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
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女老師說:「我們學校的女老師,大部分都嫁給了公務員、老師、醫生、國企職工,只有兩三個女老師,嫁給了老闆。那些嫁給老闆的女老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丈夫是誰,好像低人一等。」
這位女老師說的話,雖然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但也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就是「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事實上,體制內的女人,和體制外的男人結婚,相對來說,概率要小一些。
體制內的女人,嫁給體制外的男人,覺得沒有面子。
五年前,我們村裡的木匠結婚,我參加了他的婚禮。在婚禮上,我才知道,他的老婆是鄉中學的女老師,教語文的。那天,鄉中學的老師也來了很多,坐了兩桌子。我聽到有的老師說:「這個女人,真的沒眼光,居然和村裡的木匠結婚了,要錢沒有錢,要長相沒有長相,圖什麼呢?要是嫁給公務員多好,指不定還能夠想辦法把她調到縣城去教書呢?」也有人說:「一個女老師,嫁給一個農民,這輩子是毀掉了,太沒有出息了。」
大部分的人,對於女老師 嫁給木匠的事情,是不看好的,都替女老師感覺「惋惜」,就像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可是,木匠也有自己的優勢,他有一門手藝,靠自己的勞動能夠賺錢。並且木匠在縣裡辦了一個家具廠,生意好得很,月收入有兩三萬,相對於體制內的月工資幾千塊,那是有天壤之別的。
很多體制內的女人,覺得自己奮鬥了很多年,才擁有一個「鐵飯碗」,需要一個比自己更厲害的男人,才配得上,否則就是「嫁錯了人」。體制外的男人,也許有錢,但是不穩定,說不定哪天就事業垮臺了,就變成了窮人。而體制內的男人,雖然工資不高,但是不愁吃不愁穿,總是會越過越好。
還有,體制內的女人嫁給體制外的男人,就是沒有面子,她看到身邊的女人,個個都是嫁給「門當戶對」的男人,而自己卻「與眾不同」,心都涼了。還有,體制內和體制外隔著一堵無形的牆,導致夫妻兩人缺少共同話題,也缺少共同的朋友,無形之中,就變成了兩個世界的人。
體制內的女人,習慣了有規律的生活和工作,也慢慢失去了拼搏的勇氣。
體制內的工作和收入,相對來說,更加穩定,沒有什麼風險。作為女人來說,一份穩定的工作,會讓自己有滿足感。多年的工作,會讓女人和體制外的生活,越離越遠,也失去了外出闖蕩的勇氣。
因為自己過得衣食無憂,所以她希望找來的另一半,也是如此,兩個人這輩子,就真的是平平安安過日子,再也不要擔心風風雨雨了。
俗話說:「心安是福。」當一個女人嫁給體制外的人,雖然有錢花,但是每天過得提心弔膽,她就覺得不夠幸福,以為自己就嫁錯了人。真正能夠嫁給體制外的男人,還辭去工作,和男人一起創業的女人,少之又少。
我的朋友梨花,今年四十一歲,是公務員;她的丈夫也是公務員,學建築設計專業的。前年,梨花的丈夫 覺得工資太少了,加上父母都在深圳做生意,他就辭職去了深圳,應聘到一家建築公司當技術員,年薪五十多萬。梨花的親戚朋友,聽說她的丈夫「打工」去了,都苦口婆心勸梨花,要好好管教一下丈夫,別讓他越混越差,別把家庭都弄丟了,別過負債纍纍的生活。
上個月,梨花也辭職了,和丈夫一起去了深圳,她在一家電子廠當報關員,年薪十六萬左右。夫妻兩個人還在深圳買了房子。但是梨花的親戚朋友,還在為梨花兩口子感覺到惋惜,擔心他們在深圳混不下去,甚至還有親戚打電話,要梨花趕緊回來上班,別做發財夢了。
相對安逸的體制內生活,讓很多人失去了鬥志,失去了抵抗風險的能力,要是哪一天離開了體制內,就天天活得「戰戰兢兢」。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狀態,讓 很多女人,不願意嫁給體制外的男人,她擔心家庭有風險。
有人說:「體制內的人,慢慢就會失去創業的能力。」
真的是這樣,很多人在社會上打拼的事實,是生活的強者,也是某個行業的佼佼者,但是進入體制內,就慢慢失去了拼搏的能力,甚至連離開體制內的想法都沒有了。
尤其是女人,能夠進入體制內,她覺得是幸運的,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跳出去了,不願意面對人生風雨了,就是嫁給一個體制外的男人,她都不敢,都覺得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有的女人,和體制外的男人結婚了,後來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或者沒有面子,就離婚了。那些能夠堅持把婚姻過到頭的女人,都是「勇氣可嘉」,或者是思維模式轉變了,更加看透了社會現實。
有人說:「眼光太高,圈子太小,磨磨唧唧,孤獨終老。」這句話很現實,如果一個女人不願意跳出自己的圈子去看圈外的生活,那麼就會被某個圈子困住,就會形成慣性思維,寧願一個人過日子,也不願意到圈外去找對象。
其實,作為女人,根本沒有必要看不起體制外的男人,真正混得好的男人,都是事業有成的男人,都是經歷過風風雨雨的男人。嫁給體制外的男人,還是嫁給體制內的男人,都隨緣吧,擺正心態,幸福自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