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鯉魚門,位於香港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賣鮮活海鮮聞名。彎彎曲曲的小巷裡,匯聚近20間海鮮酒家,往常只要到飯點,巷子間熙來攘往,酒樓裡人滿為患。然而,這樣的光景自疫情發生後已不復存在。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近八成酒樓已關門或縮短開店時間,有海鮮檔老闆稱,生意額下跌九成,一開店就虧本。
【同期】香港鯉魚門海鮮檔老闆 蔡先生
(以前)瀨尿蝦(最好賣),(以前)一天賣十斤八斤都可以,現在一天就賣幾隻,有時一隻都賣不出去。一定虧本的,一天平均虧本一千多兩千塊。我們是賣海鮮給人家加工的,因為現在已經沒什麼人聚餐,所以也沒生意做。(天天)逗小鳥玩咯,現在沒什麼事情做,你看很多店鋪都沒開門。
【解說】虧本經營,不僅因客流量減少,更因海鮮養殖過程中的損耗。蔡先生稱,海鮮「矜貴」,離海後兩三天是最佳「售賣期」,客流量少讓大量海鮮「滯銷」,價值大打折扣。
【同期】香港鯉魚門海鮮檔老闆 蔡先生
因為海鮮會死掉。夥計是要工資,但是大家都願意減一些工資去遷就,一起維持住,但海鮮是養不長久的。沒人吃沒客流,所以家家店都關門,因為你一開店就要開始扔東西,東西都沒賣出去就要扔掉很多,不過個個都是這樣。
【解說】在鯉魚門經營海鮮酒家近半個世紀的羅先生是為數不多堅持開店的店家。他稱,多年的營業為他積累了一批熟客,為免熟客「流失」,只能苦苦支撐。但疫情下,海鮮折價一倍仍無人問津,只能「自營自銷」。
【同期】香港鯉魚門海鮮酒家老闆 羅先生
老鼠斑也吃過,蘇眉也吃過,死了有什麼辦法,不能賣的。蘇眉一千塊一斤,一條兩斤要兩千來塊,(只能自己)煲番茄湯吃了。如果還生猛,當然不捨得吃了,這是貴价魚來的。痛是肯定心痛的,但心痛也沒辦法,這是天災。像魚和龍蝦這種天天都有死的,習慣了。
【解說】今年71歲的羅先生在鯉魚門出生、長大,見證了鯉魚門從昔日的小漁港,發展成現在遠近有名的海鮮市場。他感嘆世事變遷,希望停業的店鋪都能挺住,讓鯉魚門重回熱鬧光景。
【同期】香港鯉魚門海鮮酒家老闆 羅先生
我在這裡長大的,鯉魚門長大的,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鯉魚門只有幾檔賣海鮮的,只有幾間酒樓,之後有二十家酒樓、幾十檔海鮮檔,成行成市,整個香港鯉魚門賣海鮮是最厲害的,全世界的海鮮這裡都有,什麼都有。未曾想過因為疫情弄到整個香港的經濟這樣。希望疫情早些過去,能多些客人來,(關門的)店鋪也能重新開張,大家都好。
記者 陳爍 實習記者王雨婷 香港報導
責任編輯:【李季】