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熟悉的有角動物,一般都是偶蹄類哺乳動物,比如牛、羊、鹿等等,那麼有沒有一些食肉的哺乳動物也長角呢?
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就是金豺(Canis aureus),這種動物偶爾會在頭骨後面長出一個小角狀的東西。
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想到獨角鯨(它也是哺乳動物),但它們那個奇特的「角」其實是它們的牙齒!
這裡要說明的是,從我知道的來看,金豺這種可能也不算角,算是頭骨的一部分,但它更像我們所熟知的角。
這種「角」通常被毛皮覆蓋,不易發現,但是確實存在,而且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物品,被商家炒作成「護身符」。

另外,我們知道的那些有角的食草動物其實也會吃肉,不然它們的營養很難均衡,所有野生動物都是把自己「手」能抓到的所有東西都吃了。
就拿這些有角的動物來說吧,它們需要補充許多鈣,特別是鹿,它們每年都會掉角,顯然草中不可能有這麼多鈣存在。
這裡要說明的是,食草動物只會偶爾食肉,因為肉吃多了,它們也會「消化不良」。
如果我們把「食肉動物」擴張到任何主要以肉為食的生物,那就太多了,很多爬行動物都有,各種角蜥蜴或變色龍等等。
為什麼一般都是食草動物長角?
基因突變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但是自然選擇卻需要符合環境,我們所熟悉的有角動物都是偶蹄目哺乳動物,這些角必須是符合它們的相關需求。
這些角可能是為了更好的戰鬥,這是生存所需,但是這些角有一個奇怪的作用,就是它們變成了雄性健康的標誌,也就是說這是拿到交配權的重要「物品」。
所以這些角也有可能符合「累贅原理」,就像孔雀的尾巴,雄性孔雀有了這樣一個厚重的尾巴只會讓它們更容易被抓到並吃掉。雖然更容易被抓到,但它們卻依然存活,這能說明什麼,唯一能說明的是它們更強,這就是著名的「不利條件,才足以服人」。
很多偶蹄類的角開始肯定是為了生存,比如它們可以用這些角去摩擦啃不動的樹皮,得到它們賴以生存的礦物質,但是很多動物的角後面進化成完全為了吸引異性的累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