示,一些文物、展覽品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問題,如鼎、盆、窯等,有的根本沒聽過,十分專業。顧問團對待這類問題,只能申請經費,將課題拿到中國外語翻譯出版公司,請他們找專家搞初稿,顧問團再看語言邏輯問題。
同時,這項工作可謂牽一髮動全身的「大換血」。「修改一個標誌也許只換幾個單詞,加幾個字母,但整個牌子就得重做,資金是大問題!」陳琳說。比如頤和園,很多英文標識是刻在大理石或者銅牌上的,改一塊就要幾十萬元,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不願意改。但是,在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多少錢也得改」的支持下,這一難題已迎刃而解。
一切為了奧運 一切超越2008
過去一年裡,北京市的外語標識糾錯工作得到了廣泛關注。不過,部分外國媒體在稱讚北京為建設一流「軟環境」所做的努力的同時,亦提出了質疑——「中國政府如此小題大做地去糾正這些洋涇浜英語,還不如去關注一下環境或多建些乾淨的廁所!」
對此,陳琳認為,對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來說,規範譯名的收益者不僅是外國朋友。
「一切為了北京奧運,但一切又不只為北京奧運,關鍵是超越2008年的後奧運時代。」陳琳介紹說,北京市民講外語工程,2008年是個階段,但不只是為了2008年奧運會,是為建設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來服務。英文譯名標準是國家級的工作,經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文件來實施。雖然目前還只在北京實施,但奧運會後將逐步推廣,翻譯工作也是一樣。
據陳琳講,目前,許多城市已來函索取統一翻譯標準,北京市也準備上書國務院將標準推廣到上海、廣東等城市。一方面是這項工作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複投入浪費;另一方面,這個標準帶有一定的權威性,避免北京一種譯法、其他城市一種譯法的情況出現。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