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制內的人總嘲笑體制外的人,看過你就明白了,天高任鳥飛

2021-01-14 知識百科人李先生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總嘲笑體制外的人工作不夠好,以體制內更穩定。18年企業平均離職比例為19.7%,而全國公務員離職比例只有0.06%,兩者相差了300倍。第二體制內福利待遇更好,五險一金足額繳納各種補助,補貼佔到了工資的1/4以上。

早中晚餐幾乎免費吃,而鐵飯補貼不多,能夠足額繳納五險一金的企業少之又少。第三,體制內發展前景更長遠,體制外35歲以後收入很可能會下降,體制內35歲之前收入雖低,但是穩定能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退休後的養老金要更高,

有人把以上因素精準一算得出一個結論,體制內月薪5000的生活水平也等於體制外的18,000,體制內斜視安穩,體制外很不穩定,卻能夠追求更廣闊的天空,你是如何選擇的?馬雲說機會就在人們的抱怨裡

如果你是一匹千裡馬,就不要抱怨體制外不夠穩定,你要的不是馬就不是一堆能吃飽的草料,最後變成一頭肥豬,你要的是一片草原,可以馳騁南北縱橫天下的草原,活的在體制外的我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加油生活並不負你!

相關焦點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走向社會選擇體制工作是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應該是一個難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看法都不一樣。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 準退休的人,知道體制內和體制外退休差別有多大麼,進來了解一下
    體制內退休和體制外退休當然差距很大的:第一,歸屬差別。體制內退休,並沒有推動社會化管理,實際上你基本上還算這個單位的老職工。尤其是很多單位都有一定的老乾黨支部,主要就是做好本單位退休人員的黨員關係管理和信息溝通服務,尤其是有些困難和問題可以求助原單位。
  • 從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朋友圈,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網友一 我是體制內,但是我會曬美食,偶爾一些跟工作無關的吐槽,還有家庭生活,還有自己是靈魂段子手,以及一些工作上的東西,偶爾會幫親戚朋友賣一些貨
  • 為什麼在體制內上班的人,往往都很少發朋友圈?
    說起體制內上班,很多人往往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公務員和國企事業單位的上班族,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人一般都有哪些特徵呢?1.比如能說會道,因為一般體制內上班族很多人都要跟寫公文材料和開會發言打交道,所以工作久了,自然在口才和寫作能力方面都有所鍛鍊和提升。
  • 體制內4000,體制外16000,應該怎麼選擇
    今天有位小夥伴諮詢我,他陷入了抉擇之中,一面是高校的工作崗位,屬於體制內的,但是一個月也就4000多。另一份工作程式設計師,每月16000。這個現象小編相信不是少數,今天就來說說。其實這個沒有辦法一概而論,因為情況差別太大,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價值。有很多高校的崗位雖然工資低,但是可以做其他的培訓或者生意,順利的話每年也有幾十萬的受益,而且接觸的人脈會好一些。
  • 天高任鳥飛,鳥兒究竟能飛多高?總有一種讓你折服
    正所謂天高任鳥飛,那麼鳥兒到底能觸碰到什麼高度?今天我就為大家科普鳥類飛翔高度的秘密,相信總有一種會讓你折服。讓我們從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開始,這個建築物高達830米左右,我們以它作為參考,那麼絕大多數的鳥類飛翔高度在3000米之內,如上圖顯示。3000米這個高度是不是已經讓你覺得很強了?
  • 體制內安逸,體制外高薪,到底哪個更適合生活?
    我朋友就是在體制外,繁華大城市,怎麼說他羨慕我工作輕鬆無壓力,不用加班;我羨慕他工資高,在大城市可享受到各種吃喝玩樂,不用吃飯喝酒應酬。在體制內呆了後,讓我去996什麼的我是大概率不會接受的,金錢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蝸居在一個小地方內,不甘現狀想要出去繁華世界闖蕩一番。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這是座圍城啊。不要在意上一輩人說的話,沒有什麼鐵飯碗,物質至上的社會 最重要,提前攢錢,俗話說兜裡有糧心中不慌,到手的東西才是好東西,哎,我經常自我安慰:熬吧,熬過這十點,等變成老油條了,也不用怎麼幹活了,就多幹著自己喜歡的事吧。
  • 兩口子都在體制內工作,生活過得怎麼樣?
    找對象,都講究「門當戶對」,體制內上班的女人,多半想嫁給體制內的男人,一方面是兩個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以後的生活,不要擔心沒有收入來源,一方面是看到身邊的人,大多數是這樣過日子,自己也和他們差不多,覺得很有面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體制內的人在一起,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符合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規則。和自己層次不同的人在一起,會活得很累。
  • 體制內的工作真的合適你嗎?看看吧,很多人都出來了!
    體制內工作到底有什麼?從古至今,體制內的工作一直都是鐵飯碗的代名詞。在體制內工作的人,仿佛天生自帶發光的光環。不僅家族裡的人可以雞犬升天,連那死去先人的祖墳都可以冒青煙。所以當今中國,仍有無數的年輕人擠破腦袋想進入體制內。
  • 體制內如何混得更輕鬆?
    老秘書說 體制內有四種人: 爬蟲、跳蟲、混蟲和仙蟲。>仙蟲是家裡有錢, 在體制內享受生活的逍遙派。
  • 拒絕加班和996的年輕人,目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選擇體制內工作
    體制內工作這條路,越來越擁擠國內頂尖高校北大的畢業生有超過75%的人選擇了體制內的工作,體制內工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度被認為是那些學歷一般,普通二本學生的主戰場,如今,高學歷的高材生也逐漸參與到這場角逐中來,對於求職個體來說,無疑是加劇了競爭。
  • 在體制內 你必須學會拒絕
    為什麼呢,因為這實際上跟人的心理預期是相關的,你平時不怎麼幫他,他對你的心理預期是非常低的,你幫他一次,那麼他會非常感激。但是你經常幫他,等於是把他的心理預期提高了很多,他認為你肯定會幫他,而一旦你不幫他,他的心理預期落空了,他就會記恨你,跟你反目成仇。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借錢也是一樣,偶爾借錢一次給別人救急,別人會很感激你。
  • 體制內外互懟的背後,隱藏的是認知盲區
    這並不可笑,在皇帝的圈子內,各種肉就是每天要吃的,老百姓吃不上米,為什麼不吃肉,而要挨餓呢?恰恰是這種認知,才鬧出了讓人啼笑皆非的大笑話。體制內外的人何嘗不是如此呢?01認知盲區束縛了思維什麼是認知盲區?
  • 省直機關公務員十年經驗分享:什麼人可以在體制內脫穎而出
    人是不可能成群結隊成功的,所以要敢於與眾不同,並承擔由此造成的壓力。體制內雖說講究規矩,但不是說不可以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別是年輕人,適度地展現自己正向的個性,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打造個人標籤。在體制內工作,若想脫穎而出,一定要具備獨特的「標籤」,你的才華,你的關係,甚至你的長相都可以成為你區別別人的閃光點。
  • 體制內的三大「悖論」,你想明白了沒有?
    1.只要你努力工作,辦事靠譜,從來不向領導提要求,不給領導添麻煩,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得到的不是領導的信任和肯定,而是一堆爛事和雜事,忙得不可開交,而有的人卻非常清閒。領導考慮問題,通常都要比普通員工更加深刻。
  • 體制內的男女關係論,絕了!
    ,帶你洞悉職場規則,分享體制內智慧,在這裡發布滿滿經驗和乾貨,一起進步成長。也能融入到體制內學習、工作、生活相關圈子,與來自全國公職人員交流體制心得。姜文為什麼要拍許晴和寧靜的屁股?陳佩斯滾出春晚舞臺之謎。
  • 在體制內上班的中年男人,並不輕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初中畢業時,選擇了讀中專,就是因為畢業後,可以國家包分配工作,成為體制的人。現在,很多年輕人考公務員,也是為了一份體制內的工作。剛剛進入體制內的時候,真的舒了一口氣,覺得可以鬆懈下來,好好享受「朝九晚五」的工作,可以好好度過周末的好時光。可是,你越來越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一切的煩惱,還在後面排隊。
  • 在體制內想跳槽?其實體制沒你想得那麼不堪,別信這3個錯覺
    網上有很多人都在勸在體制內的人千萬別辭職去私企,那麼為什麼還是要這麼多人從國企辭職去私企呢?其實,是因為大部分辭職的人都有這三個錯覺。1.認為私企工資高許多人會經常問,在國企和私企,一個年薪是20萬,哪一個是35萬哪一個好?儘管從數量上看,私營企業確實略勝一籌,但這也需要考慮到福利待遇和勞動成本的差距,以及產假、婚假、年假等方面的差距。
  • 在體制內工作是種什麼體驗?工作10年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體制內十年,我由一個憤世嫉俗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瞻前顧後」的中年大叔。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年多了。十年的青春韶光,可謂是一個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而我的體制內十年,一直躬耕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