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制內工作是種什麼體驗?工作10年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2021-01-14 共青團中央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體制內十年,我由一個憤世嫉俗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瞻前顧後」的中年大叔。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年多了。十年的青春韶光,可謂是一個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而我的體制內十年,一直躬耕在基層。「躬耕」這個詞本來出自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躬耕於南陽」,後來多用於褒義,說某人躬耕於某地,一般是暗示日後的發展還不錯,把這個詞用在這,我似乎有些「飄」——材料寫多了,不知不覺對用遣詞造句敏感了許多,這也算是一個「職業病」吧。

言歸正傳,十年的基層體制浸潤,可謂全方位改變了我,而最更大的改變,是三觀的改變,讓我從一個憤世嫉俗、熱血沸騰的小年輕,變成了凡事三思而行、思慮再三的一個的中年大叔,我懷念當年那份路見不平拍案而起的激情,更感激現在經過歲月淘礪、基層實踐鍛鍊塑造的這份成熟與沉穩,自己對事物的觀點,也由當初的偏激變得越來越溫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下面我擷取幾個基層生活工作中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希望通過這幾個小故事,能夠讓更多的同志和廣大的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有一個較為立體的認識。

遭遇拆遷

剛上班頭一年,我正碰到我們縣的大開發,一些城郊地區需要動遷,一些老的城區也需要舊城改造。在參加工作之前,經常看一些網貼,說屋子被政府給強拆了,一家老小露宿街頭,甚至出現過命案。當時我看的是熱血沸騰,覺得這些強拆的簡直過分,可真正參與到拆遷工作,才發現根本和想像的不是那麼一回事。

很多居民,在拆遷的半年前就聽到風聲了,為了多獲得點賠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把院子都蓋上了建築物,有的在自家平房上又搭建了一層,還有的實在是不能加蓋建築物的,直接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植物。這些建築物蓋得質量可謂是糟糕透頂,不能住人,也沒人在裡面住;而種滿的各種植物,也都是歪歪曲曲的,一看就是苗木市場大量批發的。所有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多獲點拆遷補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縣政府早就預料到這一情況,提前很久就做好了規劃,對於臨時搭建的棚戶和加蓋的房屋都認定為違章建築,頂多予以成本價補償。我當時還不明白,問帶隊的劉主任,既然這些都是違章建築,直接給強拆了不就得了嗎,還賠償什麼啊。劉主任看了我一眼,說我這是想上熱點了,好言好語的勸人家拆,居民都不一定樂意,還強拆,我這樣的去辦事肯定捅婁子。

真正到動員拆遷的時候,出的狀況更是五花八門。一個業戶說他這是剛裝修了半年的房子,光裝修費就花了好幾萬。我去看了看,確實還挺新的,後來請評估師過來看看,評估師一眼看出貓膩,說你這是為了拆遷裝修的吧,這裝修的建材都不咋地啊,業戶這才無話可說。還有的房子被認定為違建的,業主抗議說他的舊房子不能住人了,不翻新可能會「房倒屋塌出人命」,而且他的房子翻修是經過批准的。我們房管局的同志就出面,說你這個房子翻修根本沒有報備,而且翻修的過程中實際還存在擴建的情況,我們頂多給你按照原來房子的面積給你認定。

當然也有比較「軸」的,我印象中有一戶姓周的業戶,擰著不肯搬遷,我們也沒有辦法。一年多過去了,就他家的房子孤零零的佇立在那裡,最後還是拆了。我聽說有一次周姓業主去政府辦談條件,我們領導把他二大爺請來了。二大爺是個老革命,頗有威信,看到周業主這事那事的,上去就是一腳,嘴裡訓斥道:你小子能耐了是吧。周業主沒辦法,畢竟擰不過他二大爺,最後還是籤了協議。

拆遷工作告一段落,後來劉主任說道,這老百姓的工作是最難做的。拆遷補償低了,老住戶怨我們;新房價高了,買房的怨我們,我們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十年後,我在一次培訓課上看到同學播放北京海澱區的拆遷視頻實錄,業戶代表發言稱一定要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時,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當時我拆遷時候的情景,實在是理解這些政府工作人員的苦衷。

幫扶貧困脫貧

大概在五年前,我們政府機關的部分同志被分派到全縣各個貧困村進行定點幫扶工作,我和陳主任一組,到了郭某村。該村共有140餘戶,人口690餘人,整體經濟情況尚可,但仍存在一些較為貧困的家庭,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因病致貧、返貧,還有的是因為殘疾失去勞動力。

印象最深的是有這樣一個家庭,一家三口人,老兩口接近80歲了,唯一的一個兒子也50多歲了,弱智,至今未婚。我們進去的時候問老兩口什麼困難,老人家握住我的手,說唯一不放心的就是他兒子。說這話的時候,他們那50多歲的兒子躲在父母背後,不敢和我們交流。

從那戶走出來以後,我的心情頗為沉重,和村主任商量具體的幫扶思路。村主任介紹說,其他的那些貧困戶都還好說,就這一戶確實比較麻煩,將來可能只能政策兜底。我說就不能給他們也想想辦法,村主任說,這一戶可以說一家三口都沒有勞動能力,家裡的兩畝地也是村裡指派他人幫忙代耕代種,除非村子裡能興辦一個企業或者產業,到時候可以把弱智兒子招進來,幹點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說那你看有什麼合適的項目?村主任還真有一個項目:藥用菌培植。據他介紹,藥用菌項目投資周期短,毛利潤率相當高,綜合測算一下,每斤藥用菌成本大概在幾塊錢,市場售價在幾十塊錢。現在這個項目他很看好,但是前期投資,包括建設大棚等投入,大概在幾十萬塊錢左右,現在他手裡沒有資金,問我能不能給他找找投資。

我對農業生產可謂一竅不通,但是對扶貧工作幹出點成績還是很有積極性的,於是我就跑前跑後的想方設法給他拉資金。

當時有個通過招商引資認識的企業家朋友,和他接觸還稍微多一些,於是我就給他推薦了一下這個項目。企業家朋友讓我先寫一個「項目投資建議書」,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怎麼寫,就雜七雜八的拼湊了點資料過去,讓這個企業家朋友看得是大皺眉頭。他把資料放在一邊,對我說,其實目前市場上不是缺資金,而是缺好的項目。農業生產歷來是一個高風險的項目,外地投資人對本地又是人生地不熟,這個項目不太容易拉到投資。

我去找村主任說道,這麼好的項目,你自己怎麼不貸點款呢?村主任一臉委屈,他又不認識銀行的人,根本貸不到款,民間借貸高利率,他又不敢碰。我思慮再三,又找涉農金融機構的朋友打聽了一下情況,朋友給我介紹說,按照當時相關的政策,村子裡的宅基地等是不能作為貸款抵押物的,而村主任又沒有其它的抵押物和擔保人,這個款項是很難貸出來的。

這個事情前前後後折騰了小半年的時間,最後也沒有搞成。我有時候在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網際網路金融較為發達的今天,也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談談機關寫材料

寫材料是體制內的大活,這件事就連體制外的很多人也都清楚。寫材料要求紮實的文字功底,嚴謹的文字態度,精確的文字表意以及儘可能客觀中立的敘述表達。而作為一名從事機關文字工作數年的人,我感覺寫材料最大的痛苦在於遣詞造句的「搜腸刮肚」和形勢判斷的「言之有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本來文筆還算可以,大學期間偶爾投投校報,寫一些散文類的文字,抒發一下感情等等。參加工作後,有幾年沒動筆,寫作欲望直線下降,再加上機關材料的文風不符合我自由散漫的風格,所以一直是敬而遠之。最初的幾年,有老大哥頂著,我也就樂得清閒,但是老大哥偏認為我是一個寫材料的「可造之材」,然後我就開始了機關材料生活。

最初的時候我是抱著糊弄的心態,從網上裁剪文章片段,七拼八湊的搞出一篇來。剛開始一些不重要的材料,領導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多久一次比較重要的材料起草,領導看我寫得實在不像樣子,把我叫過去狠狠批評了一通。見到我有點不服氣,領導拿過我的文章,一字一句的給我摳。他指著我寫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沒有同步發展說,這句話屬於重大判斷,你哪來的依據?我跟領導辯解說這都是網上找到的資料,他反問我,這些資料權威嗎?是經過科學論證的嗎?是被黨和國家承認的嗎?他圈圈點點的,給我圈出一大片紅色來,讓我查一下「交代」和「交待」的區別,甚至一個逗號,他都給我圈出來,說這裡應該是分號。

給我改完材料,領導情緒稍微穩了穩,給我解釋道別小看這些材料,看的人多的去了。兩會工作報告,媒體都在拿著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我們的材料就算達不到那種層次,但如果形成紅頭文件,漏洞一大把,被人笑話還在其次,肯定會有鑽空子的。然後他又給我講了一個典故。民國時期蔣介石命令屠殺進步人士的電文「情有可原,罪不可恕」被人巧妙的顛倒了一下語序成「罪不可恕,情有可原」,最後特務機關把人都給放了。

在重大問題、關鍵環節,一個語序、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的改動,都會帶來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我們這個寫材料、出公文的職位,就是要嚴防死守的。領導的苦口婆心和他工作中認真細緻嚴謹的表率,再加上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悟,使我越來越認同他的觀點,寫材料寫公文自我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基本上在材料寫作上沒出現過重大差錯。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上三個小故事,只是我在基層政府工作中擷取的一些小的片段,事實上,機關的工作細緻又瑣碎,而機關裡一些生動而又鮮活的例子,卻總在拓展我的思考和對社會的追索與反思。

以前一些社會熱點現象,我很容易被人帶了節奏,而今天,當我重新審視一些熱點問題,如網約車事件、環境綜合整治問題、醫藥價格居高不下現象等等,我會用更溫和理性的思維,去分析裡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而不會只是從個人立場出發,從自身利益得失去看問題。

可喜的是,隨著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越來越多的人理解政府在整個社會治理中面臨的兩難處境。我作為一個基層工作十多年的公職人員,也從當初的思想偏頗、認識淺顯的毛頭小夥,成長為一個看問題更謹慎持重的中年男人。

要說這十多年的收穫,錢沒掙多少,但對社會的認知、對社會治理的難度認知卻是在不斷的進步,我在不斷的成長,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

相關焦點

  • 拒絕加班和996的年輕人,目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選擇體制內工作
    最近公司剛來了個97年的小夥子,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說到了找工作的話題,那個小夥子說:「我來這裡工作純粹是看上了這裡雙休和不加班來的。」我們對於這個回答,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是啊,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高薪已經不再是第一考慮因素了,舒服,不加班,不被996壓榨就是他們找工作的首選考慮因素。
  • 在「體制內」工作是什麼感覺?網友:很有面子,好處太多了
    在「體制內」工作是什麼感覺?網友:感覺很幸福啊,公積金高的出奇,買兩套房子,年終獎加起來十來萬,可以出國旅遊,退休了還有退休金。兒女也對自己很好,雙休天可以一起休息,陪家人出去遠足,而且有共同話題,無論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很有面子,好處太多了。
  • 兩口子都在體制內工作,生活過得怎麼樣?
    找對象,都講究「門當戶對」,體制內上班的女人,多半想嫁給體制內的男人,一方面是兩個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以後的生活,不要擔心沒有收入來源,一方面是看到身邊的人,大多數是這樣過日子,自己也和他們差不多,覺得很有面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體制內的人在一起,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符合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規則。和自己層次不同的人在一起,會活得很累。
  • 在體制內工作,一定要遠離「加班文化」
    「加班文化」這個詞,一度是公司專屬,是體制外的職場專屬,其實,在體制內的一些單位,也有一些「加班文化」存在,突出表現在單位上下,都以加班為榮,加班多,就是工作努力,不加班,就是工作態度不端正,這就是加班文化的主要表現。
  • 體制內的工作真的合適你嗎?看看吧,很多人都出來了!
    體制內工作到底有什麼?從古至今,體制內的工作一直都是鐵飯碗的代名詞。在體制內工作的人,仿佛天生自帶發光的光環。不僅家族裡的人可以雞犬升天,連那死去先人的祖墳都可以冒青煙。所以當今中國,仍有無數的年輕人擠破腦袋想進入體制內。
  • 在領導身邊工作,我收穫最大的是……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你天天伴隨領導左右,從領導身上學到點什麼沒有?給我講一講。」他這麼隨口一問,讓我覺得自己該好好總結一下工作了。坦率地講,換了幾個單位,體驗了多個崗位,只有這個崗位讓我感覺到最累。
  • 從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朋友圈,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網友一 我是體制內,但是我會曬美食,偶爾一些跟工作無關的吐槽,還有家庭生活,還有自己是靈魂段子手,以及一些工作上的東西,偶爾會幫親戚朋友賣一些貨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體制內4000,體制外16000,應該怎麼選擇
    今天有位小夥伴諮詢我,他陷入了抉擇之中,一面是高校的工作崗位,屬於體制內的,但是一個月也就4000多。另一份工作程式設計師,每月16000。這個現象小編相信不是少數,今天就來說說。其實這個沒有辦法一概而論,因為情況差別太大,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價值。有很多高校的崗位雖然工資低,但是可以做其他的培訓或者生意,順利的話每年也有幾十萬的受益,而且接觸的人脈會好一些。
  • 本期話題:夫妻兩個都在體制內是什麼感受?看完之後我酸了
    目前看來在我們這個北京南四十七環的小地方過得還可以,沒什麼太大壓力,但是也沒什麼發展的前途。    本期話題:夫妻兩個都在體制內是什麼感受?    網友:體制內年輕的時候顯示不出來什麼  網友:說體制內不好的,出來給私企幹呀,分分鐘讓你懷疑人生,整天淨事,還害怕被開除,整天提心弔膽的,還愁著這工作能不能養老。  網友:我就一個問題,體制內上班看到退休的樣子,有什麼不好?羨慕我們私企看不到退休的樣子?
  • 體制內的男女關係論,絕了!
    ▲長按識別二維碼或前往圖中包含的公眾號添加關注推薦理由:體制內、職場內的二十年老江湖,帶你洞悉職場規則,分享體制內智慧,在這裡發布滿滿經驗和乾貨,一起進步成長。也能融入到體制內學習、工作、生活相關圈子,與來自全國公職人員交流體制心得。
  • 體制內單位究竟有什麼魔力?看完這篇就懂了
    大多數父母都極其想讓孩子吃上「國家飯」,但孩子卻又特想逃離體制內,認為「外面」的待遇更好,發展更高。老一代的人認為,穩定是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但放到年輕人的眼裡,就變成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那麼,體制內外的工作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待遇,還有別的因素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具體說一說。1.體制是個啥?
  • 基層公務員怎麼保持離開體制內的能力?
    其實這裡面蘊含著一個邏輯是,每一個行業,只有做到最前面的20%甚至10%,才會有更好的收益。我們改行到其他領域,不是奔著這個而來的嗎。 如果你是到另外的行業還是後20%甚至10%,幹嘛去轉行啊。不要用情懷和理想來搪塞,人,活著是要吃飯的啊,再前進一點,是要體面的啊。
  • 在體制內上班的中年男人,並不輕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初中畢業時,選擇了讀中專,就是因為畢業後,可以國家包分配工作,成為體制的人。現在,很多年輕人考公務員,也是為了一份體制內的工作。剛剛進入體制內的時候,真的舒了一口氣,覺得可以鬆懈下來,好好享受「朝九晚五」的工作,可以好好度過周末的好時光。可是,你越來越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一切的煩惱,還在後面排隊。
  • 陶醫生離開體制後,活的好麼?
    2000年,陶醫生從原上海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畢業,揣著復旦大學的文憑,進入了上海市疾控中心。我進入免疫規劃科,從事與預防醫學專業最對口的疫苗接種管理工作,在這個崗位上幹了16年。後又調動到本單位辦的一個專業雜誌社,當了兩年期刊編輯。2018年5月,因理念衝突,向單位主動提交辭呈,之後從事疫苗自媒體至今。
  • 我,30歲,體制內,不想在單位待下去!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這樣提問:我,30歲,不想在體制內待下去,不知道是繼續這樣還是找一個擅長的領域發展。對於這個問題,我有比較深的體會,因為同樣是在體制內,這種念頭我也有有過。比如可能了被領導和同事排擠、欺負,有可能是體制內的這個大環境限制了你的自由和才華,缺乏挑戰性。在一些人看來,機關單位的工作雖然穩定,但比較枯燥和單一,一輩子看到頭,沒有什麼挑戰性,因此對機關單位的工作不感興趣,覺得呆在機關單位比較壓抑。至於說到收入的話,反正機關單位就是每個月的固定工資,餓不死但也高不到哪裡去。
  • 體制內的三大「悖論」,你想明白了沒有?
    今天想到這個問題,因為小北以前在體制呆過數年,應該給瓜友普及下。1.只要你努力工作,辦事靠譜,從來不向領導提要求,不給領導添麻煩,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你得到的不是領導的信任和肯定,而是一堆爛事和雜事,忙得不可開交,而有的人卻非常清閒。
  • 體制內,科技副職究竟是什麼職位?和一般副職有什麼區別?
    這位朋友並沒有聽說過體制內的科技副職,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崗位。對他兒子去擔任的科技副局長,不知道和那個單位的副局長究竟有什麼差別。所以來諮詢小編,今天,小編就體制內的科技副職和大家聊一聊。其實,熟悉行政體制內的人都知道,科技副職是培養幹部的一種方式,一種路徑。他和實際的副職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具體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第一,關於行政級別。
  • 省直機關公務員十年經驗分享:什麼人可以在體制內脫穎而出
    臨行之前,她特意來向我家報喜,有意讓我傳授自己在體制內工作十年的經驗和建議。  這個親戚普通二本畢業,在企業工作兩年,去年聽從父母建議考回了老家。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2010年剛畢業進入單位的時候,我是既驚喜又惶恐,對於全新的體制內工作那是兩眼一抹黑,在沒有任何人的指點和幫助下,用較長的時間才真正適應和勝任這份別人看來是簡單、輕鬆的工作。
  •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總嘲笑體制外的人,看過你就明白了,天高任鳥飛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總嘲笑體制外的人工作不夠好,以體制內更穩定。18年企業平均離職比例為19.7%,而全國公務員離職比例只有0.06%,兩者相差了300倍。第二體制內福利待遇更好,五險一金足額繳納各種補助,補貼佔到了工資的1/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